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金黄的油菜花丛中,一排排“砼美人”静静地伫立在S3公路3标主线上。夕阳洒在它们光滑耀眼的“皮肤”上,画面壮观唯美。“为了‘保养’这些立柱的‘好皮肤’,我们可下了不少功夫”,三航局S3公路新建工程3标项目施工负责人袁成成笑着说。
金黄的油菜花从中,混凝土构件整齐排列在S3公路主线上
S3公路是上海市高速公路网“一环十二射”的重要射线之一,项目团队进场初始,就立下高效、高质建设目标,要实现预制构件的快速流转,5天内即达到50兆帕的强度,也要保证构件内实外光。
团队率先盯上立柱做起了文章。但想在成熟的工艺、常规原材料中做得出彩绝非易事,想做到大体积混凝土立柱构件满足要求、色泽均匀且内实外光更是难上加难。
传统上,混凝土浇筑后,要达到设计强度一般需要7天,且容易出现“皮肤”粗糙、产生裂缝等“惯性病”,严重影响外观质量。善除害者察其本,团队决定从混凝土物料的源头入手查找影响混凝土强度和“皮肤”的“病因”。
“混凝土中碎石颗粒的形状过大、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包裹性”“黄砂的含泥量过高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经过初步实验,团队得出结论。“只有碎石颗粒、形状小,黄砂的含泥量越少,砂料的干净程度越高,后期拌合时,混凝土质量就越容易得到控制”,袁成成解释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胶凝材料用量和水泥用量,节约成本,还可以获得较高强度、流动性。”
S3公路3标小箱梁吊装施工中
了解情况后,团队立即展开进一步实验。“我们先明确了数据标准,后期精细管控才有参照”,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繁琐实验,袁成成严谨地盯着屏幕上的每一个数据,丝毫不放松。最终,项目团队精准测算出,想要混凝土立柱构件在5天内达到强度要求,碎石针片状含量和黄砂含泥量最高均不得超过2%。
找到了“病根”,项目团队立刻开始“对症下药”。为了保证砂料的干净程度,项目团队积极联络供应商,并召开专项会议,制定了“全流程管控法”。项目团队先派专人前往供应商的中转地对黄砂进行抽检,货运至码头时,项目人员在码头进行第二次抽检。最后,运至预制厂后,在现场再进行第三次抽检。“原材料自检合格方可入仓。同时,我们还增加了外委检测,外委检测合格才会投入使用。”袁成成解释说,项目部一系列“组合拳”让黄砂质量有了保证,成功将黄砂的含泥量降低至2%以下。
安装完成的小箱梁及边梁防撞墙
“本以为顺利解决了黄砂的质量问题,碎石颗粒问题同样会迎刃而解,没想到碎石问题着实费了一番功夫”,袁成成回想起当时的建设难题,苦笑着说。起初针对碎石颗粒颗粒较大的问题,项目部决定将同一批碎石进行多次“反击破式”碎石法,可没想到结果并不如人意。
技术团队立刻开展研讨,原来“反击破式”碎石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中心轴高速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使碎石高速撞击在机器板锤上,从而达到碎石破裂的效果。大块碎石自重大,在高速撞击时,可以轻易达到碎裂效果。但“反击破式”碎石法对已经碎裂缩小的石块作用就没那么明显了,项目团队一时间没了主意。
小箱梁贴上”二维码身份证“
“黄砂问题已经解决了,碎石颗粒大一点也没有太大影响吧”,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质疑。“不行!定了目标就要完成,工程质量一丝一毫也不能放松,‘反击破式’不行,我们就寻求新方法”,袁成成意志坚定。
袁成成带领技术团队多方查阅资料,最终锁定了和“反击破式”碎石法工作原理截然不同的“圆锥破式”碎石法。“圆锥破式”碎石法的工作原理是物料受到机器中间圆锥形锥锤的多次挤压和撞击而破碎。
说干就干,确立了方案,团队立刻开始试验,随着“哐当”、“哐当”的巨大碎石声中,抽样检测结果出炉,“针片状碎石含量小于2%”,技术检测人员惊喜地说道,碎石难题成功解决。
碧草蓝天下,混凝土构件整齐排列在S3公路主线上
改进后的方案在后续的混凝土搅拌顺利应用,第一批混凝土立柱构件很快浇筑完成。5天后经检验,混凝土立柱构件强度和外观质量达到设计和预期要求,且外表光滑、色泽均匀一致,呈现出内实外美效果,得到业主和监理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