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交流合作分享共赢
2021年全国各省市区水泥(建材)协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海口召开
冬向琼州百卉开,壑林苍翠春复来。为不断推进中国水泥协会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水泥(建材)协会间交流与合作,加强省级协会建设,提升行业协会整体工作水平,更好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12月24日,由中国水泥协会、海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吉林省水泥协会联合主办的“2021 年各省市区水泥(建材)协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在美丽的椰城——海口市召开。
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秘书长王郁涛主持会议。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水泥(建材)协会会长、秘书长、中国水泥协会各部门负责人及行业媒体代表等共计70多人出席会议。
吉林亚泰集团副总裁陈波代表吉林亚泰集团总裁翟怀宇致辞时表示,2021年,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逆势而上,在错峰生产、低碳运行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起,泛东北地区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在此形势下,水泥行业依然坚持执行错峰生产,并且稳定提升行业效益。为继续巩固2021年的经营成果,呼吁落实以下政策:一是从政府层面出台明确的处罚措施,为错峰生产常态化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呼吁各级政府,针对落后产能采取刚性淘汰要求,对于休眠产能再生产出台严格限制措施;三是出台政策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鼓励大企业集团兼并重组、参与项目改造。
海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符传伟致辞时表示,各省市区水泥(建材)协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是中国水泥协会组织召开的行业运行总结交流会,为各地区行业协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交流平台,希望与会代表多提宝贵意见,为行业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旷真法务集团总监陈宇晴作《水泥行业产业链销售端资金风险解决方案》报告,着重介绍了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控流程化和标准化等问题。
李琛在《水泥产业产业政策解析和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当前,水泥行业主要矛盾是提升先进产能比例的迫切需要和总体产能依然严重过剩之间的矛盾。建议行政层面应衔接好产能置换、能效约束、排污许可、碳排放配额等各项政策,鼓励兼并重组,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支持生产要素统一有序流动,开展省内置换的,退出产能对应的能耗指标和排污许可等随产能指标转移至先进产能。
陈柏林作《2021年水泥行业市场经济运行》的报告,报告回顾了2021年水泥行业运行特征:需求走弱、环保低碳加码、成本上升、效益回落。展望了2022年市场发展,需求预计表现为总体平稳,稳中趋降。同时供给将持续受限,效益保持稳定。
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水泥协会法务专家王志荣就反垄断相关法务知识进行讲解。
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在总结讲话中首先通报了近期协会的重要活动。他指出,今年水泥经济运行的新特点对行业协会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年,要对产业政策的完善加大工作量,一是产能减量置换、常态化错峰生产两大产业政策要进一步完善。产能减量置换政策要充分考虑能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同步的协调问题,常态化错峰生产要落实政府主管部门的约谈责任,对此,行业协会将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完善建议。二是从推进水泥行业节能减污降碳和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考虑,建议把水泥粉磨企业纳入错峰生产范围。
孔祥忠强调,各省级协会,要做好上下游行业的供应链协调互动,尤其是下游商混协会、制品协会,水泥粉磨企业的价格波动沟通工作,增加理解兼顾利益均衡,化解矛盾,共同维护市场竞争共赢环境。大企业要重视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加快市场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过剩产能退出。建立水泥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已被提上协会议事日程,正在加紧推进。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两部委发布的《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释放明显信号,就是将工业经济增长作为稳定国家经济增长的重点,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经济发展韧性,全行业要坚定信心。2022年,保持行业效益平稳仍是协会工作重点,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各省级协会要加强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协会职能作用,坚定行业发展信心,做好稳定行业效益、科技创新及节能减污降碳工作,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行业生态环境。
贵州水泥工业协会会长龚雷海、山东省水泥行业协会赵利平、河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王爱贞、西藏自治区建材工业协会会长赵云鹏等各省协会领导分别对各自省区开展水泥错峰生产情况及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对“十四五”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大家普遍认为,当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产能过剩严重,错峰生产管控困难,企业经营逻辑出现变化、行业集中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产能置换导致新建线实际产能扩大等问题,建议坚持错峰生产常态化,加强错峰生产的管控;产能置换以各省内部减量置换为主,严禁跨省置换,提高置换比例;坚持合法经营,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建立水泥质量可追溯机制;强化行政执法,压减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水泥产品高端供给,满足多元化需求;深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