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具备较高的强度、较好的耐久性和宽泛的强度等级,而且原料丰富、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混凝土早已成为土木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材料,“存在感”极强,不仅用于各种土木工程,还应用在造船、机械工业、海洋开发、地热工程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商混产量直线上升,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市场。
记者从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了解到,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2016年全年生产和收入增长较去年同期均有回升,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05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利润总额658亿元,同比增长4.1%,总体上行业经济保持平稳低速增。
那么,2016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呈现如此态势的背景是什么?行业的未来是甘还是苦?且看下文分解——
2016年行业需求端企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时
先说需求端。2016年以来,在国家促投资、稳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中趋稳。
(1)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稳中有升。2016年,基础设施投资118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9.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2016年9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企稳回升,结束了连续15个月下滑的态势,特别是11月份以后回升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制造业完成投资187836亿元,比上年增长4.2%;12月份制造业当月投资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加快5.8个百分点,当月增速为全年最高。
(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在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升。2016年完成投资10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比上年加快5.9个百分点;房地产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4.7%,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4)建筑业投资负增长,房屋建筑市场萎缩明显。2016年,建筑业完成投资4577亿元,同比降低6.5%;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0%,虽较2015年有所回升,但不改萎缩态势。
(5)“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前11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超过四分之一,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3%,为沿线国家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和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
(6)重大工程及开工项目运行良好。2016年,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27个,总投资17044亿元。财政部连续3年推出3批共745个、计划总投资规模19500亿元的PPP示范项目,涉及几乎所有公共服务领域。PPP的迅速推进,促使项目加快落地,成为拉动投资、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
再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就是要依靠创新,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6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产业业态、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下在顺势或倒逼中前行。(1)主动适应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以及棚户区改造、交通水利等建设的新需求,初步实现了调结构、稳增长的预期。(2)坚持创新,预制混凝土制造能力的提升和中高端供给的增加正在不断满足建筑工业化的需求。(3)绿色制造、绿色材料、绿色建筑的发展需求正在推动行业低碳、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瓶颈阻碍发展 四大挑战亟需应对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生产企业众多,且大部分企业生产和资产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一些产业缺乏龙头企业。虽然行业发展较快,但大多数企业依然处在价值链低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产业链上下游中的议价能力居于弱势,在市场竞争中话语权不够。
第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秩序失范。由于需求侧的结构问题,市场被低端产品充斥,高端产品难以打开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较严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恶性竞争泛滥。低质量的产品埋下了许多工程隐患,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三,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研发投入不足。总体上,行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高,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预拌混凝土和一般产品规模扩张项目,投资中的技术装备比重较之前有所降低。大多数企业缺乏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行业的一些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和难题长期存在。
第四,集团化程度不够,创新能力弱。虽然预拌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桩等行业已有领军企业,但总体上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行业集中度不高,中小企业创新资源不足,自主创新意愿不强,导致行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部分龙头企业虽然研发能力强,也具有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但未能实现集团化发展,先进技术和产品未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第五,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管理缺位。由于缺乏对产业布局和市场进入的有效监管与引导,造成了行业产能(特别是中低端产品产能)全面过剩,其中以预拌混凝土行业最为严重——站点布局不合理,产能利用率很低,行业效益低下。同时,由于行业比较分散,政府管理口径各不相同,特别是从生产到使用的管理归口多头,造成政府部门监管职能缺位或不到位,形成了产业政策缺失或政策难以惠及的盲区。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适应也就意味着行业和企业要高屋建瓴,识变、应变、求变,才能应对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新挑战——
(1)应对供需新矛盾。技术产品同质化、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品缺失,导致当期和今后一个时期供需表现出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服务较差,缺乏对有效需求的激发和满足。在新的发展时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方式将被迫发生重大转变,提高效率、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将成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产品将向多功能复合与增加附加值方向发展。
(2)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据预测,“十三五”期间,劳动力供给量将逐年减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动化程度低,加之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劳动强度大,招工难、留人难、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本来已很严重,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进入行业的劳动力资源日趋减少,高级技工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劳动成本将持续上涨。
(3)产业发展缺乏协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多为地方性中小企业,产业链短。尽管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很多,但是关联产业间缺乏相互协同支撑,相关需求与知识技能的沟通严重不够,促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上下游行业协同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4)服务型制造业落后。长期以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产品生产环节,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科研开发、技术咨询、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缓慢且不规范,已远远落后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十三五”瞄准重点,主动出击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总量来看,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在高位。如此大环境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机遇体现在哪里?协会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201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保持在8%左右,基建将继续成为稳定投资及稳增长的主要力量,整体规模预计约为16万亿元。在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导向下,以及随着PPP模式的推广,基建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或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抓手之一。据业内专家预测,2017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20%,全年将在17%左右。
“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与发展,到“十三五”末期,整个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将达到3万公里的规模。同时,为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2017年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在建投资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
“十三五”也是我国工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迈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的关键时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将持续推进,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将持续拉动经济发展。
同时还有城镇和市政建设的拉动,“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53亿平方米左右,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装配式建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继续推进。
“一带一路”是近期的热门话题,是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随着国际产能合作与产业投资,我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经济合作将加强。未来我国将依靠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这些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战略机遇。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对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今后的发展重点,协会负责人分别从“预拌”“预制”两个领域给出了答案,并告诉记者,必须对症下药,主动出击。
针对预拌领域,将重点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引导行业理性投资;培育大企业集团,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对行业的有效带动作用。
预拌混凝土——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包括推广应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普通强度混凝土的高性能化;通过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消纳固废,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混凝土产业成为“资源的再生器”。
预拌砂浆——加强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人力成本,保持稳定的市场竞争力;更大范围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加快推进机械喷涂施工,有效推进预拌砂浆进入家装领域。
骨料——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陶粒轻骨料;集约发展,支持绿色化、环保化、大型化、现代化的砂石生产线建设。
而针对预制领域,则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引导产业适度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支持各种形式的企业间兼并重组;鼓励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扩大价值空间。
预制混凝土桩——重点发展大规格、高承载性能、适应不同环境和工程结构要求的预制混凝土桩产品;研发免蒸养、免蒸压预制混凝土桩用新型外加剂;优化预制混凝土桩基础结构设计,推广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扩大预制混凝土桩的应用范围。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产品向大口径、高性能、非开挖、耐腐蚀、复合型、柔性方向发展,技术与装备向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生产的方向发展,应用领域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地下蓄水池、地下铁路通道、地下管网用管、电力隧道、排污管道、预制装配管廊、预制装配化混凝土检查井等领域发展。
混凝土电杆——提高行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开发自动化流水生产线。重点推广应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重点开发在无线通信基站、风力发电等行业的应用;开发在铁路(特别是高铁)上作为接触网支柱的应用。
纤维增强水泥板/硅酸钙板——室内重点发展轻质、防潮、隔热、防火类板材;室外重点发展应用增强板材的耐候性以及承重结构件。重点发展适应住宅产业化、室内装修与室外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附有人文艺术的产品以及具有防爆防火特殊功能的高铁隔音屏、隧道等公共设施产品。
预制混凝土构件——积极引导叠合楼板、内外墙板、楼梯阳台、建筑装饰部件等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与应用,重点引导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等住宅部品集成化发展,完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标准体系建设。
装饰混凝土——加强应用市场的研究,充分拓展装饰混凝土在现代生活的应用空间。发挥设计创意在装饰混凝土产品中形成的消费引领功能,更加广泛地融入各类设计资源参与装饰混凝土创意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与美学表现力,强化材料应用、生产工艺的技术研究与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内涵与经济性,形成品种齐全、品质优良、功能完善的系列化装饰混凝土产品,引导建筑室内外装修、城市景观、园林和市政等行业更多地选用装饰混凝土产品。
作为最大宗的基础性建材产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更需主动变革传统产业同质化的标准化制造和规模化发展模式,向着更高技术含量,更高性能质量,更多智能功能,更多文化内涵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方向发展。未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将紧抓机遇,努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材料技术创新,推动重大装备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开启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质量品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在创新中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