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徐工集团网站发布最新消息,“徐工”以80.6亿元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有价值品牌,也是江苏省价值第二的品牌。
然而再过一两个月,徐工品牌的拥有者,徐工集团即有可能落入外资之手。来自摩根大通的消息说,“可能再过一两个月,就会公布收购徐工的结果”。
摩根大通是徐工本次并购的财务顾问。针对卡特彼勒即将入股徐工的消息,摩根大通方面始终不愿评论。其内部一位熟悉改制进程的人士透露:“现在还不是公布结果的阶段,你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报道,都不是太属实的。”
按照这位人士的说法,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仍有三家:卡特彼勒、凯雷投资,以及媒体甚少提及的华平创投。
卖掉徐工
徐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2004年营业收入170亿元,出口创汇5557万美元。在徐州市,徐工更是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
徐工改制因此理所当然受地方政府“指导”,徐州市政府一位秘书长即负责此项目。不过这位秘书长对记者表示,目前收购对象待定,“而且还要上报省里批准的”。2002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徐工集团列入需要改制的82家大企业集团名单。
虽然徐工改制仍未落幕,现在徐州市政府已经下了时间限制。徐州市国资委周处长透露:“徐州市国有企业改制将在今年年底全部到位,徐州市政府打算出3个亿承担改制成本。”
不过周处长又声称,徐工的改制材料至今还未上报到市国资委,他再三强调“确实不知道目前的进展”。直到现在,徐工集团改制的方案仍由徐工自己操办。
徐工集团方面则始终不愿回应本报在内的诸多媒体。一场关系到无数职工命运的改制在低调中默默进行。一位徐工的员工回忆说,关于改制,上上下下都很敏感,集团董事长王民只是在一次职代会上对此有所提及。
一位徐工内部人士则为记者提供一份王民在公司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的摘要,标题是《冷静看待成绩,转变工作作风,加快改制和发展》。
当时是2004年夏天,王民在讲话中列出徐工目前的重点工作,首要是完全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坚定走品牌发展之路,以培育世界知名品牌为目标。
其次才是改制。“推进公司整体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国内外财务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国有资本减持,增资扩股,实现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和经营机制转换‘三个到位’,建立起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结构……对产品无市场、无发展前景、负担较重的特困企业,坚决实施破产,彻底甩掉制约徐工发展的包袱。”王民在讲话中说。
2004年10月,王民在内部谈加强企业领导力时又说道,改制要按照效率优先、公平兼顾的原则,平稳进行:“长年不改制,弊端不能革除,徐工成为不了国际化的公司,我们改制的最终目标是把徐工打造成国际品牌。”
王民认为:“我们的改制,是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用美元来注入公司,使‘徐工’牌产品最终成为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但是改制的进程显然出现波折。据徐工集团内部资料显示,王民去年在向江苏省领导(省长梁保华等人)汇报时,曾提出要在2004年年底完成改制。现在看来,这一目标不仅没有实现,反倒可能推迟近一年。
三家争宠
挑选一位合适的收购者实非易事。2004年年中,徐工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徐工科技(000425.SZ)发布公告称,徐工正与愿意并有能力参与徐工集团改制的华平创业投资、美国国际投资集团、卡特彼勒公司、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等潜在国际投资者进行接触。
这其中,摩根大通尤其引人注意,它不仅参与收购竞争,本身又是徐工的财务顾问。不过据其投行员工介绍,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是类似于凯雷的私募基金。今年年初,摩根大通将其全球私募基金业务予以分拆,而且摩根大通的私募基金本就与投行业务完全独立,因此二者不可能联手做局。
“摩根大通的投行部门,就是帮徐工评估这些收购建议,经过几轮的筛选,应该说现在最活跃的就不是摩根大通的投资基金了。”
“现在跟凯雷、华平还有卡特彼勒都在谈,到最终结果出来,我估计最少还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参与改制评估的人士说。
凯雷投资是近年在中国较为活跃的一只美国私募基金。2004年11月,《华尔街日报》称,凯雷极有可能入主徐工,持有徐工集团60%-80%的股权。凯雷虽然愿意出资3亿-4亿美元,其并购方式却是需要举债的杠杆收购,而且在技术、品牌方面对徐工并无帮助。天相投资分析师施海仙认为:“凯雷只是一家投资公司,它一般只是买入股权再卖出,形成利润,对徐工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卡特彼勒则是徐工也须仰视的全球行业老大。卡特若是吃下徐工,再加上它先前并购的山东工程机械公司、卡特彼勒中国公司,那么卡特将控制中国市场份额的20%。对于卡特的收购,舆论已有警惕民族品牌旁落之忧。何况工程机械制造于国家来说,也算是相当重要的行业,类似的钢铁业,最新的产业政策已不允许外资控股。
而且卡特的入主对徐工现有的管理层并非好事。施海仙认为,卡特跟凯雷不一样,肯定会参与到日常管理中来,因为卡特技术实力强,更兼拥有控股权,徐工管理层的话语权自然会减弱。至于何以徐工改制要将控股权出让,施海仙分析说,可能是卡特的要求。
记者多次与卡特彼勒、凯雷投资中国公司联系,对方均缄口不谈。华平创投该项目的负责人冷某回应称,“这个事情会牵扯到别人,所以我就无可奉告”。
有无隐情
记者曾经询问徐州市国资委官员关于国资转让比例的问题,对方的回答是,只要有人买,100%卖掉都可以。
但是徐工集团毕竟还是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2004年的目标利润就是6个亿。记者与该集团的工人闲聊时,对方也提到,公司近年效益还算稳定,职工待遇、福利在徐州都算是不错的。至于改制,这位工人相信对他的工作不会有太大影响。
然而,徐工改制是否要以牺牲控股权为代价?管理层是否持股?实际上,这两个焦点问题才是徐州当地政商界议论较多的话题。
8月9日上午,徐工集团宣传部官员对本报记者说:“对于控股一事,不好说。但既然叫改制,就不是一个小改革。”
该人士承认:“当然也有国企仍占51%控股权的,比如乐凯,但控股权归国企的这种情况在去年和前年比较多。今年就不一样了,很多国企挂牌的挂牌,出售的出售,有的甚至全部出售。所以徐工如果出让控股权,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管理层持股,上述徐工宣传部官员称其尚不清楚。
徐工集团一位原主要领导表示,徐工是徐州文化的产物,也是地方发展的支柱,因此本地人从心理上有些难以接受控股权转让的事实。记者发现,一些老一辈的人物持此类观点较多。
这位老领导还透露说,徐工改制时市里定调,“一要卖给外资,二要由徐工现在的领导层经营”。他目前听到的消息都还是说卖给凯雷,这样对目前管理层影响较小。
虽然很多人认为卖给卡特彼勒对徐工发展有利,包括上述老领导也这么认为,但正如天相投资施海仙分析的那样,卡特的进入势必削弱现任管理层的话语权。不过媒体早先的报道中,曾有一家参与徐工集团改制的企业老总说,卡特彼勒还将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徐工集团高管层持股的问题。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一些早先退休的管理层对徐工改制进程多有不满。他们甚至希望徐州当地民营资本组成财务公司对徐工展开收购。
8月9日下午两点半,参与改制的人士向本报透露,本次并购已有最新进展,“范围已从三家中缩小,但是具体什么进展尚不方便披露,否则等于提前宣布结果了”。
至于是否出让控股权,上述人士说,“不管是出售给哪个公司,都有可能是转让控股权,51%也算是控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