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节能省地型”住宅是一个什么概念?
汪光焘:“节能省地型”是一个统称,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四节”都有各自的要求,这项工作贯穿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记者:请问中央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汪光焘:我们要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的意义,还要从目前国家能源、粮食安全战略,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三个层面,即从我国能源条件、从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实施“四节”的巨大潜力来分析这个问题。
记者:很多人通过自己住的房子就能感知到,目前建筑在节能方面做得不好。请您介绍一下,我国从建筑的建造到使用环节,究竟消耗能源的情况有多严重?
汪光焘:我先告诉读者几个数字———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约30%,使用的建材生产能耗占16.7%,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
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可是,我们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中,却长期处于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状况。这些年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土地使用的粗放状况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了。目前,我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我们的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先进国家高出2—3倍。此外,建筑用钢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
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可耕地、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2、1/9、1/23、1/3、1/4和1/6。把这些数字与刚才介绍的情况相对比,我们就会明白,对建筑“四节”不能简单地从节约几度电、几吨水来认识其意义。
记者:有如此大的差距,也说明我们建筑“四节”的潜力很大。
汪光焘:是啊!我也可以给读者提供一组专家测算的数据。
在节能方面:到2020年,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每年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8000万千瓦时,约相当于1998到2002年5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总和,相当于4.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相当于国家每年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
在节地方面:目前的状况是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通过推进城镇化,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到2010年可将新增建设用地的幅度降低一半,到2020年可实现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与节约用地的动态平衡。
在节水方面: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10个百分点,一年可节水47亿吨;推广应用节水器具等,全国城镇家庭一年可节水17亿吨。
在节材方面:通过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推广可循环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到2010年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可降低10%,到2020年可在此基础上再降低20%。
记者:现在,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建设部在工作思路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新思路新理念的呢?
汪光焘:关于节地。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土地用途管制,挖掘节地潜力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统筹布局。
关于节能。不仅要重视建设时的节能,更重要的是长期使用时的总能耗下降。所以,重点要研究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结构和供应方式,特别是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供热体制与供热方式改革问题。
关于节水。重点首先是强化通过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来减少用水量,减少供水与排水管网漏损实现节水。还要着重研究污水再生利用问题。
关于节材。要重点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记者:“四节”每一个方面的每一项都是不小的课题,有没有具体的切入点呢?
汪光焘:建设部在去年设立了“绿色建筑创新奖”,并在办公建筑、住宅小区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当前要从推广“绿色建筑创新奖”起步,开展相关的技术开发和集成,研究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的方法和机制,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