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水泥暴涨之殇 谁应最终买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2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建筑时报
核心提示:从一个个工地出来的记者感到十分疑惑,水泥行业不是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心心念念要去产能的行业吗?怎么可能会发生持续涨价限供断供这样的事情呢?这些问题简直不可思议!事情真相究竟如何?记者决定从源头开始深入调查一番。

由水泥引发的工地难题


2018年年底是个寒冬。乌鲁木齐、西安、重庆,皆为“一带一路”牵动国运大计之重镇区域。


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项目的承建商南通二建项目经理张平正愁眉不展。张平说,工期很急,项目却在等待施工!因为水泥价格暴涨,混凝土只能跟涨,合同没法执行,项目完全没法推进!一天打无数回电话,混凝土供应就是跟不上,项目只能停工。


新疆七十二中项目经理七星建设公司的鄢安才说,原来报价的时候水泥才300多元/吨,现在涨到500多元/吨,混凝土企业跟着要加价,供应存在问题,对工期影响很大。混凝土企业需要现款采购水泥,对施工单位提出同样的要求,不交货款就难以供货,如果用现金买了原材料,项目上的工人工资发放就会受影响。如果工期一延误,这个工程款也就不能按时到位了,给资金周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成本方面,原材料涨价只是成本的一部分,还会带来工期的延长,机电费、租赁费、人工费都将跟着涨,混凝土供应不上,搞主体的塔吊、施工梯、钢管、脚手架,都会产生费用,这些隐形的成本上涨更关键,并且不好估算。


西安:昆明路管廊项目、云水路管廊项目、科技八路快速干道项目总指挥,中建五局的阳青海更是无语问苍天。他说,中建系毕竟是有实力的央企,水泥涨价带来的压力,施工方只有作为终端承受,根本没法传导出去,就直接出现了项目的亏损。一边生产一边亏损,施工企业没办法,只有硬撑。因为是央企,这些压力还是想办法扛了,硬着头皮,不把这种压力传导到基层的民工待遇方面。但是除了价格上涨,原材料还短缺,动不动就要现金拿货,这可怎么办?材料价调整,人工费调整,政府价格也得跟着调整,需要甲方承担,甲方又需要找消费者承担,很可能就造成了社会性的不良循环。


重庆:渝中区化龙桥片区B11-1/02地块超高层项目技术总工中建三局的冯吉声音充满着无奈。他认为,水泥涨价带来的问题是一连串的,对项目的工期、质量和安全都会带来连锁效应。水泥不仅是涨价的问题,因为人为限产还经常断供,而混凝土浇筑是个连续的不能间断的工序,一间断必然影响整体的施工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带来质量安全隐患。同时,大型水泥厂一限产,必然就会有一些小水泥作坊死灰复燃,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将无法保证,而国家为治理环保而所做的所有努力也会受到影响。


从一个个工地出来的记者感到十分疑惑,水泥行业不是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心心念念要去产能的行业吗?怎么可能会发生持续涨价限供断供这样的事情呢?这些问题简直不可思议!事情真相究竟如何?记者决定从源头开始深入调查一番。


产业经济奇观  水泥疯狂吸金


2018年的晚秋初冬,从南到北,到处都能听到水泥价格不断攀升的消息。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的吨水泥价位和水泥产业年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在中国宏观经济承受着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水泥价格飞涨成为2018年中国产业经济的一大奇观。眼下华东地区的水泥吨价格“破六奔七”已箭在弦上,“天价水泥”与“水泥荒”亦已同时出现。


据中国水泥网12月5日报道,11月全国水泥均价达到每吨452元,同比上涨22%。其中,华东长三角地区水泥、熟料价格强势大涨,均价达到每吨529元,部分地区已突破600元。甚至部分地区水泥竟卖出了860元/吨的天价,大连小野田P.II52.5R袋装水泥市场零售价到位价在860-870元/吨,创下除西藏地区以外历史新高。多区域水泥价格在近期站上历史高点,水泥厂家一个月连续涨价多次已司空见惯。


与2018年11月份国内钢材价格大幅跳水的市场情况不同,水泥价格延续了9月份以来的强势走势,仍不断刷新历史高位。数据显示,目前国内P.O42.5散装水泥均价已高达540元/吨,年内最大涨幅近40%。在错峰生产缩减供给的背景下,2018年12月初国内水泥市场供给一度达到近5年低点。据统计数据,2018年9月份至12月份国内水泥市场主流报价累计涨幅已超过25%,较2018年3月末的年内低点已上涨超过37%。


水泥价格创新高致水泥企业大幅盈利,2018年秋冬季,每吨水泥盈利超过200元。背着“产能过剩”的沉重包袱,却能推动价格骤涨,2018年水泥行业已爬上历史最高的利润点,进入暴利期。中国建材联合会数据显示,水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3.1%。目前华东地区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较高,龙头企业毛利率能达到50%以上,这种赢利能力在传统产业中是不可思议的。2018年水泥全行业吨利润在70元左右,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水泥资深人士预判,从四季度这一水泥传统旺季目前的行情看,2018年水泥利润全行业可能达到1400亿。


水泥行业上市公司2018年三季报综合点评显示:


2018年前三季度21家水泥上市公司的营收、净利润合计同比分别大幅上涨32%和118%,实现全面盈利。中国建材与海螺水泥继续分别稳坐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冠军宝座,前三季度中国建材营收规模超过1500亿元,海螺水泥实现归母净利润超200亿元,华新水泥三季报中则显示,预计2018年度公司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将在130%以上。


排除部分已开始转型其他业务的公司,仍专注水泥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中,毛利率最高的是上峰水泥,净利率最高的是塔牌集团和海螺水泥,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是福建水泥,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的是青松建化,同比增长了185倍。


水泥价格不断上涨,部分行业龙头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毛利率已超过国内龙头房企。根据万科A在2018年10月25日披露的2018年三季报,其扣非净利润为139.46亿元,同比增长31.63%。而海螺水泥的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202.81亿元。如此看来,2018年前三季度水泥龙头海螺比房地产龙头万科多赚了63.35亿元。毛利率方面,从国内几家大型的水泥企业毛利率来看,海螺水泥2018年半年报披露的水泥毛利率在45%以上,上峰水泥2018年半年报披露水泥行业毛利率为44.39%、分产品中水泥毛利率为43.62%。而2018年上半年万科A综合毛利率为34.4%,保利地产2018年半年报综合毛利率为35.39%。随着近期水泥价格的一路上涨,行业企业毛利率实际已更高,涨价让水泥企业获利水平远超传统行业平均水平,堪称暴利产业。


错峰生产变味  供需关系失衡


众所周知,中国水泥在当下是一门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不是局部过剩,而是全局性的过剩;不是过剩了一年半载,而是过剩了十年有余。目前我国水泥产能是35亿多吨。在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只在60%左右的背景下,眼下购买水泥却面对的是严重缺货、限量供应、持币待购、供不应求的局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吨难求的状况。


2018年12月13日,网络新闻报道《重磅!水泥严重缺货!车队连夜“抢水泥”场面壮观,队伍排到几公里外!》。报道说,近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出现了水泥供不应求的现象,部分水泥企业的厂区门口又排起了长龙。很多水泥运输司机师傅称,已经排了近2天的队,还没有拉到水泥,有时候排一天也装不了一车水泥,水泥车已经排出了几公里外。水泥的紧俏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水泥的价格仍在旁若无人、为所欲为地持续上扬。位于西部的陕西关中区域近两个月来已经四轮上涨,水泥价格累计上涨了140元/吨,关中区域主要水泥品牌多有排队现象,且全部限量供应。2018年水泥价格的飙涨并不是个别区域,而是全国性质的价格上涨,覆盖面之广,涨价企业数量之多,在近几年实属罕见。水泥的大范围持续涨价,已引起了央视的关注,2018年11月28日,央视财经以《噌噌涨!这种材料价格已达近几年绝对高位!工地"告急"了...》为题对水泥暴涨现象进行了报道。


理性地讲,水泥价格每到年末岁初都会有起伏涨落,也有其合理的涨价逻辑。如水泥价格上涨的正常因素:


一是原燃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和环保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国家加强矿山治理,煤炭价格高居不下;治理超限使得运输成本大幅增加;环保治理成本上涨等推动水泥成本上升。二是政府环保管控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环保成本也在提高。“打赢蓝天保卫战”、“环保限产”使得水泥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和新增财务成本,带来水泥价格上升以消化新增成本。


但2018年秋冬的暴涨却有其非理性非市场的推力。这就是水泥行业利用国家环保与去产能政策,运用错峰生产减少供给产量,造成供不应求,再借助大企业间的价格协同,来推动价格上涨,造就虚高的价格体系。


其实错峰生产是一把双刃剑。水泥错峰生产的初心是什么?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2018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水泥等行业的去产能工作,错峰生产就是一项有效的去产量办法。通过错峰让企业抱团,有力地推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完成市场整合。同时,在错峰过程中,企业的环保举措得到了社会、行业和政府的认可,无形中增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的社会责任。错峰虽不能从根源上削减过剩的水泥产能,但可以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内有效减少产量,从而改善供求关系,缓解产能过剩矛盾。错峰还能有力促进节能减排,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雾霾的严重程度,促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本是错峰生产的初衷,然而现在的错峰距初心正渐行渐远,本欲缓解产能过剩,却摇身一变,人为造成了产能严重不足的倒挂现象!


2018年进入冬季采暖季后,各地环保力度持续加大,水泥行业开始执行冬季错峰生产,这无疑是支撑本轮水泥价格持续走高的重要推手。进入12月,环保治理对于水泥行业供给端的影响尚未消退,安徽芜湖、宣城以及浙江局部地区,水泥企业继续被迫停产,所以即使有些区域水泥价格已经达到历史高位,但企业报价仍在上涨。如浙江杭州和绍兴,2018年12月3日水泥价格又上调15元/吨。水泥人网报道称,2000多家水泥企业停产!半个中国在涨价!同时海螺发布断货预警!


于是更多的水泥企业将错峰当成了脱困增效的捷径。通过几年的错峰,扭转了自2016年连续负增长局面。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了42%,亏损户减少了19.5%。从2018年水泥暴涨来看,过度错峰带来的过多减量,成为水泥价格协同最重要的基础和诱因。


整合效应显现 价格把控增强


大企业的市场价格协同亦是造成水泥暴涨的推手。中国水泥协会联合地方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召开了包括“泛环渤海地区”、“泛华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含内蒙古)、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在内的多个大区域市场协调会议,加强了跨区域间的市场协调,推动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环境,反对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收效显著。2016年两大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的重组及两大地方国企——北京金隅股份和河北冀东集团的合并,为区域市场带来了整合效应。尤其是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基建投资项目的加快启动,京津冀市场率先掀起了价格拉升的浪潮,带动了其他区域水泥价格的跟涨,为全国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水泥网报道,自2016年以来,在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双重推动下,水泥企业间的整合进入强强联合阶段。由几大水泥巨头控制的中国水泥协会对水泥价格的把控力增强,水泥行业因水泥厂复产成本相对较小,过去水泥行业是通过降价来调节库存,现在行业共识增强,通过停复产的方式来调节库存,良性的产业链竞争状态不再。山水水泥、中联水泥在枣庄地区均设立专门的营销公司,负责淮海地区的运营,水泥出厂价格由集团公司统一定价。


建设成本上升 下游企业重挫


众所周知,水泥等材料关系国计民生,水泥对下游产业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涨幅过大,会导致工程预算超支,建设成本大幅上升,会破坏产业链生态,导致下游产业经营失序。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克扣农民工工资,加剧欠薪等社会矛盾,更可怕的是成本上涨诱发偷工减料,带来建筑工程的质量隐患。


“水泥+砂石=混凝土”,水泥、砂石、混凝土在产业链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在2018年,水泥价格一飞冲天,砂石价格步步走高,而混凝土价格却无法传导原材料的全部涨价因素,混凝土企业为此陷入困境。混凝土行业是水泥的最大用户,换言之,水泥行业是混凝土的供给侧。


一轮接一轮的水泥涨价,混凝土企业苦不堪言。苦在水泥对下游企业的限供上,中建西部建设西南公司日均需水泥7000吨左右,但每日只供5000—5500吨,缺口达30%。这种缺口带给施工企业的就是限供或断供混凝土,造成的最恶劣后果有三个,一是大大地提高了众多工程的建设成本;二是直接影响一大批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如学校、医院、幼儿园、安置房的建设工期和周期;三是由于混凝土产品有缺口而无法满足所有客户。2018年,混凝土企业的“丢单”(放弃合同和订单)率达15%左右。伴随混凝土的被动涨价,己导致建设成本大幅增加,致使建设各方、施工企业无力承受,其下游预拌混凝土企业已出现全面亏损,且无力垫资。


混凝土企业的资金状况愈加恶化,历年来已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在2018年又增加了15%—20%。同时由于水泥供应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建设工程及重点项目的进程,造成工程质量不稳定和社会不稳定。伴随建设工程的停工的还有混凝土企业因无奈违约而遭遇的投诉风险。


水泥涨势如虹 产能过剩依旧


2018年水泥去产能的情况没有好转。在国内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且没有根本解决的背景下,水泥价格若合理的上升,原本可以给产业自身与上下游产业都带来雨露。在这样的情势下,水泥行业理应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但即使在水泥错峰生产,行业利润空前的情况下,水泥去产能任务依旧十分严峻。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8年全国1-9月投产的水泥产能依然有800万吨之多。水泥行业正在陷入一个怪圈中,虽然面临着严重产能过剩,但大家的焦点似乎已经不是如何化解过剩产能,而是如何保持甚至获得更高的利润。可以预测的是,水泥任性与疯狂的涨价一定会有代价与后果,试想,利润新高与持币待购的产业怎么可能去掉产能?


这样繁荣的行业“盛景”究竟是错峰、联合等多措施持续加压下的不断发力,还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狂欢?狂欢之时有没有想过,行业冬天是否会提前到来,届时水泥行业又将面临怎样的变革?在当前的环保高压下,水泥行业依靠错峰造成供需的不平衡可以实现高利润,但是这样的高利润的基础是什么?又能维持多久?倘若这一高压逐步放松,水泥行业又将如何面对?


涉嫌行业垄断  各方质疑不绝


面对水泥持续涨价,部分地区混凝土行业出现激烈反应。2018年10月中旬,成都商砼站集体停供抗议,致使施工单位停工1个星期。对此,成都市混凝土协会还向有关部门发出紧急求援信号。内容大致是,水泥价格的无序暴涨,导致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建设各方、施工企业无力承受,其下游预拌混凝土企业将出现全面亏损,且无力垫资。涨势与建筑市场实际需求状况脱钩,已超出下游企业承受极限。日前,广东深圳、河南、海南、甘肃等地混凝土相关部门均发文警示,水泥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超出了发承包双方所能预见的范围和承担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施工合同的正常履行,给工程施工带来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成都混凝土协会还呼吁政府干预水泥涨价,恳请建委能尽快协调经委、发改委、物价局等相关部门,保障水泥供应渠道畅通、价格合理,维护社会公平竞争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018年水泥价格持续上扬,在引来多方注目的同时,目前各方对水泥行业涉嫌垄断的质疑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其一   水泥价格持续上涨是否催生了行业的暴利?


我国《价格法》第十四条中提出,经营者不得有不正当的价格行为,其中包括: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所谓“暴利”,是指通过不正当的价格手段在短时间内获得的巨额利润。暴利行为既严重背离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破坏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基本法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发布实施了《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对暴利的界定是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水平不得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的合理幅度,差价率不得超过平均差价率的合理幅度,利润率不得超过平均利润率的合理幅度,否则所获利润即为暴利。


其二    水泥行业是否会形成价格垄断?


2016年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水泥行业推行错峰生产,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恶性竞争,缓解了产能过剩的矛盾,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水泥价格取得恢复性上涨,这是政策允许也合乎法律规定的。但这背后,是正常的价格波动,还是企业哄抬物价、甚至协议涨价的垄断行为?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4年曾致信商务部反垄断局呼吁对水泥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旭接受南方都市报的专访时认为,此轮水泥涨价有垄断之嫌,呼吁再启调查。刘旭认为,此轮水泥涨价幅度远高于成本上涨幅度。他认为当前水泥企业的涨价不属于合理的价格浮动,其中一个原因是水泥涨价幅度远高于成本上涨的幅度。决定水泥价格的是上游成本,如煤、电、物流、库存等,水泥业上游成本变化最大的是煤炭价格,但相比2018年各省水泥价格的巨大涨幅,截止到目前,煤炭现货交易总体上波动并不很大。即便是上游成本突然上涨,各家企业效率不同,成本结构和库存情况也不同,定价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可以开展价格竞争。目前涨价的这些省份价格差距很大,尤其是内蒙古、山西和陕西,这说明有划分市场,限制跨省交易,这属于反垄断法中提到的协同行为。而这必然是在多省开展业务的大集团才能做到的,不是单纯的市场现象。


水泥等建材原料关系国计民生,如果涨幅过大,会导致预算超支。许多地方政府近期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地下管廊等,都是按照一年或两年前的成本做的预算,超支同样可能导致克扣农民工工资,加剧欠薪等社会矛盾,更可怕的是由于成本上涨可能诱发偷工减料带来的建筑质量问题。?


武汉市混凝土协会就发布了请求政府干预水泥等建材价格乱象的紧急报告,海南省政府则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水泥进行最高出厂价限价。政府此时该出手干预吗?专家认为最好的措施还是开展反垄断执法调查,从严处罚。地方政府限价,等于是在价格操纵基础上默许了某一个已经被操纵的价格具有合法性。最终还是得靠反垄断执法,让违法者受到巨大损失才能以儆效尤。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9年经济工作要“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据资深经济学家解读,“六稳”的核心在于“稳预期”,“稳预期”的核心在于“稳信心”。如果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力刹水泥无序暴涨的歪风,试问广大的混凝土企业、施工企业乃至所有为此所害的百姓们如何能对2019年的市场前景有稳定的预期和充足的信心?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震动几下翅膀,两周之后就能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希望一颗小小的水泥不要被暴利蒙蔽了双眼,引发一场匪夷所思的蝴蝶效应,给正在经受大考验的中国经济带来一场骇人听闻的龙卷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