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本建成的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你会被眼前一根根清水混凝土圆柱和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孤形悬挑板所吸引。作为上海工程建设的观摩工程,业内同行对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清水混凝土技术的工艺流程和美学表现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上海建工的清水混凝土技术所达到的领先水平给予高度肯定。
清水混凝土成为建筑中的“艺术品”
总建筑面积62.1万平方米的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机场卫星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卫星厅工程,位于浦东机场T1、T2航站楼南侧,由上海建工总承包、建工总承包部组织实施。卫星厅与T1、T2航站楼的连接方式突破传统,通过地下捷运系统相连,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东西分开、南北一体”的总体规划格局。
浦东机场卫星厅建筑外形呈“工”字型,将登机长廊的长度应用到最大化,增加了近机位数量,优化了近机位布置,成为功能应用最大化的典范工程。而卫星厅中堪称绿色环保一绝的清水混凝土工艺也得到了完美呈现。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清水混凝土是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次浇筑成型、不做任何修饰。以最原始的建筑材料,表达原始的装饰质感,这看似简单,却是一种材质的极致应用体现,而正是这种原始的质感、极致的体现,让清水混凝土成为了具有美学表现的“艺术品”。日本国家大剧院、巴黎史前博物馆等世界知名的艺术类公共建筑,均采用这一建筑艺术。
据上海建工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王伟良介绍:“这种美学与材质的结合,在施工工艺之中的体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塑造的过程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因此,正是这种工艺技术的细微之处,让混凝土这种原本不外露的本色重回大众视野”。
5.4万方清水混凝土创业内记录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建工就先后承担了波特曼大酒店(上海商城)、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等工程的清水混凝土工艺研发,积累了丰富的清水混凝土工艺和施工经验。
清水混凝土不仅体现装饰艺术效果,更能体现这种材质的“匠心”之作。此次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建设中,清水混凝土量大面广。上海建工依靠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在科研团队和“陈安民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共同努力下,自主开发并大规模应用第五代清水模板体系——玻璃钢圆柱模板和圆环平台木模体系,共计现场浇筑清水混凝土柱1899根,其中圆柱1751根,方柱与矩形柱148根;现场浇筑的宽达4.2米、长达3500米的清水混凝土弧形悬挑板,创出了国内清水混凝土长度与面积之最。现场浇筑清水混凝土柱、板、梁的总方量达5.4万立方米,这在上海一个工程中也是最多的。此外,工厂预制清水混凝土挂板共计532块约6000平方米。
精工细作体现创新精神
王伟良介绍:“从外观看来,这种混凝土在一次性浇筑成型后,表现出逼真的混凝土肌理,形成整体清水效果,后续不需要打磨、修缮,只在表面涂一层哑光透明保护剂,不需做其它任何饰面装饰。”
在施工过程中,上海建工总承包部协同建工二集团、七建集团、安装集团、装饰集团、材料公司等各参建单位研发出了自然纹理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满足清水混凝土结构艺术化的需求,形成了从清水混凝土材料研发、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到后期成品保护的一系列施工工艺,形成了运用GPS定位、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立体排版到数字化加工等一系列施工工艺,体现了上海建工工艺创新、工法创新、绿色施工的理念和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和坚守。
“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清水混凝土明缝、蝉缝以及螺栓孔进行排版,使清水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达到了素颜的效果。”王伟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