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每年产生约8 000 000t建筑废弃混凝土,未来5年~10年中,废弃混凝土的产量也将基本维持在该水平。通过有效管理和处置,建筑废弃混凝土的有效资源化利用率可以达到95%以上。一起来看看上海石材行业协会团体标准试点是怎么做的吧~
工作机制
资源利用标准化
由于现实的原因,国内外还没有一座城市将废弃混凝土与建筑垃圾独立分开处置。目前,上海市尚未有企业投入使用正规的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固定式设施。而实施废弃混凝土回收、破碎、再生骨料、粉料销售的小作坊,据该协会初步排摸,上海市有200余家。
这些小作坊缺乏合规手续,租用农耕地或旧厂房,使用极其简单的破碎设备。此类非正规处置点的生产污染问题突出,不断遭到市民投诉;废弃混凝土再生处理浪费严重,留下较多的二次废弃物;再生骨料质量差,无法高质量应用。
该协会组成项目组,对上海市200余家非正规处置点的土地、厂房、设备、环保设施、人员等进行了调查。经研究和实践,该协会结合规划、土地、住建、环保等管理部门意见,形成了团体标准《上海市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临时处置点建设与技术导则》(T/SHST000001-2018),以规范上海市废弃混凝土临时处置点建设和技术要求,提升上海市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水平。
工艺流程精细化
区别于长期的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企业的建设设计要求,标准T/SHST000001-2018对临时处置点的建设和技术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
标准涵盖了临时处置点的规模实力、信用、土地、建筑、环保、设备、技术、工艺流程、回收协议、运输、现场管理、产品检测、质量保证、销售等内容。在工艺流程方面,标准要求废弃混凝土处置经过喂料机、磁选机、振动筛筛分、至少3次人工分拣等11道~14道工序。
强化宣贯落地
该协会开展了多次的宣贯工作,先后举办各类宣传培训52场次,涉及665家企业、2 335人次。目前,经过该协会评估,经过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认定的9家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临时处置点正式投入了运营。期间,该协会积极辅导9家临时处置点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确保其建设和运营达到团体标准的要求。
工作成果
95%废弃混凝土回收大利用
根据标准T/SHST000001-2018要求,9家临时处置点的再生处理工艺流程、设备和技术、再生骨料质量检测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确保了上海市废弃混凝土的高质量处置和再生骨料产品的高质量。
再生产品包括碎石(5mm~25mm)、细石(5mm~16mm)、机制砂(0.315mm~5mm)等。这些规格的原料经试验室专项检验,按照不同比例配比,可进入商品混凝土、市政道路工程路面水稳层用料等生产线。另外,钢筋、三角铁、扁铁、铁钉等金属物可被回收利用,被回收的废弃混凝土已经达到100%处置、95%利用。
团标规定废弃混凝土处置的工艺流程要求
目前,9家临时处置点的废弃混凝土年处理量达5 000 000t,经济效益达3亿元,并节省了大量的矿山资源。
全程绿色生产
9家临时处置点全部达到了全封闭、无粉尘、不扰民的绿色生产标准。收储运输环节全封闭,无扬尘散落,堆场搬运喷淋除粉尘;碾碎研磨等环节全自动监控,工业级吸尘设备使生产作业无粉尘;生产环节全封闭,采取了有效的降噪措施,确保不扰民,生产过程对员工健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