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安徽省“十三五”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公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0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安徽省发展散装水泥办公室
核心提示:按照安徽省经信委“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部署,安徽省散装办历经前期研究、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征求意见、专家评审等阶段,

按照安徽省经信委“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部署,安徽省散装办历经前期研究、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征求意见、专家评审等阶段,组织起草了《安徽省“十三五”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规划》(送审稿),下为全文内容:


安徽省“十三五”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送 审 稿)


推进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是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对于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推动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规划根据《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制定,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全省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成效明显,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2013年8月2日,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施行,我省成为全国第7个出台散装水泥条例的省份,散装水泥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为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以《条例》为基础,省、市、县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安庆、滁州、六安、宿州、亳州、阜阳等11个设区市和肥东、肥西、长丰、无为、当涂、天长、岳西、枞阳、怀宁等9个县(市)印发了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文件,初步建设了三级依法监管体系。省级散装水泥主管部门编制了《安徽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手册》、《全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业务培训教材》、《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释义》、《安徽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安徽省散装水泥专用车辆驾驶员业务技能和安全知识》等,制订了办案程序和法律文书,对行政处罚流程和执法文书卷宗进行规范。每年举办散装水泥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培训,已有237名同志获得执法资格。为各地培训散装水泥专用车辆授课讲师93人,推动各地散装水泥专用车辆驾驶员培训工作,驾驶员培训班举办了150余次,参训人数12000人次。


依照《条例》,各地加大了建筑施工场所的禁止使用袋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执法监督,累计开展执法检查2700余人次,纠正违法现象逾千个。通过行政执法及执法监督检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使用量不断提高,现场搅拌现象得到有效扼制。


——水泥散装率和供应量明显提升,节能减排综合效益显著。“十二五”期间,散装水泥行业(含水泥粉磨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预制构件及制品、混凝土机械及配套)快速发展,2015年已实现销售收入852亿元。散装水泥年供应量由“十一五”末的4355.46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8750.36万吨,较2010年净增4394.9万吨,年均增长14.97%,超出“十二五”规划目标2990.36万吨,共完成散装水泥3.75亿吨,是“十一五”期间的2.58倍。水泥散装率由“十一五”末的55.32%提高到2015年66.87%,提高11.55个百分点,超“十二五”规划目标2.87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45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排第7位,中部地区第1位。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因为推广散装水泥,共计节约水泥包装袋75亿只,节约标准煤861.68万吨,减少粉尘排放376.9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40.3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32万吨,综合经济效益168.76亿元;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固体废弃物利用量达3732.43万吨。201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623.3亿元,其中:仅绿色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值就已达到279.3亿元,占比17.2%,散装水泥绿色发展为全省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预拌混凝土产业进一步拓展,预拌砂浆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全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556家,生产能力比2010年增长约1倍,供应量达9068.67万立方米,比2010年增加5082.81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7.87%;全省预拌混凝土5年累计供应量达3.81亿立方米,销售收入达1143亿元,是“十一五”的3.5倍,预拌混凝土站点已覆盖市、县(市、区)和主要乡镇。加快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和环保型搅拌站建设与改造,120家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实现原材料覆盖、搅拌楼封装、收尘设备改造、废料废水回用,控制了噪音、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绿色环保生产要求,实现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


全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新突破,已建成干混砂浆生产企业40家,产能1300万吨;湿拌砂浆生产企业4家,产能245万吨。全省累计预拌砂浆销售258.7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各地纷纷出台扶持预拌砂浆优惠政策,六安、芜湖、铜陵、阜阳、蚌埠、池州、淮南、宿州等8个市还专门印发了预拌砂浆布点方案,有力地推动了预拌砂浆加快发展。


——设施装备能力持续增强,农村推进散装水泥取得新的进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4000万吨。截止2015年底,全省拥有散装水泥专用汽车2313辆,专用运输火车130节,专用运输船67艘,散装水泥发放库896座,散装水泥固定接收库1934座,散装水泥流动罐3387个;混凝土搅拌车7051辆,混凝土泵车1447辆; 干混砂浆运输车131辆,干混砂浆移动筒仓1663个。十二五”期间还引进三一重工、宣城锡华等一批混凝土、砂浆机械(注:工程机械包括挖掘机、装载机和混凝土机械三类产品)生产企业,目前,我省拥有华菱星马、中集瑞江瑞江、江淮扬天、阜阳开乐等混凝土机械及配套企业100余家,合肥、马鞍山、芜湖3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混凝土机械生产集聚地。


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呈现规模和数量同步增加。2015年底,农村散装水泥网点达到507个,比2010年增加45个,供应量576.59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208.83万吨,增长9.41%;散装水泥罐1130个,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2097.79万吨,使用率达到61.76%,预拌混凝土使用量3311.45万立方米。全省农村使用散装水泥5年累计总量达8457.39万吨,预拌混凝土总量达1.17亿立方米,为新农村建设节约资金16.9亿元。农村是“十二五”期间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最大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全省散装水泥行业虽然有新发展、新突破,但仍存在政策落实力度不够,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缓征造成管理队伍不稳,预拌砂浆推广应用滞后,机械化喷涂施工刚刚起步,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不高,机器换人工作没有有效开展,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完善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互联网+”为散装水泥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当今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推进“互联网+”散装水泥发展将有利于重塑散装水泥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互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推进“互联网+”散装水泥发展的基础。如:传感器和电池在性能、微型化和能源效率上大幅度提高;处理器和数据存储装置高度集成,功耗日益降低;新的IPv6互联网地址注册系统预留了340万个新地址,并支持产品自动获取地址;网络接口和无线连接价格愈发低廉;特别是快速软件开发工具,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迭代升级等。这些创新相互融合,使得传统的散装水泥行业很快会被互联网完成颠覆。作为全省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提前谋划,积极应对,主动拥抱互联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整个行业信息化水平。


二是“云”、“网”、“端”等正逐渐成为实体经济的新基础。水泥预制构件及制品中嵌入传感器、处理器和软件,并与互联网相联,在云中存储产品数据并运行应用程序,通过收集用户电耗、水耗、燃气、供暖等数据,提供海量数据迅速决策,可以全面提高建筑节能、节水、节材,使得绿色建筑更生态友好,更人性化。


三是系统解决方案将重新定义散装水泥行业边界。行业竞争的焦点已从孤立的产品转向包含相关产品的生态系统,再到连接各个子系统的产品体系,形成“系统的系统”。“系统的系统”将破解建筑业数字化难题,为建筑工业化提供工具和信息技术支撑。省散装水泥管理机构作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系统的系统”推广应用,为建设市场提供更多的“安徽制造”。


基于互联网、面向“双创”的新型管理模式是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散装水泥作为传统产业,只有抓住“互联网+”,才能实现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完成转型发展上质的飞跃,真正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二)建筑工业化为散装水泥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0%,同时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


建筑工业化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设计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二是生产工厂化。在工厂生产出各种构配件,再运到工地进行装配。据预测,“十三五”期间,水泥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率由2015年的不到20%将提升到2020年的80%以上,并且实现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成为建材行业最大的门类。三是绿色环保化。在节能、节材方面,积极发展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重视就地取材、利用工业废料,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四是装修一体化。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用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完成装修一体化目标。五是施工机械化。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就是施工机械化。六是管理信息化。即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从设计、制作到现场安装,全过程实现科学化的组织管理,这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率为3%-5%,远低于发达国家60%平均水平。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建筑产业化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已经介入这一全新领域,“安徽省装配式住宅和智能车库行业技术中心”也已成立。以建筑工业化、绿色化为核心的建筑产业化不仅大势所趋,而且呈现进程明显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将进一步延伸散装水泥产业链条,丰富散装水泥产业内容,拓展散装水泥发展空间,必将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三)节能环保为散装水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鼓励使用散装水泥、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作为国家意志已写入《循环经济促进法》。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重申“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推动建筑工业化”。同年我省发布《条例》,明确要求“禁止使用袋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也把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再生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及构件作为建材工业发展重点。


水泥散装化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我国在水泥散装化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发达国家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水泥从袋装到散装的改革,此后水泥散装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5年末,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58.42%,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推进散装水泥发展任重道远。


为全面推进中国制造,实现绿色增长,引导绿色消费,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要求“加快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和部件化产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则要求“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加大城市扬尘整治力度”,“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开展绿色评价和绿色制造工艺推广行动,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务院印发《关于“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74号)要求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还要求:一是统筹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大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加快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融合发展。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在地级及以上城市逐步建设废弃物在线回收、交易等平台,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建立重点品种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在开展循环化改造的园区建设产业共生平台。所有这些政策文件都着重强调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极其重要性,为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改变服务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互联网+”为手段,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建筑工业化为主线,抓好预拌砂浆机械化施工,拓展产业链条,实施“机械换人”;以《条例》为准绳,加大“禁现”力度,不断提升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水平,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房地产企业进入散装水泥行业,开展物联网、大数据方面创新工作,激发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散装水泥行业管理机构在政策制定和导向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散装水泥是个跨度较大的行业,既有发展,也有应用;既有生产制造,也有施工服务,还有现场管理。因此,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以预拌砂浆机械化喷涂施工及预拌企业绿色生产为切入点,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手段,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广适用关键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散装水泥跨越发展。


试点示范、模式推广。组织开展预拌砂浆机械化喷涂施工、散装水泥下乡、绿色生产等试点示范工程,鼓励优秀企业先试先行,因地制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推动散装水泥行业向机械化、智能化、数据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三)主要目标


聚焦制造强省,推动散装水泥行业“机器换人”,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装备先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健康有序、产业贡献突出的“互联网+”散装水泥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散装水泥行业加快发展。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2.5%,其中:散装水泥供应量10000万吨、预拌混凝土生产量980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生产量700万吨。


二是基本普及预拌砂浆机械化喷涂施工。


三是散装水泥下乡取得新突破,水泥散装率迈上新台阶。水泥散装率由66.87%提高到75%,年均增长1.63个百分点。


四是示范龙头企业实现新突破。培育预拌砂浆机械化施工企业60家、规模以上水泥预制构件及制品企业10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家。


五是行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培育5~10家为行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创建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20家。


六是绿色制造体系有新进展。力争培育绿色工厂10家、绿色产品50个。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依法行政


将《条例》作为散装水泥工作的基石,建立依法行政考核制度,梳理规范全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工作,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完善《条例》相关配套政策,以破除《条例》在具体实施中的障碍性因素,确保《条例》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到位,将《条例》精神真正落实到散装水泥工作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尤其在政策设计上要突出“禁现”行政处罚权力的实施措施和执行手段。


(二)统筹规划布局


通过规划引领对散装水泥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做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建设项目布点的规划审查与备案,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新建、扩建、改建散装水泥生产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政策。预拌混凝土生产项目按照每常住人口1万人建设3万立方米产能布局,当地产能利用率不低于50%;干混砂浆生产项目按照每常住人口1万人建设0.4万吨产能布局,当地产能利用率不低于50%;湿拌砂浆生产项目并入预拌混凝土产能进行布局,当地产能利用率不低于60%。


(三)健全联动机制


在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的各个环节加强与住建、环保、公安、交通、质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确立和完善健全共同协商、联合执法、合力推进的多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以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环保行动为载体,助推、强化“两个禁现”、“一个禁止”(城市建成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禁止使用袋装水泥)联动工作机制,利用互联网手段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标准互认、备案互通、市场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培育龙头企业


制定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指导意见,着力营造服务环境优、要素成本低的良好发展氛围,加快培育一批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机械化施工优秀企业。通过每年发布全省预拌混凝土20强、预拌砂浆10强、预拌砂浆实验室10佳和配套装备制造业单项冠军活动,提升企业美誉度。同时,还及时发布“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信息,推动外加剂、掺合料、骨料等上下游企业发展,形成一批“单项冠军”、“配套专家”和“安徽工业精品”。


(五)引导行业发展


制定《年度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白皮书》,重点引导,一是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流通、使用技术设备向高端发展的机遇,开发预拌砂浆成套设备及总承包市场、研发装配式水泥预制构件生产的机械设备制造技术、预拌砂浆机械施工设备制造技术和适用农村的预拌混凝土设备制造技术,开辟行业装备技术“安徽制造”新局面。二是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抓住“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整合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流通、使用整个产业链的信息,为散装水泥行业内生产、流通、使用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三是服务于散装水泥发展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六)把握宣传方向


建立全省散装水泥宣传员队伍,发挥省散装办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简称“一网一微”)等新媒体作用。着重宣传推广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对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水平、新农村建设、治理雾霾天气、重现碧水蓝天、促进节能减排的作为,报道各地新动态、新成绩、新思路、新做法。宣传散装水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创新举措,特别是使用“机器换人”对减少粉尘污染、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化解用工难用工贵等方面作用,加深人们对发展散装水泥重要性的新认识,促进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还要认真谋划好年度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


五、重点工程(项目)


(一)砂浆机械化施工普及工程


积极开展预拌砂浆机械喷涂技术创新,进一步发挥“机器换人”优势,提高抹灰砂浆使用比例。鼓励机械喷涂设备制造企业改进预拌砂浆喷涂、泵送机械性能,提高设备的适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机械喷涂设备使用成本。加强预拌砂浆机械喷涂施工操作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开展机械喷涂施工试点,培育预拌砂浆专业机械喷涂施工队伍。鼓励各市开展机械喷涂施工试点项目建设,逐步扩大预拌砂浆机械喷涂施工规模。


(二)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工程


以“五个一百”专项行动为基础,推进散装水泥企业绿色改造,打造技术创新示范和质量标杆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对现有散装水泥发放库装卸料技术装备、收尘设备提升改造,降低单位能耗,提高装卸效率,确保无粉尘溢漏,实现清洁生产。已经建成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要对原材料堆场实行全封闭,生产废水及场地雨水回收循环利用,混凝土残渣实行砂石分离、回收利用,对强碱性的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预拌混凝土专用车辆实施保洁,实现“全封闭,零排放,无污染”的清洁生产目标;对新建的预拌混凝土生产项目,要求按清洁生产标准进行建设。所有预拌砂浆生产项目应按照清洁生产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砂石等原材料堆场、输送带实行全封闭,生产过程中扬尘点进行收尘处理,噪音控制在标准范围。


(三)“北斗+”散装水泥专用车辆监管工程


依托国家北斗系统,建设全省散装水泥专用车辆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省、市、县三级车辆管理网络,改进生产、运输、使用、设备租赁,以及中转服务企业的管理,提升行业管理机构的监管水平和能力。支持散装水泥企业利用北斗系统,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相互融合发展,创新应用模式,形成特色优势。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做好散装水泥特种车辆驾驶人培训工作,严格禁止末经业务技能和安全培训的驾驶人驾驶散装水泥专用车辆,并每年定期组织监督检查。


(四)散装水泥行业信息化应用工程


建立全省散装水泥统计直报系统,强化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推进散装水泥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对散装水泥行业生产、运输、使用、设备租赁企业以及散装水泥中转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人员、设施设备、生产数据等信息的备案管理。建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散装水泥主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动、资源共享平台,宣传贯彻执行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法规、规章和政策,及时协调解决推广散装水泥应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全省绿色生产在线监测平台,对粉尘及噪声的污染指标进行实施在线监测,切实把绿色生产落到实处。


(五)两化融合贯标工程


制定“互联网+”散装水泥发展指导意见,积极培育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制品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重点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提升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促进散装水泥行业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省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质量及绿色生产的大数据监管,提高管理效率。推进行业重点领域装备、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自动化,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推广使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且节能、环保的工艺和装备,最终实现智能制造。


(六)服务型制造创新工程


引导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海螺水泥建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推广大型设备、成套生产线融资租赁服务;鼓励华菱星马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营销和在线服务支持;推进各地探索散装水泥、混凝土及砂浆现代化第三方智能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以生产企业或物流企业为主体组建现代化专业物流公司的投资运营模式,切实解决目前散装水泥、混凝土及砂浆生产企业自备物流成本高、重复投资、闲置浪费等问题。全力支持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形成依托网络技术的营销、物流、技术咨询等新型运营模式。


(七)装配式水泥预制构件促进工程


主动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开展住宅产业化用装配式房屋预制构件、海绵城市用透水混凝土等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制品的生产与工程应用试点示范,培育市场环境。引导有条件的集房产开发、设计、施工和预拌混凝土或预拌砂浆生产于一体的企业向装配式水泥预制构件生产新领域投资。重点支持装配式房屋预制构件、预制箱涵、透水混凝土等制品产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制品生产企业,满足我省住宅产业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动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装备开展企业、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制品生产企业的联合重组。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建筑企业、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建筑产业化链条,逐步形成“研究—设计—预制—施工”的发展模式。


(八)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


支持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再生骨料及复合掺合料,积极培育再生骨料及复合掺合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协同组织示范。鼓励建立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制品等绿色建材示范生产线,形成相关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鼓励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充分利用地域性尾矿和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铜尾矿、稀土尾矿、铁矿山尾砂、高岭土尾矿、铅锌矿尾砂、锂渣、锰铁合金渣、镍铁渣、建筑垃圾等),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固体废弃物的高附加值,保护自然环境。


(九)散装水泥下乡工程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制定散装水泥下乡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把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建设向纵深推进,规划布点向山区、边远乡镇倾斜,依托搅拌站把预拌混凝土运送到户。积极引导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建立农村预拌混凝土供应服务体系,降低农村使用预拌混凝土的成本。努力通过农村预拌混凝土使用量的提高来提升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和水泥散装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纳入到省制造强省领导小组议事内容。在省发展散装水泥办公室基础上,加挂省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办公室牌子,探索绿色建材科技创新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发展推广机制和生产使用监管体系。


(二)加大资金支持


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大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运营散装水泥领域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散装水泥发展资金投入机制。


(三)建立标准规范


制定《预拌砂浆机械化喷涂施工规范》、《预拌砂浆企业试验室管理办法》、《预拌砂浆生产和管理绿色规程》、《散装水泥行业信息建设标准及系统接口规范》和相关添加剂生产技术规程,充分发挥标准在培育市场主体、提升服务能力、支撑行业管理等方面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和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四)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与合肥工业大学、省建筑材料科研所、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合作,定向为散装水泥行业培养既熟悉建材、化工知识,又掌握物联网、通信技术、软件等方面技能的复合性人才。坚持开展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培训和管理人员、统计人员、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散装水泥行业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


(五)促进交流合作


搭建省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预制构件及制品、混凝土机械及配套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房地产、建筑等企业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不定期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学者专家举办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合作交流、发展共赢。加强国际国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