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广东茂名港,灯火通明,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正在紧张施工中。伴着海浪声、风声、船舶机械的嘶鸣声,码头工作平台这艘“砼舟”逐渐成型。
建设一座稳如泰山的工作平台,是码头经得住大风大浪的关键。“我们要建设的工作平台,长70米、宽48米,墩台高2.5米,相当于一艘轻型航母。”项目经理姜华说。如何在有限的建设工期内,兼顾施工效率和质量,成了项目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
潮起潮落,首层混凝土浇注的日期很快到来。凌晨5点,建设者便已“全副武装”,乘坐交通船赶赴现场。模板清理、预埋件检查、设备清点、安全交底……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伴随着施工船舶陆续进场,一时间,各种声音混作一团,浇注施工随即开始。
时间仿佛按下了“加速键”,转眼间,夕阳沉入了地平线。“起风了!”透过对讲机,多年驻守施工船舶的调度长徐德强敏锐地察觉到风向的改变,随即向大家通报了这一情况。这可不是个好消息,码头西南角的航道出入口正对南海,在“狭管效应”下,偏南风吹来的海水从入口“挤进”后浪高和风力将显著增强。事实证明,徐德强的判断没有错,泵管随着施工船舶开始出现小幅晃动,一旦涌浪增大,泵管晃动会更剧烈,极易出现设备损坏和混凝土浇注不均匀等问题。
“平板驳,请将船头调转90度,同时增抛两条锚缆。”徐德强当机立断。原来,东西落位的船舶在偏南风影响下晃动得更厉害。顶着甲板上迎面而来的海浪,船员们闻令而动,顺着风浪的方向操作船头缓缓转动,以减少船体受到的冲击。伴着数条沉重的锚缆抛入水中,锚缆紧紧地抓住海底,船身晃动幅度随之减小。为避免浇注泵管因晃动遭到损毁,项目团队专门为泵管增设了牵引绳,维持泵管稳定,尽可能降低涌浪带来的影响。直到东方露出鱼肚白,一夜的战风斗浪才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57天,项目团队分三次,顺利完成总方量约8400立方米的混凝土浇注。但此时的工作平台,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建设者们还要对工作平台悉心养护,加速其成长。为此,项目团队自主攻关设计了一款“混凝土无线测温系统”,能够远程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就像为混凝土专门定制了一个‘电子温度计’。”看着实时显示的数据,技术员钟良才兴奋地说。在“电子温度计”的监测下,一旦混凝土温度数值偏高,项目部便可提前干预、“对症下药”,有效防止裂缝等质量问题出现。
夕阳西下,海风轻拂,码头上的“砼”墙铁壁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港湾,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勤劳与智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