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东三省错峰生产需提高监管力度和严肃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09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核心提示:随着北方地区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工作的推进,在进展相对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尤以辽宁省最为突出。比如,在错峰执行力上还存在少数企业不按时停窑的情况;在错峰时长上,辽宁省相关部门突然修改错峰文件,将错峰时长由6个月调整为5个月,更加引发了东北整个大区域水泥企业的高度关注与热议。

不患寡而患不均。


记者在对东北三省错峰生产调研采访时了解到,随着北方地区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工作的推进,在进展相对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尤以辽宁省最为突出。比如,在错峰执行力上还存在少数企业不按时停窑的情况;在错峰时长上,辽宁省相关部门突然修改错峰文件,将错峰时长由6个月调整为5个月,更加引发了东北整个大区域水泥企业的高度关注与热议。


全国一盘棋。这些或凸显或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对辽宁省水泥市场造成冲击,还将直接影响东北乃至全国水泥行业执行错峰生产的良好局面。


坚定查处违规生产企业


确保错峰生产顺利进行


作为已经第四次参与水泥错峰生产的“老”成员,辽宁省在错峰生产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初步形成了省市相关部门及协会联动机制;仅2016年,冬季错峰生产减少熟料产能发挥约205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80万吨;促使熟料和水泥价格大幅回升,水泥行业经济效益逐渐好转。


2017年秋初时分,为了让辽宁省水泥错峰生产顺利进行,辽宁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地方协会就已经早早开始针对2017~2018年度的错峰生产做准备。


据辽宁省工信委建材处处长李翔介绍,东北三省工信和环保部门对本轮错峰生产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辽宁省工信委和环保厅早在2017年9月底便联合下发了错峰生产文件,并在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情况下,结合辽宁水泥产能过剩情况,作出停窑决定。


2017年11月13日,辽宁省工信委又下发了《关于水泥熟料企业进一步做好错峰生产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要求各市工信和环保部门加强错峰生产的检查监督,对经约谈仍然不及时改正的,要将其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影响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辽宁省水泥协会会长王友春也表示,在本轮错峰生产开展之前,协会开展了多次协调会议,并逐个与企业沟通,在错峰的执行和时长等方面,都基本达成一致。


即便如此,辽宁省因水泥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成分复杂、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大、产能集中度低等原因,水泥错峰生产在执行初期还是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


记者在调研时了解到,在本轮错峰生产执行初期,黑龙江、吉林两省水泥企业均守规停窑,而辽宁省却出现了不按时错峰的个别现象。据辽宁省水泥协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4日,辽宁省错峰生产违规情况如下:阜新大鹰晚停4天、大连永胜晚停3天、昌图大鹰在11月6日至12日又开窑7天、辽阳恒威在11月8日至17日开窑9天,抚顺特水尚未停产。


记者在辽宁调研采访期间,恰逢黑吉辽三省水泥协会和企业代表在沈阳市召开“东北地区去产能错峰生产座谈会”。在会上,一家辽宁省抚顺市的水泥企业强烈谴责处于同区域的另一家企业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停窑的行为。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没有如期执行错峰生产导致我们企业所在的市场水泥仍然过剩,水泥价格仍然走低,污染也仍然存在,但是违规企业却能从中获利,这损害了我们的利益,对我们遵守规定的水泥企业不公平。”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辽宁省工信委和环保部第一时间开展了紧急行动——派专人赴现场查看是否停窑,如若发现有未停窑、再开窑等违规行为,直接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直至企业意识到自身错误,主动停窑。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曾拨通辽宁省工信委建材处相关工作人员的电话,被告知已派专人前往被举报的违规企业核实情况,一旦情况属实,将给予警告处罚并敦促停窑。辽宁水泥协会也组织省内企业进行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开窑,立马上报。


值得欣慰的是,在辽宁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核实约谈和协会协调监督下,在记者调研采访结束后不久,辽宁省水泥企业均已实现错峰停窑。


6个月错峰期突变5个月


时长调整引东北水泥企业骚动


违规生产的现象得以解决的同时,关于错峰时长的问题,依然是辽宁省内、乃至整个东北的水泥企业提出强烈质疑的问题,原因是辽宁省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在执行一个月后,规定的错峰时长又由6个月调整为5个月。


据记者了解,辽宁省工信委和环保厅早在2017年9月底便联合下发错峰生产文件,并为此开会,在会上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情况下,结合辽宁水泥产能过剩的实际情况,在东三省最早做出错峰6个月的决定。不过,执行错峰生产1个月之后,辽宁省工信和环保部门表示,依据黑吉错峰文件的内容,对本地的错峰生产文件进行修改,最主要的调整内容是由原定的6个月错峰时间调整为5个月。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文件一出,不仅在辽宁省内引发强烈反响,在整个东北区域都引起了高度关注。在“东北地区去产能错峰生产座谈会”上,辽宁省内和黑吉两省水泥企业也对此提出强烈的质疑和反对之声。


这次一个省对错峰时长的临时调整,为什么就引发整个东北区域诸多企业的强烈质疑和不满呢?


首先,他们表示,虽然黑龙江、吉林工信和环保两部门下发的错峰生产文件比辽宁省要晚一些,其中虽规定错峰时间为5个月,但在两省协会和企业共同协调下,与辽宁省达成统一错峰6个月的决定,以保证东北大区域的整体环境改善和市场稳定。黑、吉两省相关部门也予以支持,吉林省工信和环保部门特别将"5+1"的错峰模式写入文件中。但当黑吉两省就错峰时长达成共识,并协调就位,辽宁突然改变了主意,导致整个东北水泥企业和市场措手不及。


更重要的是,辽宁如若不按规定时间停窑,整个东北地区水泥熟料的状况都会发生改变。有多数黑、吉两省水泥企业表示,如果辽宁的水泥错峰执行5个月,那我们也5个月后开窑生产,但是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采暖末期与工业燃煤重叠加剧春季环境污染,更会加剧整个东北三省的水泥产能过剩程度。据记者现场采访了解,众多水泥行业人士预测,如果辽宁省政府部门将文件修改,以辽宁省水泥行业当前状况,单靠自律很难实现停产6个月的全新措施和计划。


其次,为了坚决执行错峰生产6个月的决定,东三省的水泥企业早已按6个月的时长备好了冬储的水泥熟料,以备应对不时之需。如今政府文件调整为5个月,会在明年开窑初期,极短时间内迅速加剧过剩产能,也势必导致今年夏天,依旧会延续往年各企业水泥窑毫无规律开开停停的恶性循环,将给企业造成不可弥补、难以想象的损失。


再者,辽宁省是水泥行业严重过剩的省份,也是全国水泥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延长错峰时间,不仅是贯彻国家两部委文件的要求,更能促使供需平衡,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


此外,众多行业人士表示,已经下发的政府文件,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讨论的情况下制定并颁布的,在执行过程中突然更改,此举堪比儿戏,一定程度上让政府以及地方协会陷入公信力危机之中。今后,如若错峰再遇新问题,只要处置欠妥,势必会让政府部门以及协会遭遇更为棘手的难题,最终对整个行业不利。


不应忽视和遗留任何问题或隐患


东三省需合力研究及时提出解决之道


虽然,目前辽宁省水泥企业已按要求统一错峰,在监管和执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透过此次错峰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难发现,东三省水泥错峰生产任务依然艰巨,常态化机制的建设依然是重中之重。


作为水泥错峰生产的发源地之一,东三省“错峰”始终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其折射的问题势必会在全国全行业内引起关注,其实施的好坏,也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涟漪。


因此,东北三省相关政府部门、协会和企业,不仅要探索更为有力的机制作保障,还需要提升三省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凝聚力、公信力和对待错峰生产的统一性及严肃性。


必须进一步完善错峰监管和奖罚机制


新问题的产生并非没有原因。


不可否认,辽宁省的水泥企业众多,成分较为复杂,集中度相对低,协调起来难度比较大。但与此同时,错峰惩罚机制的不完善,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间沟通协调还不够占主要原因。


针对违规企业顶风违反错峰规定的问题,有行业人士表示,在2017年11月辽宁省工信委又下发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求各市工信和环保部门加强错峰生产的检查监督,对经约谈仍然不及时改正的,要将其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影响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错峰生产至今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规范和约束,违规企业并没有因此收到“罚单”,削弱了其威慑力。


据了解,在错峰生产执行得比较好的河南省,错峰生产期间企业违规生产一天,就受到停产10天的严重处罚;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更是把错峰生产期间的排放监督列入环保督查内容。这些做法对错峰生产的区域,都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为制定本区域的错峰生产奖惩机制和规范条约,给予了很好的范本和榜样作用。


为此,希望包括东北三省在内的错峰各区域政府相关部门为错峰生产建立包括奖惩机制在内的一套完善的常态化机制,并将其执行到位,让遵纪守法的企业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6个月错峰期的决议不是儿戏


三省需协力发挥“错峰”最大价值


针对错峰时长问题,也有企业表示,辽宁省工信委和环保厅于2017年9月底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做出全省水泥企业停窑6个月的决定,但随后并未沟通,就将原定的6个月错峰时间调整为5个月,让企业匪夷所思,不得其解。


如今三月份已近中旬,如果按5个月时长,本月底辽宁省错峰生产即将结束,但是黑吉两省执行6个月错峰期应到4月底结束,关于东北错峰时长的问题和期间的矛盾依旧没有解决,东北错峰在本轮的一些改革之举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实践,或许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阻碍。究竟是严格执行6个月的错峰期,还是在5个月后东三省水泥企业纷纷开窑,就此宣告此次错峰时长改革失效,关键看辽宁省相关政府部门和协会如何协调解决矛盾。


有企业代表建议,辽宁省相关部门已经更改了文件,如再做更改恐难以实现,但是,相关部门和协会可以参照黑吉两省相关部门和协会的做法,由协会和企业协商自律延长一个月,相关部门予以支持和协助。


“总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要有个说法,别看只是一个数字的更改,影响的却有可能是整个错峰的成败,更关乎东北、尤其是辽宁省水泥行业去产能的成败,辽宁省水泥产能过剩严重程度在全国数一数二,为什么在错峰生产的改革上,还不能坚决一些。”一位吉林省水泥企业代表慷慨陈词。


为此,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以及修改相关政策法规时,能够更多的、及时的与企业沟通,倾听企业声音,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在本轮错峰生产的末期解决具体问题,避免让这一国家产业政策因一些发展中阻碍而前功尽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