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北京混凝土协会成立混凝土性能长期监测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8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核心提示:4月27日,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八届四次会员大会在湖南长沙举办。会上,在180余位与会代表的见证下,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散装水泥管理室主任刘洪波,北京市混凝土协会会长葛栋,北京市混凝土协会高级顾问马汉生,北京市混凝土协会监事长曹有来,北京市混凝土协会执行副会长于培军,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副会长、预制构件分会会长王玉雷,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副会长蔡玮、冯亮等相关行业领导,共同按下启动手印,北京市混凝土协会秘书长齐文丽宣布,北京混凝土性能长期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正式成立。

4月27日,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八届四次会员大会在湖南长沙举办。会上,在180余位与会代表的见证下,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散装水泥管理室主任刘洪波,北京市混凝土协会会长葛栋,北京市混凝土协会高级顾问马汉生,北京市混凝土协会监事长曹有来,北京市混凝土协会执行副会长于培军,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副会长、预制构件分会会长王玉雷,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副会长蔡玮、冯亮等相关行业领导,共同按下启动手印,北京市混凝土协会秘书长齐文丽宣布,北京混凝土性能长期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正式成立。



成立仪式上,北京市混凝土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旭峰介绍了监测站成立的背景。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一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引擎,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打造高精尖产业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混凝土作为工程建设最基础的建筑材料,其质量和功能对建设事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北京市工程建设方面具有规模大、对混凝土结构技术质量要求高等特点。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天然砂石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机制砂(岩石、尾矿、建筑固废、冶金固废)正越来越多地作为建筑用砂、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等胶凝材料,组分日趋多元化。这种多来源、多组分原料制备的混凝土在30年、50年或更长的实际服役环境下,其力学与耐久性能如何变化、与百年来的传统混凝土有何不同是个需要验证和明确的问题。因此,北京混凝土协会率先在国内开展混凝土性能长期性能室外观察检测的研究工作。



据了解,监测站由北京混凝土协会组织建立,协会秘书处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北京混凝土行业具有较大规模或代表性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监测站共同建设,协会聘请行业中有影响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提供技术咨询和检测结果的评估;监测站在共建单位设立监测分站;各监测分站按监测站确定的技术路线组织实施。


在监测站实施方案中,初步确定了混凝土性能长期监测项目,包括长期强度:抗压为主,必要时监测抗弯、抗拉;长期变形:非荷载作用下变形为主,必要时监测荷载下的徐变;耐久性: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能力。在监测站管理暂行规定中,对研究数据的使用与知识产权也进行了明文规定。


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齐文丽在谈到监测站得以顺利成立时十分激动,她说:“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混凝土制备技术不断提升、结构混凝土组成材料呈多元化趋势。为研究新时代的混凝土性能长期稳定性、促进混凝土结构长期安全性,早在一年前,我们就有了成立监测站的想法,从专业的角度,本着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主动提出开展现代混凝土性能长期监测的研究工作。于是说干就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采取各种方式,与大型混凝土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沟通与项目论证,并经过协会理事会通过,制定了监测站的实施办法,搭建完成管理暂行规定,今天终于可以向社会和全体会员企业公布。目前,已有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金隅混凝土有限公司、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高强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榆构有限公司、北京中联新航建材有限公司、北京班诺混凝土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神圣的工作,我一定会将这项工作坚持下去。”


在谈到监测站的日常工作时,齐文丽介绍,这是一项公益事业,在国内混凝土行业属于首创,没有现时的收益,只有投入,且持续时间长久,至少30至50年才能看到研究成果,需要几代技术人员接续进行。目前由协会承担监测站技术顾问费用,设立分站的单位负责分站开展监测工作必要的场所、设备、物料等费用的承担;所有站长、副站长、分站站长和分站检测试验人员薪酬皆由归属单位自行承担。



齐文丽表示:“未来,我们会将研究数据在协会的网站上公开发布,与行业同仁们共享信息。同时,欢迎对此项工作感兴趣的各地混凝土协会也参与其中。我相信,行业内愿意参与这项工作的都是有大情怀、有担当的单位,一定能将这项事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共同完成我国混凝土行业的数据积累,推动混凝土行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