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拌混凝土
01 区域布局与市场竞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3年12月31日,天津市取得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企业 274家,有一定规模且上报数据企业211家。其中塘沽区域企业数量最多,宁河区域数量最少。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资质与分布情况统计表
02 产能与利用率:通过上表分析,目前天津市预拌混凝土依然处于产能过剩局面,天津市年设计生产能力 15073万立方米。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共生产供应各等级混凝土 2426.56万m³,产能利用率16.1%,比去年同期下降9%,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产能利用率最高的区域为西青区为27.2%,产能利用率最低的为蓟州区仅为3.9%。大港区、蓟州区和宝坻区产能利用率均不足10%。东丽区搅拌站产能总量继续领跑其他区域,蓟州区产能总量最低。天津市环城区域普遍高于其他区域,轨道交通项目贡献较大;滨海新区生产企业相比于去年增加14家,本区域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03 主要原材料情况:水泥和砂石价格表现需求整体呈现减弱,同样受制于建筑业开工量不足,市场恢复缓慢;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态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从供应端分析,水泥企业和砂石料生产企业又有不同之处,水泥企业多以大型和国有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砂石生产企业民营中小型居多,两者在面对市场困境时应对策略不同,民营企业更能体现灵活优势,固守资源,伺机而动;国有和大型企业面对业绩指标,压力重重。
水泥:全国水泥价格行情走势整体震荡下行,截至2023年12月25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CEMPI已经较年初下跌28点,华东水泥价格回到2009年水平。天津市水泥市场2023年1-2月份出现稍微上升趋势,3月份之后价格开始持续下行,整体需求较弱,混凝土市场需求不足最终导致价格低迷态势;总体低于全国下降幅度,价格欲提升也是乏力。
砂石: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机制砂全年整体趋于稳定,天然河沙和碎石呈现小幅下跌趋势。天津市砂石市场2023年1至3月份处于微涨趋势,4月份开始下滑,4-7月价格基本持平,8月份出现涨幅波动,之后连续走低。供应端唐山矿区的生产线建设相对稳定,矿山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生产量控制相对灵活,价格波动较小。
04 混凝土市场价格:据统计数据本年度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2.1%,工业投资增长5.4%。需求端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房建需求较弱;基建方面轨道交通、市政桥梁和公路相对还能稳步发力,拉动部分需求,工业厂房投资增加,混凝土用量有限,未能解决市场缺口。市场持续收缩,行业竞争加剧,价格下行;政府项目资金和民营企业项目资金同时面临短缺,施工单位付款进度不能及时支付,导致混凝土企业应收账款高居不下,企业运营压力增大,资金压力及坏账风险仍会持续。
全国混凝土价格全年整体呈现下滑趋势,12月份初有轻微反弹迹象,随后持续下降,年末较年初价格降幅达10%左右。天津市混凝土市场2023年开年价格疲软,2-4月份市场需求较小,价格基本维持稳定,5月份大面积开工后竞争加剧,价格持续下滑。
二、装配式产业与预制构件
01 区域布局与市场竞争:当前全市共有装配式生产企业20家,管桩生产企业12家,管片生产企业6家,其他构件6家,其中装配式生产企业相比去年减少4家,预制管桩增加5家。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天津市装配式及构件生产企业完成年度产量67.04万方,管桩生产企业完成年度产量207.26万方。
02 PC装配式发展现状:
(1)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的投资热潮已退,装配式市场进入相对理性阶段;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关停并转约20%,产量随之下降。生产企业重新洗牌,支撑不住的企业关停并转;有资金和实力的企业,快速发展;也体现出了行业危机之下的风险和机遇共存。
(2)随着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大量政策文件相继发布,各种标准逐步完善,发展指标更加明确且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地区率先进入高品质和绿色低碳发展阶段,装配式技术体系得到创新,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协同效应有一定进步;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化工人队伍逐步形成。
(3)在政策驱动下装配式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得到提高,但是成本主导的市场阻力依然很大,如何在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在落地实施阶段优化建造成本,缩短建设工期、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还需要时间验证和考验。
(4)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国家战略,能够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是建筑实现绿色建造、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会动摇,各省市和地区在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也应以高品质、高质量为发展目标,如何避免遇到的功能隐患和安全质量隐患。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03 预制管桩发展情况:
(1)我市预制管桩生产企业数量增加显著,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其中主要取决于周围市场容量,各自的生产规模、技术实力及品牌影响力。得益于光伏产业兴起,我市管桩市场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企业产能得到一定释放。
(2)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在产品和技术同质化竞争中走出困境,实现绿色低碳化发展;还需要企业和行业一同探究和发挥创新。
(3)天津市地貌地质较复杂,对于桩基础性能要求较高。随着天津大都市城市建设的推进,各种大型、超高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多,对于桩基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支撑和指导这相应桩及机械链接方式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监理和验收,因此研究和编制相关的天津团体标准图集。本年度天津市混凝土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的《耐腐蚀预制管桩》团体标准图集进行充分论证、审阅、把关编制并发布。
三、我市混凝土行业存在的问题
01 市场规范待优化: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从房地产景气指数看,经济面临持续下行压力;由之前的房地产企业暴雷频发,到现在建筑企业爆雷、债务违约、破产重组或清算等消息在行业内屡见不鲜。从天津市市场结构来看,行业竞争加剧,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2.1%。国家坚持贯彻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不变;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建造方式稳步提高,预拌混凝土市场需求持续下滑。我市搅拌站数量不降反增,企业取得预拌混凝土资质门槛较低,无站经营、挂靠和租站情况仍然存在,规范程度需加强;没有合理地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面对市场残酷竞争,企业自律意识淡薄,价格战成主导因素,不可持续的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02 资金压力加剧:资金压力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样存在,两者又存在不同,融资方面央企和国有企业有一定优势。我市民营企业占比90%以上,民营企业捉襟见肘的现金流严重限制着其市场拓展。两者都要面对日益糟糕的建筑工程支付情况,垫资无法避免,融资也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需求。对大多数传统企业而言,银行借贷是最主要融资手段,但中小型民企优质抵押物较少、品牌影响力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金融机构的放贷通常采用慎之又慎的态度。混凝土企业主要原材料水泥、砂石等现金结算模式陆续形成;一方面企业要面对原材料现金支付,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垫资工程款,后期的收款难度和收款预期不断在变化,付款方式多种多样,承兑、商票、供应链金融、抵房越来越恶化。企业长期处于“老项目回款难、企业融资难、原材料支付难”的循环模式。
03 核心竞争力欠缺:根据研究表明,市场份额每年正以2.75%的速度向央企及地方国企集中。行业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已由分化转向固化,民营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的占比上都达到行业的90%以上,却仍举步维艰。企业品牌建设不足,不重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无法吸引更多的新合作伙伴。自身管理和技术创新滞后,少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技术。合同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备,在合作过程中,仍然处于买方市场,霸王条款难以改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合同本身前期签订风险就很大。高质量发展需提高,严格控制原材料验收标准,优化配比生产,加强运输和施工过程控制。传统的混凝土行业门槛较低,审核标准要加大,行业日常监管需要保持一定态势。企业需完善发展规划和人才储备,塑造自身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04 人才发展不足:混凝土行业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艰苦,在社会普遍认知中被视为“苦力”行业,对年轻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乏吸引力。而民营企业困于本身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更加难以与央国企竞争。难以提供与央国企相当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福利待遇、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稳定的企业文化和氛围等。尤其掌握企业质量“生命线”的技术人员流动频繁,无疑增加了企业自身风险。“招人难、留人难”现象像一个魔咒一样牵扯企业老板的很大精力。
四、行业协会建议
01 控风险、稳发展:质量风险、资金风险、安全风险都是企业健康经营的重要因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重视质量管理是保障建筑安全的必要条件;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原材料是控制质量风险的前提,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按照对原材料进场检验,生产过程、出厂检验、运输过程等质量控制,与施工单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资金风险问题近些年长期困扰企业,尤其今年越发明显。重视合同风险控制,避免诱发付款风险导致资金风险问题。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从而增加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提高融资能力。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对于垫资大,利润低的项目必要的时候要减少或者舍弃。提前做好回款计划,早介入、多催促,对于有坏账风险的项目及时借助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利用行业协会力量协助催收;提高企业资金周转,保证现金流。安全问题在我市混凝土行业中仍有发生,进一步提供企业人员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不容放松。
02 讲诚信、强自律:对个人来说,“人无信不立”。企业诚信,不仅是社会和广大用户对企业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首要条件和立足之本。企业拥有诚信,标志着企业的成熟与发展,也是企业和企业家人格力量的表现。因此,诚信对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行业自律作为一种可能的市场治理手段,在约束市场主体不良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行业内部会员企业的互相合作机制,有利于降低恶性竞争,减少行业内部会员企业之间的冲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比如:自觉使用市场监管委与协会制定的标准新版(JF-2022-029)合同文本,规避交易与法律风险。自觉抵制使用劣质原材料,提供合格产品和优质服务。严格准守招投标秩序、拒绝最低价中标、恶性竞争、弄虚作假、相互诋毁。坚持第一合同原则,共同抵制“二手货”和恶意拖欠货款的欺诈行为。规范使用小票结算,抵制“图纸结算”等不公正行为;严格准守行业协会发布的自律公约。
03 树品牌、育人才:混凝土生产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通过优质的管理和服务,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口碑,增加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体系,积极寻找与自身业务互补的中小型同类伙伴,抱团应对风险。增强创新意识并提高创新能力,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吸收,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的员工培训和发展体系,通过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五、行业展望
01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坦率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会议也强调,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稳增长仍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预计经济增速目标将设定在5.0%左右。稳增长,保持(广义)投资强度是关键。我国需要投资的节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不限于):双碳目标、5G/6G、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居民消费率和消费结构、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
02 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市领导对2024年天津市经济工作作了部署。其中涉及九方面重点工作,统筹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协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统筹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焕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抓好城市更新和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抓好消费和投资着力扩大内需;统筹抓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统筹抓好高品质生活创造和基本民生保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抓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决守住筑牢首都“护城河;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努力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03 202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1.59万亿元,同比增长5.8%。部分建筑企业遇到生存问题与发展困境。“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要求建筑企业统筹生存与发展,不能为了生存过多承接“先天缺陷”项目,也不能为了发展不顾短期生存需求。 预期房地产投资降幅较大,住房“双轨制”有望推动保障房需求提升;基建投资增速总体维持相对高位,但呈放缓趋势;专项债发行平衡投资放缓,但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仍明显降档;中央加速部署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政策持续加码;海外建筑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
04 按照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对我国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混凝土作为当今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土木工程材料,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面临关键阶段,高性能混凝土成为推广的目标。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建材行业碳达峰作出指示,引导建材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前进。随着科技发展和数字中国的规划要求,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工厂、智慧物流、可视化管理让行业旧貌换新颜,提供高效便捷的发展路线。混凝土是我国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最大消耗出口,将一些“废渣”如何转化成物美价廉的原材料,保证提供合格耐久的混凝土产品,实现混凝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