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大鳄纷纷进入究竟为哪般?
混凝土机械900亿元销售规模名列工程机械各行业之首,30%以上的利润率更是远超出工程机械行业平均水平,在并购扩张已经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主旋律的时代,混凝土机械这块大蛋糕当然对工程机械大鳄具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山推2008年底收购湖北楚天,投资50亿元建设山推混凝土机械武汉产业园,一期项目已于2011年4月建成投产;柳工2010年9月投资上海鸿得利重工,江苏启东基地在2011年下半年投产后,将与鸿得利重工上海总部、扬州柳工构成柳工集团混凝土机械产业集群;徐工集团2011年中旬启动了混凝土建设机械产业基地和混凝土搅拌机械产业基地,继徐工泵车从徐工重型分拆出来,组建徐工建设机械公司之后,将混凝土机械扩展至全产业链。
如此大市场、如此大手笔、如此大趋势,近两年来工程机械行业大鳄以巨量资金投入混凝土机械行业,究竟为哪般?将对混凝土机械市场格局产生什么深远影响?一直是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笔者认为工程机械大鳄进入混凝土机械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尽管短期内商业房地产开工项目或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长趋势有所波动,但中国大发展的基调和主旋律是不会变的,混凝土机械产业稳步增长的长期走势是不会变的,这是工程机械大鳄纷纷进入混凝土机械行业的根本原因。
中国水泥产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水泥转化成商品混凝土的转化率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水泥转化商品混凝土率仍有较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城乡建设使用商品混凝土比例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机械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冷静观察中国混凝土市场就会发现,很多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实际产量与设计产能的比值不足50%,但尽管达产率不高,行业低门槛准入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不断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很多商混行业投资者不喜欢并购或者整合经营状况欠佳的同行企业,而是选择了重新全盘投资进入。这一方面是建筑产业资信状况差、隐含的商业风险高的原因,另一方面和中国人固有的经商理念有很大关系,“封地建制”的传统观念和“家族”思想阻碍了中国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并购。但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混凝土机械销量的大幅提升。
(2)两大寡头推动混凝土机械加速由市场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转化。“蛋糕论”是当今政经届人士讨论的热点,只有蛋糕做得越大,参与切蛋糕的人会越多,分享的蛋糕也就越多。混凝土机械行业发展同样可以如此看待,中联和三一两大寡头通过营销与服务优势,推动混凝土机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得以进入混凝土行业。当混凝土机械销售增长最终减缓下来时,产品就进入了成熟期,如果企业在高速成长阶段能成功实施营销战略,就会以高市场份额步入成熟期,在成熟期企业能弥补前期的投资费用,这就是中联与三一的混凝土机械发展战略,在市场高速发展时期,参与者更容易提高其市场份额,在市场达到最大规模之前,企业的正确战略就是努力达到其所期望达到的最大市场份额。工程机械巨头在市场由高速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化的过程中进入混凝土机械产业,应该看做他们在这个产业获得话语权的最后机会。
(3)海外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渐猛,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得到有效的实施,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性价比优势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其明显,未来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徐工、柳工、山推都是在海外市场已经初步建立市场渠道和品牌影响力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完全有实力将混凝土机械加入到其丰富的海外产业链中。徐工集团2011年上半年利用“中委合作基金”项目,与委内瑞拉签订了包括土石方机械、起重机械、路面机械、混凝土机械等成套工程机械产品,合同金额超过48亿元人民币。据消息人士透露,这笔大单交货时间紧迫,徐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产能无法满足需求,只能将部分部件委托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徐工加速发展混凝土机械产业。
(4)混凝土机械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工程机械行业平均利润率。根据2010年报显示,三一重工混凝土机械类利润率41.6%,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毛利润率32%(不包括意大利CIFA),徐工混凝土机械营业毛利率27%。尽管中联、三一这两家以混凝土泵车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和混凝土搅拌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并没有影响其利润率指标。不仅如此,中联、三一两家在混凝土机械产业格局中,逐渐形成双寡头垄断之势,高利润率、高营业收入为其拓展其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现金流。在起重机械、挖掘机械、路面机械等工程机械传统领域的不断扩张已经对一些工程机械大鳄的市场地位形成实质性威胁。如再不应对,将极为被动。
这正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任凭竞争对手扩张而不加以钳制,必将逐渐丧失市场主导地位。而在这个不缺钱的年代,上混凝土机械产业项目,即使不能对双寡头的市场垄断地位有所撼动,也要加入游戏规则的制定,也要让竞争对手有所顾忌。另外,房地产用地价格高企工业地产单价低,增值潜力巨大,上市公司上项目圈地,通过土地评估,还可以获取不菲的额外投资收益,会计报表的利润指标更加好看,更何况混凝土泵车和混凝土机械成套设备单笔交易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对工程机械大鳄做大营业收入规模大有裨益。
近期,经常在行业媒体上有讨论中国工程机械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挖掘机械尤为引人注目,而混凝土机械由于几大家的进入,同样引起了行业和媒体对于产能过剩的热议。笔者认为,产能目标只是企业上项目过程中设定的一个理想目标,产能目标和各大工程机械企业喊出的千亿级企业目标一样,都是工程机械大鳄争夺行业话语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家更应关注工程机械大鳄进入混凝土机械产业之后的盈亏平衡点,根据笔者对混凝土机械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以目前工程机械大鳄在混凝土机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应该达到年销售额50个亿以上,大概是1000台泵车,3000台搅拌车和500套搅拌站的年销售量,才有可能摊销掉庞当的成本投入,达到或者超越盈亏平衡点。而若要达到这个平衡点,没有几年的积累和市场增长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
工程机械大鳄成建制进入混凝土机械产业,将对未来混凝土机械市场竞争格局产生哪些影响?笔者就这个问题访问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润余先生。 陈润余先生表示,工程机械大鳄进入混凝土机械行业,对中联和三一在混凝土机械市场地位的影响不大,也可以说不大可能动摇这两家的市场地位,但是确实可以给两家企业以更大的紧迫感。对混凝土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影响和威胁则更大些,大企业有技术和销售优势,品牌影响力更强,有一些相对差一些的中小型企业会顶不住市场的压力,选择退出行业。而有一些做的有特色、有专长的中小企业会成为大企业并购的目标,行业重组在所难免。
安徽星马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由混凝土搅拌车跨界进入泵车行业,与德国施维英和日本极东都有过合作,采用进口的上装组装星马泵车;2006年前后,福田和宇通也先后进入泵车领域;但是离设想的发展目标都相距甚远,最终还是在搅拌车领域图谋,而无法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泵车品牌。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创建成熟的服务网络和团队。柳工集团上海鸿得利重工董事长徐沛良先生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讲到,就目前的形势看,如果这几家工程机械大鳄以价格为竞争要素,与中联和三一展开市场争夺,不会占到什么便宜。混凝土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和服务是两大核心竞争要素,这两点保证不了,单纯的去扩大销售规模,只会做的越多,出的问题越多。更何况中联和三一的销售规模可以拿到价格更加优惠的配套件,拼价格不见得会吃亏。
打价格战最后不是把别人打倒,而是把整个行业利润拉下来,让整个行业都活得很艰难,以致行业最后都垮掉。况且如果成本不比竞争对手低20%~30%,打价格战根本就没有底气。
徐沛良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在混凝土机械行业二十年的打拼,使他深谙行业发展规律和客户之道,徐沛良领导的鸿得利重工是一个做专做精的典型,差异化竞争的定位,使他们在中联和三一的强大攻势之下,在混凝土泵送机械领域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福建南方路机、山东建友机械、上海华建和山东方圆、四川现代、阜新恒泰等等一些企业,都是在自己所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的典型代表,正如陈润余先生所讲,做专做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混凝土机械行业尤其如此。大企业有大企业的特点,他们做的是大超市,小企业做的是专卖店,要做好自己的事,解决好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什么都生产,不可能什么都做得好,国外有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很多,国外走过的路证明了这一条。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面临着或者说即将面临着更严重的两种失衡,第一种失衡是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与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和逐渐走低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失衡;第二种是行业产销规模不断扩大与行业集中度难以提高之间的失衡。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难以提高,难以与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真正形成抗衡。
市场呼唤秩序,秩序呼唤整合。大企业靠规模赢得话语权。中小企业只有做好自己的事,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才会在未来行业整合中赢得话语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必须经历一场场大的整合。大家不能继续抱着小农经济的观念,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而是应该联起手来,共同去做一个大的事业,为维护整个产业和行业的秩序和发展做出努力。
规模膨胀、技术升级 与世界级差什么?
中国成为混凝土机械最大的市场,全球混凝土机械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也在中国,世界混凝土机械市场竞争格局因此而改变。面对从最大向最强的转变,中国企业前进的步伐越走越快,但我们距离世界级企业究竟还有多大的差距?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有识之士的思绪中。
陈润余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在可靠性和智能化方面与国外仍有差距。陈润余先生不无担忧的表示,几个月出来一个大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工业考核,就投入市场,能用多久很难说,这是不够慎重,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不在可靠性上下功夫,中国工程机械就没有出路。可靠性和智能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用传感元件,帮助检测可以提早发现故障,也就可以更好的保证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笔者近期参加了德国施维英的一次技术交流会,这个已经逐渐淡出中国用户视线的老牌混凝土机械世界级企业,给了我一些新的启示。
德国施维英创办于1934年,比德国普茨迈斯特的历史还要悠久,在中国企业崛起之前,施维英与普茨迈斯特一直雄踞全球混凝土两强地位。施维英在1927年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式柱塞泵;1950年,施维英旗下搅拌机械品牌Stetter制造了75L混凝土搅拌站;1957年,施维英创造了第一台双缸液压柱塞泵,并在1960年开发了第一台车载式柱塞泵;1973年,施维英KVM45超级布料杆问世,其引以为豪的裙阀结构在1982年获得专利,国内普遍使用的S阀也属于施维英的专利,只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施维英放弃了S阀的专利保护。作为一家客户遍布全球的混凝土机械企业,施维英在德国、美国、印度、巴西、奥地利、俄国、法国、中国设有8个生产基地和10个服务公司,在100多个国家设有销售代理。
施维英集团2008年产销规模将近10亿欧元,主要分布在德国、美国和印度。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销售收入下滑比较明显。但是施维英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施维英泵车在设计过程中,将每个部件所耗用的碳排放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从而设计制造出最为经济、可靠、能耗低的泵车,最大程度上减少机械设备在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在上海bauma2010展会上展出的SP2880D拖泵,主要的宣传卖点就是降低噪音效果好,设计结构充分考虑了机器产生的热量循环,确保散热和节能效果,并且有利于使用维修,另一大卖点就是控制系统高度集中,实现更大程度的智能控制。
施维英在国内销售的M2/2.5移动式搅拌站,被多家国内施工企业带到海外承揽工程,其主要特点就是重量轻,移动方便、安装简单。包括提升斗、称重部分、控制室在内的最大一个单体部件重量只有24t,搅拌站的钢结构底盘对地面产生的压力为200kN/m2,只需两辆拖车就能全部运输,一台25t吊车大概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现场安装,这大大简化了搅拌站的拆装运输,可以快速方便的投入使用。更让人佩服的是,施维英Stetter搅拌站水泥秤和水秤的核校都可以在地面进行,简单的设计结构为施工人员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值得国内同行借鉴的是,施维英和普茨迈斯特在欧洲展开过一次油耗测评,在有公正人员在场的情况下,两台配置相同底盘的37米施维英和普茨迈斯特泵车循环泵送混凝土,施维英布料杆软管接到普茨迈斯特混凝土料斗处,普茨迈斯特布料杆软管接到施维英混凝土料斗处,循环泵送混凝土。这是一场公平的油耗竞赛,最后测算出,每立方混凝土泵送油耗最低为0.14L,每小时泵送油耗最低为15L左右。施维英还与其他厂家展开过类似的竞赛,例如同样以85m3/h的泵送排量打灰,施维英的油耗最低为12.29L/h。
这是一种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有效方式,德国设备制造企业就是在这种友好的竞争环境下取得了在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笔者在2010年下半年参观北京城建亚东混凝土公司,该公司在2003年采购的两台施维英58米泵车。采购时,考虑到德国原装混凝土管路不易购买,特意在买车时就购买了一套原装管路。令人惊奇的是,将近8年的时间,这两台施维英泵车混凝土料斗到回转支承之间的混凝土输送管路就没有更换过。从德国原装进口的管路也就安安稳稳的在库房里躺了8年。当然,这条管路位于一个非常狭窄的位置,假如更换起来非常的困难,德国人肯定是对这段管路做了特殊的处理,不可作为范例来讲。笔者也曾经在四川成都中建混凝土公司亲眼所见,中联重科的一台拖泵,S管足足在两年时间里打了11万立方混凝土,没有更换过。
中联重科中联CIFA复合技术X支腿六节臂泵车自推出后,以超强的实用价值在市场上大受客户追捧;三一重工E系列泵车在智能化和节能等五个方面赋予泵车全新的体验;上海鸿得利重工即将推出行驶动力与泵送动力分离的新型式泵车,这些创新的智慧将铭刻在中国混凝土机械发展史上。
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中国混凝土机械成为工程机械各领域中第一个依靠自主创新全面替代国外品牌的产品门类。不仅如此,中国混凝土机械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基因,这种基因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性能和科技含量上,更多的体现了中国混凝土机械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精神,它将帮助中国混凝土机械由最大走向到最强。
服务竞争时代到来
第三方物流开启 后市场还有多远?
与传统工程机械产品营销服务模式不同,混凝土机械产品大多采取直销的模式,由于两大寡头长期以来的市场竞争,混凝土机械特别是泵车售后服务是由厂家提供终身免费服务,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服务作为竞争筹码留住客户,而高企的售后服务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行业壁垒。这也真实的说明,在混凝土机械领域,服务始终是在为销售服务的这一理论。
2011年,继中联重科推出“蓝色关爱”服务品牌之后,三一重工又推出“一生无忧”服务承诺。“蓝色关爱”与“一生无忧”均有具体的服务量化指标和承诺,这些同行看起来不可能达到的指标和承诺的基础是两家企业上千名服务工程师,数十家服务保障中心和6S店,以及数百个服务网点。
这是中联与三一多年来倾力打造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与服务团队,构建了两家寡头在混凝土机械行业竞争的核心优势之一:服务。
服务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服务在为销售服务的同时,也在寻求着如何能够真正成为企业获利的工具。服务当然可以创造价值,不仅是为终端客户,还可以为企业直接带来利润。配件销售,服务工时费,设备翻新与再制造等,都可以创造利润。两大寡头投入巨资布局服务网络与保障中心,一方面是为提升销售,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在为混凝土机械后市场时代到来做准备。
而行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布局运作混凝土机械后市场时代,那就是第三方物流商业模式。
顾名思义,第三方物流就是寻找一家有实力、管理运作规范的物流公司,将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业务全部分包出去,搅拌站专注于混凝土的生产和技术研发。在广东等南方发达地区,混凝土搅拌车与泵车和搅拌站时分开运营,搅拌站只负责生产混凝土,而运输和泵送则分包给物流公司来运作,这种模式在广东地区已经初具雏形。但在北方地区,前些年由于搅拌站竞争环境相对宽松,搅拌站不仅负责生产,还投资购买搅拌车和泵车进行运营则成为普遍现象。
目前,北京市在册的商混搅拌站站点有202个,年产量超过50万M3企业不到20家,80%以上企业产量都在20万M3以下,大部分站点都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的五环内外地区,与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不相适应。近几年,由于混凝土企业数量猛增,2010年产能已突破1亿M3,而实际需求在4000万M3左右,供大于求,引发过度竞争,有些企业保本甚至亏本销售,这必将影响到产品质量和工程结构安全,产能过剩又直接造成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
根据《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到2012年底,全市搅拌站点控制在135个左右,比2008年减少搅拌站点67个,减少幅度为33.2%。这一政策的出台,拉开了全国商混发达地区搅拌站整合的大幕。
搅拌车和泵车采购投资占到搅拌站投资总额的大半,但实际贡献的利润只占到总利润的不到10%,并且在人、财、物的管理上,车和泵耗用了搅拌站管理者很大的精力。不仅如此,司机收入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交通事故频出,二手设备难以流通处理等等一些列问题,都给搅拌站的运营管理造成了的负担。随着搅拌站行业利润率逐渐走低,竞争环境越来越恶劣,搅拌车和泵车分割出去运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金隅、冀东、亚泰等大型水泥企业加快进入整合下游产业搅拌站,以及搅拌站微利时代到来,第三方物流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我们现在已经达到150台搅拌车,将近20台泵车的规模,和北京建工商混、冀东北京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运用我们的设备优势和管理优势为他们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成立于2010年底的北京通和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正坤向记者表示,“合作的初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我们首先要参与搅拌站的调度管理,了解其业务情况,工程情况,合理安排车辆,保证搅拌站混凝土运输泵送水平提高一个档次。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60多万立方混凝土的运输和泵送物流服务。”
第三方物流与设备租赁在运营上大有不同,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是整包服务,根据搅拌站全年的生产运营情况提供设备物流服务,要保证搅拌站的生产必须设备供应。而租赁多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闲的时候都闲,忙的时候都忙,无法有效分配资源为搅拌站服务。第三方物流凭借着设备的规模实力和管理实力对搅拌站混凝土物流起到了一个缓冲作用,使之更加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深圳顺昌龙以100多台泵车及车载泵的设备规模,雄踞全国泵送实力之首。武汉益达建设机械租赁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混凝土第三方物流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已经与冀东水泥、中建商混、天津西麦斯等国内混凝土行业知名企业形成广泛合作,在混凝土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走在全国的前列。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对象首选的是混凝土行业内有实力、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这些公司混凝土供应方量大,资信状况好,对混凝土行业运营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商混行业的中流砥柱。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混凝土机械市场。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可以整合行业内更多的闲置设备资源,提高混凝土机械利用率和应用水平,使之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混凝土机械制造厂家也可以和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战略合作,打开一扇销售之门,形成有效的市场覆盖;更为重要的是,第三方物流还为混凝土行业退出和设备租赁行业退出打通了渠道,整个行业的秩序与竞争环境也将有所改善和提高。
中国混凝土网评选的世界混凝土行业十强,均是在水泥、预拌混凝土、建筑骨料及相关建材产品集成发展的企业集团。CEMEX(西麦斯)是水泥和混凝土生产及销售方面的全球主导企业,公司在世界各地五十多个国家拥有运营网络,以销售水泥、预拌混凝土、建筑骨料以及其它相关建材产品,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预拌混凝土销量达到5100万立方米;法国著名企业Lafarge(拉法基)拥有全球领先的建筑材料研发设施。在近180年的发展中,集团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目前涵盖业务有水泥、石膏板、骨料与混凝土业务分支。2010年集团混凝土销售总量为3400万立方……
根据国外水泥及相关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水泥及预拌混凝土、骨料及相关建材产品属于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链,对水泥的依赖性相当高,借助在水泥领域的优势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最能够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并且更加有利于行业运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再利用,必然成为未来中国水泥、预拌混凝土、骨料及相关建材产品发展的模板。
不难想象的是,未来中国商混行业由几个或者十几个大型集团企业构成,而第三方物流则构成混凝土运输与泵送的中坚力量,如果这种局面出现的话,那可以说是中国混凝土行业春天真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