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长三角区域图,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星罗棋布。西南,是通往杭州的一支;向西,是连接苏南的一极;唯独往北,因为大江的阻隔,苏中的南通等城市无法与上海龙头紧密接触。
苏通大桥胜利贯通,长江三角洲这一最富活力的经济区域,从此迎来了“
第三增长极”。不只南通,整个苏中、苏北地区,都跨进了和上海、苏南“无缝对接”的时代。
“第三极”开辟经济圈潜力区域
大桥梦成真,天堑变通途,最先得益的自然是长江北岸的南通人。
这座大桥,承载了南通人太多太久的期盼。虽为长三角一员,可南通既看到了差距,更触摸到了强烈的危机感。
“无论是相对于西边的苏锡常地区,还是南边的杭嘉湖地区,地处长三角北翼的南通以及苏中地区都相对薄弱。”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感受颇深。江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长三角的“后腿”,长三角整体实力、内部功能整合都受到影响。
南通有过跻身苏南板块的荣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通与苏州经济总量比为1∶1.09;八十年代经济总量比为1∶1.32。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种差距被进一步拉开。去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而南通只有2111亿元。
从地图上看,上海一边是苏州,一边是南通,就像“羊”之双角。改革开放30年,苏州已成为上海的副中心城市,但南通成长相对缓慢。南强北弱,“两角”长期失衡。离上海很近,却又离上海很远,南通实际上一直是“南”不通,作为苏通大桥空间战略规划的总指导,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范朝礼非常理解南通人这一“心理创痛”。
“南通这一角之所以弱,关键是受制于长江,接受上海辐射较弱,与苏南交融较少。”罗一民说。
南通“难”通已成历史。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说,这是南通加快融入苏南和长三角经济板块的重大转折。苏通大桥之后,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等工程陆续实施,南通的加快崛起将坐拥越来越多的利好。长三角这一潜力区域积蓄已久的能量也将喷薄而出。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谈及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从一个新的视野切入:大桥对于苏州与南通新的区位优势形成、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苏通大桥通车,加之杭州湾跨海大桥同步建成,长三角在原来“沪宁杭”大动脉之外,又形成了“沪通甬”经济走廊,长三角地区由此形成了两翼齐飞的新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将随之加速。
“交通末梢”变成北“桥头堡”,大江南北争相打“桥”牌
千百年来,通江达海的南通一直是有江无桥、有海无港,成了典型的“交通末梢”。而因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南通人习惯到上海购物休闲,过去乘船通常是上午十点出发,傍晚才能抵达。乘车则必须摆渡。刮风起雾,只有耐心等待。如果绕道江阴长江大桥取道沪宁高速,得花五六个小时。
这样的交通格局耗费时间,增加成本,限制了各种要素的流动,还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距离,束缚了人们思想观念、城市文化的碰撞共生。
交通贯通,意味着时空缩短;时空缩短,带来的必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互动互融。新竹之于台北、硅谷之于洛杉矶,无不是借力于这种独特区位优势。
盐城借桥积极融入长三角,抢抓接轨上海先机,提出“与苏中拼抢项目、在苏北捷足先登”。去年就专门成立接轨上海工作办公室,并请来上海专家编制接轨上海的专项规划。最近两年,盐城常驻上海的招商代表就超过300人,还有一批年轻干部轮番赴沪挂职锻炼。
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的心中有幅“经济地理图”:连云港东临日韩,西接陇海兰新经济带,北面是环渤海经济圈,南面就是长三角。苏通大桥的通车,恰恰可以改变连云港四面被“边缘化”的格局。
苏通大桥,同样牵动着苏南和上海的视线。
王荣告诉记者,作为苏州,必须准确把握“大桥机遇”,主动顺应,科学定位,乘势而为,更好地融入“上海都市圈”。苏州还将致力于推进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在区域联动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对外开放和服务业经济的优势正在向“第三极”辐射。今年2月,上海交大南通工作站运行,主旨是搭建一个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苏中苏北落地转化。不久前,上海浦发银行也将南通支行升格为分行。汇丰银行则将业务渗透到了盐城……
春江水暖,企业和资本往往扮演着最敏感的角色。
刘养斌,江苏海创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对大桥的期盼包含了公私两重含义。对公:海创作为专为“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提供配送新鲜蔬菜的企业,平均每天有20吨左右从海门发往上海及苏南城市。货物一旦误时,一小时的违约赔偿高达几千元;对私,他的妻儿都在上海,有了大桥,每个周末回家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
李泽是上海振华港机南通分公司总经理,他所在的企业早在2004年就从上海移师到了南通。除了长江岸线,已经动工的大桥是重要理由。目前,公司已成为上海振华港机旗下第二大生产基地。
苏通大桥,释放出巨大的磁场效应。镕晟造船、轮胎橡胶落户如皋,上海外高桥工业园区在启东开建……
因为大桥,南通吸引了国际资本蜂拥而至。从2003年大桥开工起,南通实际吸收外资开始连续五年“撑杆跳”,五年中增长了13.1倍,2007年达31.2亿美元,全省排位从第八跃升到第二。南通市外经贸局副局长羌毅说,“大桥牌”不仅推动了南通外资扩大规模,还优化了外资结构。南通如今不仅有临港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之“重”,有高科技创业园之“软”,还有开发区携程呼叫中心之“轻”。
在国家级南通经济开发区工作了十几年的何哲明说,开发区过去被称为南通的“西伯利亚”,直到1991年,才有四栋标准厂房。大桥效应引来了汹涌的资本流,开发区近五年累计新办项目261个,总投资71.48亿美元,单体规模达到2738万美元。
南通市旅游局预计,大桥通车,将大大加快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南通每年将新增200多万上海游客,主要客源市场还将由上海为主拓展到苏南、浙江乃至安徽等地。
拥抱“大桥时代”
一座大桥,点亮一个时代。专业人士说,“苏通大桥贯通,长三角区域统筹均衡发展有了新的经济通道,南通从此由‘交通末梢’站到了江苏沿海经济轴线的中心点上,成了长三角向北辐射延伸的‘桥头堡’。”
在海门,为打造10分钟车程优势,一条双向八车道的张謇大道赶在大桥通车前将海门和苏通大桥相连接;城市中心向南转移,整个市区来了个180度大转向,从背向长江变成了面向长江;还在精心打造四大增长极,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新平台。“大桥就像是一针‘兴奋剂’,大大加快了我们与苏南互融、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对接的步伐”,海门市委书记曹斌兴奋地说,大桥一通,海门就进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通州、启东等县市纷纷确立新目标,规划建设大桥产业园、做大大桥经济,谋求上海的“同城效应”。
“扬弃苏南发展老路,回避苏南发展弯路,创新自我发展新路”,有着通江达海独特优势的南通人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罗一民说,苏通大桥为长三角互补、互融、互进提供了契机,第三极的形成则昭示了沪苏通“小长三角”的美好明天。
从区域经济互补性中寻找空间,放大“海”资源,盐城大手笔谋篇接轨长三角的大文章。作为盐城现代制造业蓝图的“三千工程”(年产值千亿元的汽车产业、年造船千万吨级造船产业、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也和上海充分对接。位于响水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造船业,已有15家企业签订落户合同,这些企业全都来自长三角地区。
“我们是离上海最近的具有海滨风貌的城市,在长三角的北极中,连云港将错位发展,重点瞄准旅游、地产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一流生态的国际性城市。”王建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