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砂是混凝土的基础原材料,关系工程结构安全和防水、保温等重要功能。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海砂全链条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采、运输、销售和使用海砂等行为,从源头上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常熟发现12499吨海砂氯离子含量超标
6月初,苏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常熟亨通码头接卸海砂,随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实地抽检氯离子含量,发现该批12499吨海砂氯离子含量超标。经交涉、劝解,6月10日,该海船驶离常熟。
“苏州加强张家港、太仓、常熟地区沿江港口建设用砂接靠监管,海砂氯离子含量小于等于0.03%方可卸货。”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刘锋说,1月末,太仓港码头也曾接到群众反映有违规海砂运输。《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规定,混凝土结构用海砂必须经过净化处理,钢筋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3%。经取样检测后发现该海砂氯离子含量为0.096%,远超标准,并查明多艘海砂轮船提供的氯离子检测报告为伪造报告。之后,苏州停止太仓港海砂进港,全市开展太仓港海砂去向大排查,目前未查到违规使用氯离子超标建设用砂情形。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蒋惠明介绍,江苏省在2018年就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对违规海砂实施多轮次检查、联合督查,违规海砂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去年底以来,违法违规海砂又冒头。“我省泰州、苏州、无锡等地陆续接到群众反映有来自广东未经淡化的海砂在当地码头倾销。”蒋惠明解释,违法违规使用的海砂由于氯离子含量超标、残存贝壳类物质等因素,会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和损伤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耐久性和安全性甚至酿成惨剧。
江苏要求各地在使用端把好材料、施工、检测“三道关”
3月以来,全省绝大多数城市开展了治理违规海砂专项检查。加强海砂全链条监管,要求各地牢牢守住运砂船舶、港口接卸、过闸放行3条防线,还要求各地在使用端把好材料、施工、检测“三道关”。截至目前,未发现违规使用海砂行为。
接下来,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将从运输源头全面加强砂石来源证明核查,督促各地建立海砂进出货台账,逐日逐笔载明海砂的数量、来源、去处、氯离子含量检测报告等,对拒不申报,或申报信息不符合要求的,拒绝为其办理过闸手续。在使用端,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将加强监管本行业领域工程用砂,督促施工、监理单位强化对现场用砂等建设材料的进场验收,严防工程建设各环节违法违规使用海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还将对使用净化后海砂的工程扩大抽检频次和范围,织密筑牢工程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网。
去年江苏全省仅预拌混凝土行业用砂就达1.95亿吨
江苏是建设大省,建设用砂需求量巨大。据统计,去年全省仅预拌混凝土行业用砂就达1.95亿吨(不含混凝土预制构件、预拌砂浆以及工程现场搅拌混凝土用砂)。目前,江苏省河湖砂价格约120元/吨,机制砂约85元/吨,而广东运抵江苏省的海砂成本约57元/吨、售价约70元/吨,一趟(满载一般约5万吨)往往有60万元的利润。在超额利润面前,违法违规海砂的风险隐患长期存在,整治违法违规海砂是一场“持久战”。
海砂究竟有何危害?
海砂是出产于海洋和入海口附近的砂,包括滩砂、海底砂和入海口附近的砂。海砂的成分、质地、盐分含量等特性与河砂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控制,直接应用于建设工程中会带来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
违规使用海砂会对建设工程造成破坏,具体表现为混凝土内部钢筋脱钝锈蚀、混凝土开裂剥落。这些破坏形式会大幅度降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导致工程出现变形甚至坍塌等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海砂中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贝壳以及碱活性影响。
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同时考虑海砂的合理利用,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分别对建设用砂(包括对净化处理后海砂的使用)提出了规范要求。《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为现行国家标准,于2011年4月2日发布,2012年5月1日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等,适用于建设工程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其中,明确要求:混凝土用海砂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混凝土用海砂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3%;海砂不得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