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们很忙。有的企业忙着并购,有的企业则忙着寻找买家;有的企业忙着解决现金流问题,有的企业则忙着把多余的钱花掉;有的企业忙着做不完的订单,有的企业则忙着收缩规模;有的企业忙着上市,有的企业则害怕资本市场是个圈套;有的企业忙着高调亮相,有的企业则哑然失声……
2012,行业里仍是一片吵吵嚷嚷,有人哭有人笑——虽说低位运行是行业发展的理性回归,但是市场压力这块硬骨头并不是人人都啃得好的。不得不说,压力重重、任重道远,不仅是工程机械行业在2012年的真实写照,也是2013年的关键词。
就像有人调侃,玛雅人到底靠不靠谱?如果“世界末日”不是真的,那岂不是所有要面对的问题还要面对?
这不,世界非但没有“末日”,新一年的曙光也已经照耀进来。
2012年底,人们似乎看到了天际有一道曙光出现——作为一个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的行业,十八大成为人们寻找新一年发展机遇的一座灯塔。
“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十八大报告中的这番话孕育了许多生机。
希望通过对十八大的解读,可以剖析出一些2013年行业信心的来源。但不得不说,有好政策的指导还不够,落地才是关键。就像给车子加满了油,必须打着了火,车子才能飞驰起来。
有信心也有压力,有准备也有曲折,不管怎样,这是没有人可以绕得过去的2013。不管你是跳着江南Style,还是讲着极好的甄体,不管你是有着“中国好声音”,还是在微博上成为了达人或者红人,我们都应该把更多的祝福和希望,寄托于已经来临的2013年。
改善民生,
工程机械须出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民生”这个词在十七大中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上,十八大上则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亮相时,在习近平的讲话中,这一词汇出现的频率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届国家领导人对于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
谈及民生,很多人很难将其与工程机械行业联系起来。实际不然,改善民生不仅是一种温暖情怀,也必须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说,这将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也非常具体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理念,必须有充分的保障设施,这就意味着工程机械产品在其中必须大有所为。
其中跟工程机械行业最直观联系的便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前,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较为顺利,我国政府制定的“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计划,已于2011年建设了1000万套,2012年开工700多万套。
2012年12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13年保障房建设的新目标,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将建成460万套,新开工600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0万户左右。其中山东将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23.56万套,广西计划建12.5万套保障性住房。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驱动下,将会刺激对工程机械设备的需求。
此外,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等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关键。但是这些设施在城市及农村的布局并未真正完善,这些工程的单个规模也许并不大,但是如果实现完善布局,其整体规模仍不容小觑。
需求结构改变,
市场重心或将微调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以往,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投资在整个需求结构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京沪高铁、奥运场馆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由于属性相合,工程机械行业也得益于其中,工程机械企业及用户都从中分羹不少。
然而现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说:“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靠消费拉动,也许会让一些人一下子担心,是不是今后的大项目就少了,生意不好做了?其实不然。我国仍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上大力投入,改善民生的目标决定了包含各种大大小小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持续进行,只是这种建设会更有阶段性,类似于四万亿规模的经济拉动政策将难以再现。
消费拉动究竟能为行业带来什么呢?事实上这正体现了政府将向服务性政府持续转型的决心,将让市场自我调节发挥更大的功效,这意味着市场将更加体现人民生活需求。对于行业来说,今后的大工程比例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一些中小规模的项目比重可能将大幅提升。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2020年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有分析称这意味着将造就64万亿的购买力,我们可以想象,这巨大的购买力传导到对工程机械的需求,必定能够带来可观的市场效益。
出口方面,企业的认识可能需要更加理性。中国地大物博,并非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对于海外市场的依存度那么高,而是像美国、欧洲各国那样应当更注重本国市场。虽然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世界舞台上谋求更加合理的地位,但是对于企业来讲,正确认识国际市场的意义,并使其与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才是确保企业有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集约化发展,
产业集中度有望加强
曾经,出于对地区发展及产业保护等原因的考虑,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布局时呈现出一种分散布局的状态。而且部分企业还迁至三线城市,比如曾经的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位于繁华的上海市,为了响应中央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部分搬迁至柳州才有了今天的柳工集团。
虽然说柳州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工程机械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基地,但从地理位置等因素考虑,与其他企业相比,区位条件方面确实不具备足够的优势。因此,再看柳工今日的国内布局——长三角和天津,所选之地都有着优渥的产业基础。
事实上,集约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种工程机械产品的制造都需要一个强大的产业链支撑,每一家主机制造企业周围都集聚了相当一批配套件企业,这其中许多家配套件企业都建设在主机制造企业附近。这对于双方信息沟通、物流成本控制等都有极大好处。这种模式就是一种微观形式上的产业集中。当一个地区拥有多家主机企业时,相应的配套件企业也会随之集中,而且配套件企业与主机企业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之间会形成一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网络,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打造更具价值量的产品非常有利。
曾经,徐州、长沙、济宁、常州等地都是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处于其他地区的企业明显享受不到与之一致的产业环境。目前,苏南产业带、天津等地的工程机械积聚效应也非常明显,随着国家的推动和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集约化发展将成为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发展策略必须以省市为单位进行全国性的通盘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
不能只是口号
有一句话说得好,危机是帮助你淘汰竞争对手的机会。
在始自2008年的这场经济危机中,我们见证了小企业群的集体死亡,也见证了新产业群的诞生;见证了巨人的轰然倒下,也见证了一些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在愈加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适应和变革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这一点,在十八大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那就是结构调整。
在对十八大报告的解读中,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发展层次偏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他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讲,这三点都是这几年来行业所暴露出来的痛点。
对于本土工程机械企业来说,性价比高固然是一种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保持长久,而且这种竞争方式不能为企业挣得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及更多的利润。实现产品的整体升级换代及附加值的提升,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说,从产业大国走向产业强国,需要的正是一场自内向外的产业变革。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管理要进一步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一些长久攻克不下的技术难题必须在“十二五”期间有所斩获,鸡肋业务是注入力量使其发展成优势产业还是摒弃,企业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变市场观念
城镇化进程不是可以在一朝一夕内完成的,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项目的持续推进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利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项工作任务把小城镇建设单独列为一项工作,这在以往从来没有过。我国的城市化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落后,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随后城镇化进程将由50%向70%快速提升。日本城镇化的经验证明,城镇化率在突破70%以后,基本建设投资才能够放缓。对于从50%到70%全面提速期间,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是旺季。
“十二五”扩大内需成为未来稳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而城镇化正是这一举措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要增长4%,这意味着将有5000万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人口的增长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新建更多的住房公共设施和民生工程。这将带动铁路、公路、市政、能源、社会事业等多个行业投资的快速发展,拉动产业链的增长,也将促进生产、消费、工业、服务业等的发展。
城镇化加大了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首先城镇化要解决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不仅仅是把农民“赶”上楼,如果农民住进了新的楼房却没有工作可做,收入不能得到保证,长此以往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城镇化建设难以为继。所以城镇化建设本身就需要大量工程机械,不光是盖一栋房子,建设一片小区,完成铁路、公路以及基础设施的一锤子买卖,在城镇工业化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需求,激发工程机械需求的连带效应。
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转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讲,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完成自身产业结构和市场定位的转身,是企业赢在未来的一种表征。
应对压力,
经验可以转变为动力吗
2012年,可以说行业在应对危机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以消化库存为例,一家本土大型工程机械企业负责人曾告诉记者,2012年,他们及代理商的整体库存率曾一度高达40%,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的库存率已经降低到20%以下。考虑到企业还在不停运转生产,流通领域仍有大批新机补充进来,可以说目前这一成绩的取得已经不易。
这样的经验在2013年必须保持,而且还需要有所发展。因为某种程度上,2013年企业和代理商面临的库存压力中,已经不再是新品,而是二手设备。这些产品的价值量比新机低,但是流通难度却比较大。如何为这些产品寻找到合适的出口,是2013年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再制造业务的开展思路愈加清晰,拍卖手段的逐渐成熟等都为二手设备的消化提供了一定的途径,但是这些模式是否能被行业普遍接受,2013年仍是有待检验的一年。
在风险控制方面,前些年的高速增长所遮掩的问题也已暴露,2012年许多企业都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这为规范行业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目前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措施仍较为简单粗暴,2013年如何更加有效地规范信用销售,在出现问题后如何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这都是企业必须进一步探索的。
2012年,许多企业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更有一些企业的海外布局也已渐入佳境。虽说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是要促进国内市场需求,但是本土企业在世界工程机械仍未谋求到与之相应的市场地位。因此,对于一些有实力、有渠道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讲,海外市场仍应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力点。
已经可以看出,2013年的市场延续性很强,因此,在2012年,企业探索出的市场经验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些宝贵经验,必须充分结合当下最新的市场经验,从而为自身谋求更好的应对措施。
以中部崛起为代表
区域经济发展将成为主旋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振兴区域经济的举措几乎涉及全国东、南、西、北各个领域。但中部地区却一直没能搭上任何一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快车。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崛起的战略规划开始浮出水面——这一历史上曾经的富庶之地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根据国家关于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国家将包括山西、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在内6个省份的规划建设成3个基地1个枢纽,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高精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3个基地和1个枢纽就是工程机械的投资机遇。
首先是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一直都是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随着新领导班子的上任以及“十二五”发展进入第三个年头,城镇化的推进意味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农民人均产量必须提高,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跟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必须相应调整,这里面便孕育着农业工程机械的投资机遇。更具体地,农田水利建设、大型粮食加工基地及配套的公路物流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能源建设等都需要大量实用、价廉的农用工程机械。
其次是能源原材料基地。山西、湖南等地是我国煤炭、有色金属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山西还被批划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地方是矿业装备工程机械的重要用武之地。我国的能源开发生产一直以来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能源基地未来的发展不仅要降低生产能耗、减少污染,同时也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能源生产的经济附加值,例如煤炭生产开发配套的煤层气开发建设,煤变油技术的应用等都需要工程机械设备的科技含量跟进,高技术、高效率的矿业装备需求必将增加。
再次是现代装备制造高精技术产业基地。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的主要生产基地都聚集在中部省份,这些大型的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形成产业链,联合起来互相配套、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集群,则工程机械行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会得到增强。借助中部地区建设现代装备制造高精技术产业基地,工程机械行业顺势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非常有必要。
最后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十二五”期间客运枢纽站场和物流园区是交通运输投资的重点领域,交通运输部计划投资补助的综合客运枢纽战场将达到200个,重点物流园区将达到250个,建设一批集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可中转、换乘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里面深层次的刺激因素便在于大规模的城市群建设。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城市群建设意味着大规模的高速路网建设、国道省道的改造和农村公路的升级,配套的公路养护设备需求,城市间的轻轨建设、大型交通枢纽建设都需要大规模的工程机械设备投资。
事实上,我国区域经济逐级升温是一种较为长久的发展基调,从上海区域升级到深圳,从渤海湾到海峡西岸区域,从成都、重庆到北部湾振兴,从老东北到西部地区,许多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曾上升为国家重点及优先发展区域,并不仅仅是中部。
在2004年之后,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回报效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渐超过东部地区。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区域制度环境欠缺,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逊于东部地区。西部主要省份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等指标已经逐渐赶超全国水平。随着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到来,以《2009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为驱动,西部大开发政策进一步深化,使得陕西、川渝等省份的投资热度升温,这也形成了未来区域主题热点之一。
按照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东部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开始快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发展、交通路网建设等各方面都已大幅领先中西部地区,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益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较东部地区而言增长更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工程机械行业在东部地区没有发展机会,相反,以海西地区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也在探索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乐观有据,但必须慎行
在2013年初到之时,许多企业的领军人物都表达了对行业2013年发展充满了信心。事实上,这份信心主要是来自于对市场行情的长期看好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前提下。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风险和挑战的存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市场仍是残酷的,以往对工程机械行业拉动较大的采矿业和房地产等行业在2013年似乎并不被看好,最为乐观的看法是微幅增长,也有看法认为这几块领域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调整。
因此,祁俊在2013年的新年贺词中这样予以号召,“我们工程机械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响应党的号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新机遇,顺势而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为满足国内外广大用户的需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可以说,目前来看,2013年还看不出有怎样的波涛汹涌。但是种种迹象却表明,2013年确实是蕴含生机的一年。因此,在这里,不妨让我们也更有信心一点——走你,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