中国南极长城站经过西南极25年风雪的严酷考验,目前正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
2007年12月份,改造工程开工,主要建设综合活动中心、科研办公栋、锅炉房、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五幢建筑,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而气象栋、通讯栋、旧车库、危险品库等4栋老建筑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一脚踩穿地板”经常见
中科院青藏所副所长刘小汉总会一个人在南极长城站的站区内走一走,看一看。
25年前,这位年轻的地学博士曾经参与了中国首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设工作。时隔25年,那些由他和队友们亲手打造的建筑爬满了锈迹,就像他面孔上的层层皱纹。除了尚在建设中的5栋新建筑,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筑共有12座。根据长城站的摸查,其中气象栋等4栋老建筑被列入“差”的级别。
1号栋、2号栋和科研栋等4栋建站就投入使用的老建筑也被列入了“较差”的行列。1号栋悬挂着长城站标志和铜钟的东门已经被封存,钢铁制成的楼梯早已朽败不堪。奇骏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孟庆嘉想跟门前的长城站标志合影留念,竟险些踩塌楼板。
南极长城站的改造是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的长城站建于1985年,是当年施工、当年完成、当年投入使用,许多设施的功能不全,耐腐能力偏低。
由于长城站的地下水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钢结构均具有中等腐蚀性,许多站内设施已经到了“一触即溃”的地步,经常出现一脚踩穿地板的情况。
五栋新建筑将启用
从2007年12月份开始,中国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正式展开。根据改造设计规划,南极长城站将新建一座1000平方米的科研综合楼。一部分科研与办公的场所将迁入新的综合楼内。此外,站区还将新建一座新的综合活动中心、一座废物处理栋、一座污水处理栋、一间锅炉房。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科研工作能力,中国还将改造站内的实验条件,完成卫星网络的建设工作,并建设新的通讯、交通系统。
董承兴是中国极地建设的首位工程监理。他坦言,南极的气候条件特殊,气温低,风大。一年之中只有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而作为最佳施工季节的夏季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给整个改造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由于一年中结构主体可施工的时间短,为抵抗恶劣的气候条件,确保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结构主体的钢材不得不采用特种钢材。
此外,长城站老建筑大多采用的是底部架空的形式,以避免风雪堆积。现在,改造建设改成了外墙落地形式。架空层能作为仓储空间,也有保温层,能减少热损失。另外,建筑的室外水管线也采用带有电伴热功能的保温管。细部构造也采用了许多特殊的措施。
中山站将进行改造
据悉,按照南极条约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约5000余立方米的所有建筑物资全部通过雪龙船从中国运输过来,这其中包括在南极随处可见的石子等材料。在人性化、舒适度方面,“十五”能力建设吸取长城站已有建筑的经验。楼板采用混凝土楼板,以达到良好的隔声效果。新建热水锅炉房,供暖将现在的电暖气改为集中热水供暖,既提高了热效率和舒适性,也更加节能环保。
据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裴福余介绍,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和设备调试工作。卫星网络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长城站已经可以实现网络、语音功能。
据悉,中国位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建于1989年的中山站也将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