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多年收获高盈利后,2022年,水泥行业风光不再。
本是传统旺季的4月、5月,水泥行业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旺季不旺。而到了6月后,行业淡季效应也持续显现。市场需求不振影响下,2022年5月水泥产量已达到近9年最低值。
图片源自时报财经图库
需求不振水泥产量持续下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累计水泥产量7.83亿吨,同比下降15.3%。5月,全国单月水泥产量2.03亿吨,同比下降17%。
而据数据统计,近9年的历史数据来看,2022年5月水泥产量达到最低值。2020年5月水泥产量最高,达24868.7万吨。
“近月来水泥单月产量都是同比下行的态势,这主要和市场需求不振相关。”卓创分析师侯林林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水泥产品的特质决定不能长时间储存,库存不会超过三个月,所以市场产量往往是和需求量相匹配的。产量同比下降,也说明需求不佳。
产销两淡背景下,水泥价格近期弱势明显。
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南方地区市场行情偏弱;北方市场受外来低价水泥冲击,加之农忙及中高考等因素影响,价格行情走弱,西北地区降幅明显。
最新数据显示,上周全国水泥价格指数为152.26点,环比下跌2.77%,同比下跌0.70%;熟料价格指数为152.29点,环比下跌3.38%,同比上涨11.77%。
年初以来,国内水泥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截止到6月初,绝大多数地区市场未能恢复往年水平,不少地区甚至恢复量不及5成。价格方面,全国多地水泥价格继续弱势下行。
天风证券研报也指出,6月上旬,国内水泥需求淡季特征明显,水泥企业综合出货率环回落4个百分点,库存继续攀升,大都处于70%-80%或满库状态,市场竞争持续,水泥价格继续下探。
上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460元/吨,环比下滑11.6元/吨。价格回落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幅度20-50元/吨;价格上涨地区为青海和四川德绵,幅度60元/吨。
“目前全国PO42.5水泥均价仍在400元/吨以上,而水泥企业生产成本基本在300元左右,因此目前价格下,大部分企业尚可维持盈利。”侯林林表示,虽然年内水泥价格出现明显下滑,但由于去年末价格处于高位,因此当前价格也整体处于较好水平。
不过,对比此前行业整体高盈利水平,水泥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出现下行。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信一级水泥行业19家上市公司中有13家出现业绩同比下行,有8家同比降幅超过50%。其中,海螺水泥(600585)一季度实现营收254.62亿元,同比-26.07%,归母净利润49.25亿元,同比-15.21%。天山水泥(000877)期内也实现营收282.57亿元,同比-1.77%,归母净利10.23亿元,同比-23.39%。
淡季效应凸显 弱势或仍持续
当前国内多省高温持续,南方地区雨水偏多,水泥行业已步入传统淡季。与此同时,下游地产行业需求尚未见起色。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134亿元,同比下降4%;其中,住宅投资39521亿元,下降3%。
而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前5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3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达45.7%;土地成交价款1389亿元,同比下降28.1%。
中金公司研报就认为,在地产下行、基建资金到位时滞、疫情封控、梅雨天气的多重影响下,2022年夏季水泥淡季可能从5月延续至8月,较往年明显拉长,需求下滑幅度或亦明显较深。
水泥行业面临需求和成本端的双重挤压,风险因素体现较往年淡季均更为明显。疫情对华东区域需求造成重大冲击,使得传统的强需求、高价格的华东景气市场面临少见的库位高企、价格快速下行的压力。
成本方面,煤价虽较高位回落,但同比仍处在相对高位,行业盈利普遍削弱。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当前风险因素体现较往年淡季均更为明显,企业库存普遍高企,因而产生阶段性的价格竞争,但并不致行业供需逻辑的本质变化。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李坤明认为,今年5月水泥行业旺季预期落空,水泥产量延续降势。终端需求来看,地产施工端和销售端持续恶化,房地产仍在寻底,拖累水泥需求;基建整体有所好转,但占比水泥需求较大的道路运输业增速转负,叠加生产资料PPI仍在走高,基建对水泥需求实际支撑有限。
卓创分析下周水泥价格仍将保持下跌趋势,需求将会维持目前疲软的状态,竞争压力较大,会体现在价格表现上。预计下周全国水泥均价为389.35元/吨,跌幅2.58%。
供应方面,6月下旬,国内熟料库存预计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大部分省份熟料线轮流执行错峰停窑计划,但部分熟料线实际停窑天数可能仍将多于错峰计划天数。
需求方面,6月中下旬,社会资金紧张的压力暂无缓解迹象,房地产和基建项目开工较少,且高温、降雨和中考影响,施工进度缓慢,水泥需求预计将维持弱势。
天风证券认为,6月疫情恢复后,考虑到梅雨季节临近,需求或难有明显好转。近期局部地区价格竞争加剧引发市场悲观预期,水泥股持续回调,但此次价格战本质原因是需求下滑幅度超预期引发的市场应对不足,但并不意味着供给协同的破裂,在淡季之后新的竞合关系或将形成,三季度旺季价格仍可能会快速提涨,同时随着煤价同比影响减弱,企业盈利恢复弹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