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锤炼“混凝土世界”里的坚与韧——追记东南大学孙伟院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8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江苏网
核心提示:“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诠释’建筑的生命。这件看似枯燥的事,我琢磨了一辈子,可还是意犹未尽。”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伟先生逝世,从青丝到垂暮,她已在混凝土之路上走过数十载春秋。


“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诠释’建筑的生命。这件看似枯燥的事,我琢磨了一辈子,可还是意犹未尽。”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伟先生逝世,从青丝到垂暮,她已在混凝土之路上走过数十载春秋。


“都说女人如水,事实上,孙老师就像她一辈子所研究的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一样,刚强又坚韧,是我们永远的楷模。”她所带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亚梅这样形容自己的导师,这位在“混凝土世界”里奋战了一辈子的女院士,早已像钢一样坚强,而钢筋混凝土在她的世界里也有了温度。


她从油丝绳“剥出”超高性能混凝土


三峡大坝、苏通大桥、南京长江二桥、润扬大桥、南京地铁……这些大型工程的“身躯”都是东南大学“招牌”的混凝土,这背后都闪耀着孙伟院士智慧的火花。


很少人知道,今天国家重大工程的中流砥柱“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故事是从“手割”油丝绳开始的。


作为一种工程材料,传统的混凝土常因造价高、耐久力差、寿命短、抗冲击力差而无法满足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为了增强混凝土的韧性、抗冲击性与耐久性,需要向混凝土中添加一种元素——钢纤维。可当时国内并没有专门生产钢纤维的厂家,孙伟就买来油丝绳自己加工。


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五五楼一间满是灰尘和噪音的实验室内,从清晨到深夜,她日复一日地“泡”在其中,一段一段地亲手切割油丝绳,从中一点点剥离出宝贵的钢纤维,摆弄着上千斤的钢纤维混凝土模型,全神贯注地处理实验数据,超强性与超韧性,这两种机能在混凝土材料中最难兼得,而她最终找到了混凝土材料超强与超韧之间的“完美均衡点”,推动了混凝土结构高耐久、长寿命、安全服役的实现,推广到了国家大型国防、水电、地铁等工程的特殊结构,满足了工程防护的重大战略需求。


“她是混凝土材料领域的一代宗师。”正如孙伟院士的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大缪昌文教授所说,她一直是混凝土学界的领军人物,攻破了一个个重大技术难题。


她是公认的“拼命三郎”


把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紧拧在一起,是孙伟做学术最大的特点。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她是公认的“拼命三郎”!每做一个工程,孙伟都要亲自到现场勘察多次,不管是布满烟尘灰土的地铁施工隧道,还是寒风凛冽的江面大桥,孙伟都带头坐着电梯下井、坐着船爬上桥墩,检验施工结果是否和自己预想的效果一样。


谈起恩师,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云升满含热泪,孙老师带着大家到建设工地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她多次带着我们到苏通大桥建设工地,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爬到300米高的索塔上做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的现场泵送。她当时已是70岁的高龄,腰也不好,我看到她在几百米高空的简易楼梯爬行时颤颤巍巍,心里一阵一阵的酸痛,既担心又钦佩。”


2012年11月,孙伟抵达港珠澳大桥的施工现场。准备去预制场考察的那天,风大浪急,同事们都劝她不要去了,孙伟却坚持要去,她硬是乘船一个半小时,冒着惊涛骇浪赶到位于大海中央的现场。


张云升是2000年跟随孙老师读博的,当时材料学院的办公条件还比较差,大家和孙老师一起挤在非常老旧的五五楼106室,房间冬天冷、夏天热,孙老师每天早晨8点前到校,晚上工作到12点甚至到深夜1点才离开,一周工作六天,忙的时候常顾不上吃饭,只吃点儿饼干充饥。后来学院搬到九龙湖后,考虑到孙院士年事已高,学校专门给她办公室里间安排了一间小的休息室,她干脆就住到了办公室,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


长江学者、东南大学刘加平教授说,跟随孙老师做科研的日子里,他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严谨、认真、坚韧不拔。他回忆道,“20多年前,为了将项目鉴定材料中的0.5全部改成0.50,当时电脑并不先进,只能手改,孙老师带着我们通宵未眠,第二天一早骑自行车去复印材料的路上,被小汽车撞了。”刘加平很心疼老师,觉得孙老师晚年身体不太好,与这次车祸有一定关系,“出了车祸还牵挂着项目,没有好好休息。”


但在孙伟院士眼里,她一直是快乐的,无论是荒凉的桥梁现场,还是热闹的市区工地,凡有开工的地方,有机器轰鸣的声音,高性能混凝土能派上用场,就让她兴奋,令人鼓舞,就是她眼中最美丽的风景!


她是“慈母”,对学生比对自己都好


“孙老师对我们比对自己都好!”很多学生都这样说,当时近耄耋之年的孙伟院士,给学生上课一上就是“四连堂”,从早晨8点上到中午12点多,有时候,因为出差耽误了上课,孙伟一定会利用周末补回来,她说:“学生的课,一节也不能省!”


尽管一天14个小时以上的工作量,但她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效率:给学生们看论文的速度要加快,要按时到办公室去上班,否则学生们送论文要跑到家里,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刘加平说,孙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学生的论文她都会逐字逐句地批阅,每个数据、每条曲线都要加以校验,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她中午从来不休息,而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一个一个‘过关’,汇报最近研究了什么、成果如何、遇到什么困难。为了节省时间,每次都是边吃自带的饼或鸡蛋,边听我们汇报。我们很多同学都记得孙老师的面条加煎鸡蛋。”孙老师还经常晚上到实验室指导学生,晚饭就拉着学生去学校边上吃面条。“实验做得好,她就会开心地说,‘不错,今天加个煎鸡蛋’,笑着看我们吃完,像母亲一样。”


2013年,张云升即将启程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系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其时,孙伟院士刚在医院里做完腰椎手术。“她还特意嘱咐女儿到商场给我买了两件衬衫,一件夹绒衬衫冬天穿,一件薄衬衫夏天穿。现在衬衫有些旧了,衣领和袖口也有些破了,但我一直珍藏着。”


东大和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陈衡,申请公费出国,需要出示4.6万元的银行个人定期存单,家境贫寒的陈衡拿不出这笔钱,孙老师知道后二话没说,拿出4.6万元存到陈衡名下。2013年4月,一向生活节俭的孙院士还拿出50万元工资奖金,捐给东大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资助优秀贫寒学子的奖学基金。


先生已去,精神犹存,正如她的学生们所说,“唯有加倍努力,继续先生之事业、学习先生之品格、弘扬先生之精神,方能告慰匆匆离去的、敬爱的孙伟老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