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正在实现转型突破的三大特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29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
核心提示:纵观近两年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现状,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显现出向着全行业期待的转型方向突破的态势,其引人注目的转型突破三大特征分别是政府推动产业减量集约;绿色发展势头良好;智能制造已在路上。

建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路、桥、港、隧及住房等城乡基本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骄人成就,两万多公里的高铁建设更是集中体现出了中国建造的速度与水平。混凝土是支撑基建强国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优质混凝土保障着基建工程的质量与寿命。如今,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建材行业规模最大的子产业,中国亦是世界上混凝土产销量最大的国家,多项混凝土工程技术水平领先全球。


预拌混凝土是城乡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建设工程材料,近年来,在市场需求拉动下预拌混凝土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预拌混凝土产业也是建材行业中经济规模和潜在规模较大的产业,它连接着建材行业中的砂石、水泥、外加剂、建材装备制造和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等领域,它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不仅关乎着混凝土产业自身,而且对建材工业的整体发展进步有着重大的关系。在此背景下,预拌混凝土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纵观近两年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现状,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显现出向着全行业期待的转型方向突破的态势,其引人注目的转型突破三大特征分别是政府推动产业减量集约;绿色发展势头良好;智能制造已在路上。


政策创新  北京市政府率先打出减量集约“政策牌”


2019年8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七家政府相关部门颁布了《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减量集约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2019-2025年)》 ,明确提出了预拌混凝土产业减量集约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1、减量集约目标是通过产能减量置换、兼并重组等手段减少混凝土搅拌站数量。到2020年底,全市预拌混凝土产能同比2019年下降,产能利用率、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到2025年底,产能同比2019年有较大幅度降低,产能利用率、市场集中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高质量发展目标。一是迁建搅拌站建设目标。符合迁建要求的搅拌站绿色生产、建筑外观与能耗全面达到《预拌混凝土标杆示范站技术要点》指标要求。二是行业绿色发展目标。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绿色生产和密闭化升级改造,达到北京市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DB11/T642)要求。三是原材料绿色供应目标。2019年,启动以建筑砂石为主的混凝土原材料“公转铁”试点。市内短途运输试点使用纯电动车,2020年起试点水泥、矿物掺合料“公转铁”运输。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砂石绿色基地生产和采用“公转铁”运输原材料的比例逐年提升。


2018年,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产值近200亿元,在城乡建设、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应急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偏低、绿色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仍旧突出。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行业实现减量集约高质量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对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绿色环保水平,满足超大城市城乡建设与发展对高质量预拌混凝土的需求。为此,确定了重点工作。1、实施产能减量置换。调整产业布局,鼓励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六环路以内搅拌站数量。符合迁建要求的,以产能减量置换的方式,原则上应向六环路以外区域迁移,鼓励区域供需平衡。迁建站点选址及设计宜满足公路铁路集装箱联运、建筑垃圾消纳要求。同时,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统筹规划产业布局。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及北京市法规、政策、行业规划,对全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实施严格的绿色生产执法检查和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限期整改。3、保障城市应急抢险,为保障城市应急抢险工作,统筹考虑全市混凝土搅拌站的合理布局,为城市应急救援提供充足有效的物资。2019年底,全市混凝土搅拌站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加强车辆冲洗监测功能,并统一接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的扬尘监控系统平台。提高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创新研发固废高品质资源化用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混凝土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矿山废石、尾矿、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使预拌混土搅拌站一专多能,成为城乡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受北京市住建委委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与北京市预拌混凝土协会共同完成《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的起草编制工作。经过进一步调研论证、集思广益,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今年8月5日,北京市住建委等7部门制定印发了《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减量集约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2019-2025年)》。北京市政府的这份文件是国内省市级政府对预拌混凝土减量集约出台的第一份强制性政策,备受注目。她集中体现了全行业对预拌混凝土减量集约多年来的思考与期待,对全国预拌混凝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坚持市级统筹、属地落实,坚持减量置换、集约发展、环保利废、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等原则。北京市作为首都,其发展思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尤其是在迎接新时代、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方面具有标示性。因此,北京市在预拌混凝土发展方向上的政策创新值得全行业重视关注和学习借鉴。


绿色发展 逐步丰富混凝土产业的新内涵


预拌混凝土产业的绿色发展是在数年来国家绿色发展的理念与政策的推动下,逐步成为了全行业的发展共识,并促进绝大部分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迈出了坚定的绿色生产步伐。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在这方面的引领作用尤其突出。


目前,中建西部建设的部分搅拌站就采用行业独有的绿色生产集成技术,从厂站规划设计到生产流程实现全过程绿色环保管控,达到废水、废渣、废气、噪音等污染零排放的目标,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型技术手段,致力于打造混凝土行业先进的智慧工厂。绿色生产的基础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西建兴城采用行业先进环保工艺理念与科技应用,仅修建高位料仓就耗资约2000万元,除此以外环保设备设施投资1600余万元。在噪音、粉尘浆水、干渣等污染控制中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浆水循环零排放,废渣自我处理消纳,噪音、粉尘零污染,形成一套先进高效的预拌厂环保综合解决系统。1、粉尘控制措施,西建兴城采用目前最绿色环保的高位式料仓结构设计,实现无装载机上料,全生产线使用钢结构交叉桁架式密闭外封隔尘工艺,罐仓配备全套反吹脉冲式除尘器,对生产扬尘进行回收利用,通过应用电位尺料位控制系统进行实时充料监测,杜绝爆罐漏料,在全生产区域覆盖雾炮机、喷雾桩等主动除尘设备实现湿法作业,达到粉尘零排放。2、砂石、浆水处理措施。西建兴城全厂规划设计雨污分流系统、采用雨水采集回收工艺,科学布置污水处理区,配备全自动砂石分离机,实现残留混凝土的砂石清洗分离与回、收利用,采用四池全封闭式浆水回收系统,通过厂内浆水收集管网,将整个厂区的浆水纳入循环体系,采用最新型号压滤机,将干渣阻隔在滤室内形成滤饼,制作衍生产品进行二次利用,并将压滤出的清水进行三级沉淀回收,实现废渣废水零排放。3、噪音控制措施。西建兴城预拌厂采用先进低压打料系统,取缔传统粉料车柴油空压机供气,有效降低粉料充装噪音,实现全生产线噪音零污染。4、清洁生产措施。西建兴城预拌厂配备先进龙门架式洗车机,对出厂罐车进行360°全方位冲洗,避免搅拌车残留混凝土对马路造成污染。搅拌楼二楼采用环氧地坪,全实行6S定位定置管理,将中控室与主机作业区域进行人机分离,员工作业环境无尘无噪。


中建西部建设是全行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超大中心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业绿色发展更是风生水起看点多多。


上海市是一个标杆。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搅拌站扬尘漫天、噪音扰民的形象在上海已不受欢迎。通过产业调整和环境整治,大量传统搅拌站被清退,数量从2010年前后的240多家锐减到如今的137家。在近期上海预拌混凝土“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观摩活动中,全市共有10家搅拌站列为观摩单位,其中上海建工旗下材料公司占到6家。作为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商品混凝土生产销售企业,上海建工材料公司以清洁生产为目标,发展智能化、信息化的“无废”混凝土生产搅拌站令人眼前一亮。“无废”的核心是减少排放,提升资源利用率。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产生任何废弃资源的搅拌站。


以上海建工材料公司谊建搅拌站为例,这座上海最先进的绿色环保搅拌站,从场站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管理,全部以“无废”为核心,全过程引入绿色环保技术,对噪音、粉尘、废水、废渣全过程控制。搅拌站生产痛点是扬尘。采用全封闭结构,把所有搅拌楼、中转库筒仓、砂石料场等重点扬尘区域全部包起来。并在封闭区域大量安装收尘装置,粉尘颗粒控制在每立方米大气0.3毫克以下,最低可达0.02毫克——远低于传统搅拌站的0.8毫克,以及国家标准的1毫克。针对工厂运作产生的废水,上海建工材料公司斥资购买先进设备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通过高性能砂石分离机、浆水分离压滤机,混凝土残渣废料被分离回收并加以利用,分离出的废水进入沉淀池处理。得到的回收净水,重新用于生产和车辆、场地清洗,真正做到循环率100%。


智能制造 助力传统制造脱胎换骨如虎添翼


智能制造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许多预拌混凝土企业已经行走在智能制造的路上,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收获。。


预拌混凝土智能制造是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信息化和自动化为目标的新型业态,也就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将混凝土工厂全要素、全过程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重塑预拌混凝土的工艺流程、协作方式,打造具备全面感知、柔性生产、便捷服务、科学决策、产业协同、绿色安全的新一代混凝土制造产业链。


预拌混凝土智能制造有三个特点。


一、信息数据化。主要是将原材料、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交付过程、检测结果、能源消耗、设备状态、人员行为等物理状态信息利用互(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准确、自动的采集,实现对涵盖全要素、全过程的感知能力。


二、管控自动化。主要是将传统的主观经验、工艺异常、设备与质量波动等利用数据算法形成工业机理模型,能够对经营过程或生产过程的计划执行与实际执行进行差异化比较,并依据预案进行控制和调整,具备自我判断、自动报警、自我执行的能力。


三、协同网络化。主要是打破固有的封闭式工厂,在计划、生产、调度、结算、服务等多个维度与相关方(设计方、制造方、供应方、物流方、施工方、监控方)进行信息共享和交互,从而再造产业协同模式和效率。


实现预拌混凝土智能制造能够实现四个近期目标。一是成本精细化管控,在智能工厂建设中采用高技术含量和高自动化水平的设备和工艺。一方面使成本管理方式、成本构成要素发生改变,进而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与IE和SOP深度融合,优化作业动作和行为,实现精益生产,减少并杜绝浪费。二是提升质量控制能力,通过智能工厂建设,一方面运用装备装置与工业机理模型,对过程质量进行实时、有效监督并预警;另一方面形成从原材料、生产、运输、交付等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实现质量可追溯。三是客户智能化服务,将相关方(客户、供应商、设计院等)作为生产资源要素纳入智能工厂体系,推动由单一交付服务向综合服务、准确服务转变,逐步构建全维度的智能服务体系,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四是行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将智能工厂的数字化信息与云平台相结合,在数据、模型、指标等多个关键节点为监管机构提供服务,系统助力提升监管水平和行业治理水平,有效促进行业转型。实现智能化后的预拌混凝土产业可将预拌混凝土原材料管理、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物流配送、施工服务、交易订单等信息全面数据化管理,同时有效链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协同施工。


智能制造为预拌混凝土企业创新经营模式破解产业痛点带来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中联水泥在优化产业链,实现“水泥商混”业务良性互动发展,破解行业痛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创新出了“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这个模式被称为“青州中联模式”。其“现金销售、经销模式、取消垫资、无应收款、无恶性竞争、高集中度”等这些过去在预拌混凝土产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青州中联都做到了。他们的经验为成功化解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历史积弊提供了富有成效的借鉴。


预拌混凝土行业对智能制造充满着敬重与期待。2019中国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领导人会议(C10+峰会)的主题就是推动全行业向绿色智能高端制造转型发展。目前,高质量地满足建设的刚性需求;环保利废、承担工业固废及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功能;向绿色智能高端制造转型;承担社会应急保障等为主要特征的预拌混凝土绿色智能的新业态已轮廓初现。全方位构建绿色智能的新业态已成为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的广泛共识。我国混凝土行业按照绿色发展与智能发展理念,正在向引领世界混凝土发展的方向前行。


可以预见的是,预拌混凝土的智能制造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一批互联网软件开发、混凝土机械装备制造、混凝土检测与质量管理等领域的大型知名企业都在积极开发相关产品与技术,未来在混凝土智能制造领域呼风唤雨大显身手的必将是他们当中的坚守者和佼佼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