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是中建总公司在铁路高端市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战略突破。中建二局作为参建单位,承担了其中一个标段的工程。由于首次涉足高速铁路建设,他们饱受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在铁岭深处,当笔者走进他们的生活时,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他们只是千千万万铁路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
从房建到高铁,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他们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远离家园,忘我奉献;他们面对新的建设领域,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他们顶着巨大的施工压力,攻坚克难,奋勇直前。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建人的坚韧,中建人的英勇,中建人的忠诚……
一个新的建设领域
贯穿辽宁省铁岭市内的中建二局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全线24.5公里,横跨八村三镇,穿越三道河流,涉及征地1290余亩,包含梁场、桥梁、路基、站场的施工,所处区域被当地人称为“莲花湖湿地”。
高速铁路施工对中建而言是一个新课题。中建二局哈大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姜会浩介绍,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时速可达350公里/小时,路基部分设计理念新,为保证轨道具有持久的平顺性,提供一个强度高、刚度大且纵向变化均匀、长久稳定、顶面平顺的弹性基础,路基结构首次采用了变形与强度结合控制的原则。路基结构标准高,路堤施工的工期长、工后沉降和沉降率需严格控制。同时,客运专线对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桥梁要进行车桥耦合的振动动力检算,规定了桥梁应满足的动力学指标,为了保证桥梁结构100年的使用寿命,桥梁施工要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中对原材料、配比设计、添加剂、搅拌、浇注、养护等要满足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的要求。另外,32米跨度的双线简支箱梁重约900吨,制、运、架需专门的大型施工设施与装备。中建二局为此项目投入近亿元购进了全国最先进的架梁设备,并引进一批专家到现场指导工作。
对于中建二局这支铁路新军而言,从建筑工程点的布局向铁路工程线性布局的跨越,不仅要面对高速铁路施工技术要求高的挑战,而且还遭遇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重重困难。“中建文化与铁路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种文化的融合实际是一个蝉蜕的过程。”中建二局哈大指挥部副经理王新文说。
然而,无论暴风雨有多么猛烈,经过该项目部全体人员数百个日夜的艰苦奋战,2008年11月2日终于在西孤家子特大桥上顺利架设了第一片梁。这不仅标志着中建二局哈大项目部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而且证明了中建二局这支铁路新兵具有大兵团作战的整体实力和能打硬仗的优良素质。
一颗精忠赤诚的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铁路建设不同于房建,施工单位先期需要做大量的征地工作,除了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外,还要做当地老百姓的工作。中建二局施工的标段横跨八村三镇,所征用地涉及房屋、鱼塘、水稻田、玉米地等,包括很多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政府没有征地之前,施工用地全部需要自给自足。征地,无疑成了施工前期的“拦路虎”。
“要打仗必须先有战场,我们首要任务就是征地。”中建二局哈大指挥部项目经理徐建林介绍,“征地无小事,政府没有征地之前,我们就需要以租代征,上门跟老百姓一户一户的谈。
在项目经理徐建林的带领下,中建二局哈大指挥部李兵、刘晓阳,梁场闵学军、马兴宝,一工区侯立晟、二工区杨永全、何开太等,这些被大家戏称为哈大铁路线上的“清道夫”,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征地工作逐渐地打破了原来的僵局,施工用地一亩一亩的向前挺进着,目前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年底将完成80%的工作量。可谁曾知晓,征地背后发生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8年4月份,中建二局哈大项目指挥部对外协调部部长李兵面对妻子病逝的悲恸,带着女儿一直生活在中建二局哈大项目指挥部里。现在,李兵在铁岭市内给女儿找了一所高中。当爹又当妈的李兵,白天四处奔波,晚上经常要应酬,女儿放学后却经常回来吃盒饭。正是像李兵这些企业的“忠诚卫士”,凭着他们的真心诚意,才感动了当地的政府和百姓,让艰难的征地工作如坚冰般慢慢地融化开来。
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中建二局土木公司二工区项目部为了节省租场地的费用,集办公区和生活区于一体。院子所在的地方原是一个猪圈,项目部在这里盖起了房子,还打了一口水井,项目部吃的、用的全靠这口水井,因为水质很差,大家洗的衣服常常会被染成黄色,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着。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忘我的工作呢?二工区项目何开太说: “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张进渝,女生宿舍里大家亲切的叫她张姐,由于年龄上比其他几个同事大,所以在各方面都照顾大家。无论春夏秋冬,她总是第一个悄悄起床到澡堂打开水,拎到寝室后再叫醒大家起床洗漱。有时候看到其他同事的衣服放在床上没有洗,她便帮忙洗。“哈大是我家,张姐是我妈。”去年刚毕业的新员工张靓笑着说,“我们在一起感情特别好,就像一家人,平时呆在一起挺乐呵的,有什么事我们都愿意跟张姐说,有什么好吃的大家分着吃。”
10月初,正值农忙季节,项目上很多农民工都回家了,可此时项目上正忙着铺设运梁便道。工期紧,劳动力上不去怎么办?找当地的农民工,工钱翻了几番。为了节约成本,项目部便从各个部门抽调男同志到施工现场干体力活。“每天早上六点半出发,大家扛着铁锹、锄头到现场,中午在现场吃饭,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回来后还要忙着整理内业。一个参与抢工的员工说,“前方吃紧,后方支援,这是我们公司的传统。大家当时都很快乐,干完后挺有成就感。”
一份出色的答卷
2008年8月31日,是哈大项目每一个员工永远忘不了的日子。梁场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划通过了专家认证,在哈大铁路线30家梁场中排名第三,在中建系统内排第一名。在业主、监理和中建总公司哈大指挥部都认为不可能通过认证的时候,他们却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梁场认证审核是一项科学严谨、缜密细致的工作,各种条件要求几近苛刻。取证工作分为实地核查和产品检验两大项。实地核查包括53项,其中8项为否决项目,45项非否决项目,任何一项不合格,整个梁场认证审核都将功亏一篑。为此,中建二局三公司副总工杨发斌带着公司二十多人在梁场日夜奋战了一个多月。
“这是一场攻坚战,哪怕四面楚歌,我们也要背水一战,打赢这场硬仗。”局哈大项目指挥部经理徐建林立下了“生死状”,同时给大家坚定了首战必胜的信念。
当时梁场制梁料石不够,徐建林亲自带队,四处奔走,在一周内跑遍了铁岭市内几十家料石加工厂,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没有一家愿意接受这份“烫手的山芋”。怎么办?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决定自己开采料石,同时与另一家料石加工厂达成了协议。“双管齐下”,解决了梁场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自产自销的路线为项目部节约了大量成本。中心试验室石料在经历了多次抽检不合格后最终解决了砂石料采购和质量控制等问题。
梁场实验室“夫妻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实验室主任王法雁和他的妻子李萍成天泡在实验室里。王法雁做试验,妻子则帮着他整理各种试验资料和台帐,办公室有一个摇篮,里面躺着他们刚满月的小宝宝。王法雁夫妻面对这样的生活很坦然。像他们一样奋战在哈大线上的还有刘宗轶一家;杨红军、薛凤萍夫妇……
7月6日,梁场浇筑首孔梁。可天公不作美,在浇筑砼时下起了瓢泼大雨。一孔梁330立方砼必须要求连续浇筑,同时还要保证浇筑的质量。此时,有的工人开始跑去躲雨。梁场场长闵学军和项目党支部书记马兴保知道一但砼浇筑停下来,造成的不仅仅是一孔梁6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梁场的质量信誉和前期工作都将毁于一旦。“继续打,不准撤!”闵学军一声令下,冒着大雨,一边指挥一边和工人一起搬运着各种所需物资。他们身先士卒的作风感染了现场所有的人。有的人脱光了湿透的衣服光着膀子继续作战,有的人从后方赶来支援,有的人重新冲向了雨林之中……吼声、呐喊声、轰鸣的砼搅拌机声交织在一起,恰似一首气冲云霄的交响乐。经过8个小时的突击战,他们成功制造了第一孔梁。闵学军谈起当时的感受时说:“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李云龙的精神,敢于亮剑!”
8月28日,终于迎来了梁场认证的专家组。所有的前期工作都将在今后三天的认证过程中一见分晓。31日,当专家组最后作完梁的静载试验,当场宣布梁场认证通过时,闵学军紧紧抱着前来帮忙的妻子,当场哭成一片。现场所有的人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泪夺眶而出。
他们把汗水抛洒在了东北大地,把青春奉献给了企业,把热血奉献给了国家的铁路建设。如今,在辽东广袤的平原上,一条“巨龙”正向远方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