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珠海见证:建筑文化在改变中融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2-24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交通广播网
核心提示:珠海见证:建筑文化在改变中融合 
  在整个近代史中,在面对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珠海尽管不是历史浪潮最突出的一个,但历史的脚印依然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而今我们重新探讨这一过程,不仅是让我们缅怀过去,更要看到唯有多元化,社会才发展,又是一年,想及刘梦得有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感慨:历史不是简单的轮回,历史是在磨合中实现真正的融合。 

  镜头:风雨沧桑,伤痛改变现状 西方的文明是随着船坚炮利打进来,对于珠海来说,感受这一刻的心情应该最早的。在葡人来到澳门的几百年中,带来了南欧的建筑艺术风格,也带来了耻辱的象征,1925年的玫瑰堂(板樟堂)由圣多明我会 (道明会) 创建於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初时,教堂用木板搭建,珠海先人称之为 “板障庙”,后称“板樟庙”。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其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 

  自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埠,西方人在跑马圈地的同时,把更多的西式建筑和耻辱带到了中国。这种感觉对珠海人来说应该是尤为更甚!国人开始在耻辱中接触到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租界,在此时出现,洋房一般为周边作拱券式回廊的砖木结构建筑,因为这一模式最初是由欧洲传入印度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所以这些建筑被所在地原住民称为“殖民式”。这种带着耻辱性标志的建筑至今任然触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那是一种忘不了的伤痛! 

  对比:几度春秋,在学习中成长 在居室建筑上,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结构一般为木骨泥墙,主构架则全为木结构,这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但是木结构的建筑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易发生火灾、承重力差,不宜向高层发展等。最初中国人对洋式建筑的认识只是“夷人好治宅,重楼叠居,多至三层,绣阔绿窗,望如金碧”。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砖石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建筑材料已经一改过去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而是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并日渐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建筑方式。租界西式建筑的日益增多,其华丽美观的外表和大方实用的特色被华人所认识,西方住宅不仅节约地皮,而且有许多门窗,采光和通风良好。“其收光避湿种种,皆合于卫生之道”。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纯粹的崇洋心理。于是,在通商口岸,一些华人开始仿造西式建筑。但是,毕竟只有少数富人才能拥有洋房,多数华人还只是市井平民。他们只能在简易的破屋中苦度春秋。 

  回眸: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事已休 珠海曾是是香山镇、香山县的俯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中西方文明及贸易的一个交汇点,在近现代文明史上,在中西方文化思想传播和交流方面,珠海起到重要的作用,珠海人在动荡与不安中,苦力学习,也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特色,至今珠海仍保留的许多古代建筑中仍然保留有中西方建筑风格,例如唐家湾的古村落建筑群——唐家古镇、会同古村就比较突出的反映近代岭南建筑中西兼容风格的,是西学东渐在珠海的有力证明。尽管这些都在向我们暗示:那是我们的先人的智慧与辉煌,但这已是往事如烟了,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浪潮中喧嚣而来…… 

  转身:伊人归来,发展见证多元化文明 如今改革之春风已经吹暖了整个中国大地,处处因改革而变得多样化起来了,国家又出现了新的生机了,西方之文明再一次来到神州大地,这时国人报以不是以呆板的目光,而是以热切的心情,“拿来主义”的态度,依据自身特点中兼收并蓄的吸收外来事物了,欧式风格建筑亦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她”,却再不是以往达官贵人的身份标志,此刻“她”实现了转身——为喜欢西方艺术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服务了。历史在多元化的时代真正的达到了完美融合,在一批批的中国建筑人的努力下,国人开始做适合自己风格的房子了,在珠海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以传承为理念,坚持创新,做适合珠海人自己的欧式建筑——东方•威尼斯。 

  绽放:致臻典范 品质生活追求者 东方•威尼斯其设计思路源于欧洲“艺术殿堂” 威尼斯的建筑特色,社区整体采用欧式皇家的外立面建筑风格,再加上中国人对家的理念,依托自身水环境特点,将建成珠海第一个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题的百万大型滨海生态社区,项目位于珠海斗门湖心路白藤湖,项目总用地面积5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用地内滨海水域纵横交错,洋房、别墅按三岛五区分组团规划,这里成为珠海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活水与泛公园园林景观社区,再现“人、自然、都市”的现代国际生活理念,东方威尼斯以热切的心情,真诚的服务欢迎每一个热爱西方文化,热爱水环境的人来这里参观,落户,安家。 

  后记:两种文化在长达百年的碰撞中终显融合,历史在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理念面前,选择了多样性兼收并蓄的发展,我们不禁为能赶上这一时代而由衷的感到高兴。末了套用一句袁枚先生一句话:非独建筑为然,天下事皆然,以示读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