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近几年中国的混凝土研究当中,什么最热门?那么结果毫无疑问是耐久性。
耐久性成为混凝土研究的重点与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分不开的。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很突出。
2005~2006年,学术界一共开过5次混凝土耐久性相关会议。2006年11月底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的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更是达到了顶峰,该论坛邀请了4名院士,国内(含港、澳、台地区)主要的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悉数到齐,显示了混凝土学术界对耐久性问题的关注。
关于耐久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混凝土耐久性结构设计规范的修改。新规范的修订工作已经持续多年,但是这个新规范迟迟得不到出台。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他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其二,它牵涉到太多部门的利益。
其实,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并不难。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之外,大部分工程只要控制好材料、配合和施工等方面就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这在技术上难度并不大,成本也不会提高很多。关键是这些技术能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笔者认为,将设计施工单位对耐久性的重视与它们的利益挂上钩是最主要的解决手段。例如,如果一个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的建筑物使用50年后,发现质量很稳定,还可以再继续使用20年的话,就应该给予施工单位一定的奖励;如果不到使用年限就出现质量问题的话,还应该给予处罚。
耐久性问题很多时候不是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前几天西湖附近一栋建成只有13年的大楼被爆破了。数据显示,这栋大楼运行状况良好,耐久性能绝对稳定。只是因为规划及有碍西湖风景等原因被拆。真不知道在这些规划人员的眼里,有没有价值这个概念。也许在它们眼里,大概只有西湖的风景才是有价值的。反正拆楼花得不是自己的钱,为了一个“莫须有”的有碍风景,人民的财富就这样无端被消耗。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耐久性的确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