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备市场 » 正文

混凝土机械行业对砂浆设备行业的提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12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砂浆网
核心提示:混凝土机械行业对砂浆设备行业的提示
  得益于以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能源、二三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因素,我国混凝土机械前景被普遍看好。在较长的时间段来看,混凝土机械行业的需求将受城市化率上升以及施工方式转变的影响,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与此同时,企业间联合兼并、或是高薪吸收技术和管理人才等现象也日益频繁,整个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扩张无疑是各企业普遍采用的竞争方式。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工程机械投资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该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模式,以及在设备购买和产品选型时该注意哪些因素?

  首先,就是理性投资。近几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受国家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城市化建设等有利因素,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利好行情,很多从事工程机械的企业和个体从中得到了巨大回报,促使更多人投身其中。但是工程机械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很大,尤其是混凝土机械,市场表现基本由工程量决定。所以,作为用户,尤其以混凝土泵车和搅拌运输车租赁为主的个体用户在进入行业或扩大投资规模时,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在建工程项目以及后续工程量大小,然后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适合的机型。

  其次,混凝土机械与其它设备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含量高,而且单台售价更高,一台混凝土搅拌站整机售价大都超过千万元,混凝土泵车的单台售价也在几百万元以上。因此,作为用户,在采购时,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购机方式。目前行业中普遍的购机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即全款购机、银行按揭和融资租赁。然而,随着用户购机付款方式观念的改变以及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实力较强的大型施工企业,由于良好的资金来源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度,一般多选用银行按揭的购机方式,而个体用户则受限于资金以及工程的不稳定性,多被要求或选择融资租赁方式。所以,对于用户来说,除了认识各自区域的工程量以外,选择合理的购机方式至关重要。

  再其次,混凝土机械相互之间具有作业关联性,搅拌站拌好的混凝土熟料通过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到施工现场,然后通过塔式起重机输送或者混凝土泵车直接浇注,这就要求各型设备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随着现代工程对混凝土用量以及质量要求的提升,对施工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户在购买混凝土施工设备时,建议考虑设备的成套性购买,除了购机时简化手续,更重要的是同一厂家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匹配性,产品的相互匹配直接决定着施工效率,因此也就直接决定着用户的受益。纵观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投资依然是促进2013年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受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基建的拉动,年后随后铁路公路、房地产、农田水利项目的开工,预计工程机械迎来温和复苏的局面。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7.35亿元,同比增长为11.39%,环比增长为32.06%。

  受到一系列利好政策影响,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情况于去年12月呈现回暖复苏的态势。预计在政府换届交接结束后,机械行业的各项指标数据会交出更亮眼的成绩。立足于“城镇化”战略的大批基建投资固然是新鲜氧气,能够为行业补充活力,然而机械行业的产能问题已经存在,若现在不迅速解决,待其积重难返则为时晚矣。

  由政策烘托的下游市场是机械行业复苏的强劲推动力。“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刺激了全国范围内基建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包括铁路、公路、桥梁等。基建设施的建设周期较长,平均周期是23年,因此在较长时间内,工程机械的应用市场得到一定保证,行业的整体销售及营收水平将保持一定高位。

  利好政策也可以是一剂猛烈的“麻药”。在大好市场的诱惑以及政策的支持下,更多的企业将进入机械行业,伴随着更多的资金和更大规模的产能。机械行业在2012年遭遇的寒冬更像是短暂的阵痛,可以被一笔抹掉。然而,低端产能的累积以及技术升级的滞缓并不会因为大量资金得到根本改变,企业扎堆反而容易掩盖行业本身既存的毛病,麻痹人们对行业问题的认识。

  尽管中国已经吃够了“无节制、无规划”带来的苦楚,相关部门对于国家经济中涉及重要环节的行业仍未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消化过剩产能、促进技术升级等重要方面还未出现具有实践意义的政策。缺乏相应规范作指引,庞大的市场是行业的机遇,也更有可能是一次危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