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备市场 » 正文

工程机械“出海”,谁来保驾护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0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知识产权报
核心提示:历数近年来“走出去”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无论是中联重科、徐工集团,还是山河智能、南方路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知识产权纠纷或存在这方面的隐忧。如何破解“走出去”的困局,成为从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三一重工又遇到跨国知识产权纠纷了。日前,据媒体报道,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一起由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工)提起上诉的案件中,做出了有利于被上诉方美国马尼托瓦克起重设备有限公司的判决,维持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去年4月16日做出的三一重工侵犯马尼托瓦克商业秘密的裁定。


从2007年进入美国市场至今,在近10年时间里,作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三一重工经历了从海外商标注册受阻到遭遇“337调查”,再到与美国企业对簿公堂,乃至名噪一时的“起诉奥巴马”事件,每一次海外纠纷中,几乎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实际上,此次三一重工在美再遇纠纷也牵出了中国工程机械领域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行业共性问题--知识产权如何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在三一重工总工程师易小刚看来,工程机械“出海”,专利布局是关键,而海外维权更是技巧。


纷争缘起市场竞争


三一重工此次遭遇的纠纷,实际上要追溯到2013年。当年6月,马尼托瓦克公司向ITC提出申请,诉称三一重工涉嫌侵犯其商业秘密,且三一重工的履带式起重机产品涉嫌侵犯其拥有的2件专利权,ITC据此启动了对三一重工的“337调查”程序。此后,双方在中美两国间开展了多轮较量,互有胜负。近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是双方“拉锯战”的最新战果。


不过,判决结果刚一公布,便有业界专家指出,马尼托瓦克公司之所以单单针对三一重工就知识产权问题多次交手,其根源还在于双方的市场竞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07年时,三一重工便在美国成立了生产履带式起重机的子公司,到2013年,其相关产品的北美市场占有率已接近15%。就在这一关键节点上,马尼托瓦克公司祭出了“337调查”的“杀手锏”。从数据上来看,作为全球老牌的工程机械强企,马尼托瓦克公司在今年第二季度的销售额罕见地出现了同比下降4%的不利情况;而三一重工近年来的季度销售额则连连上涨,其在美的快速拓展确实改变了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


无独有偶,中国的另一家民营工程机械企业--江苏申锡建筑机械有限公司(下称申锡公司),也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和三一重工类似的阻碍。申锡公司行政部负责人顾薇薇告诉本报记者,申锡公司先后经历了两次长达数年的跨国专利纠纷,而这两次纠纷都是发生在申锡公司赴涉案企业所在国家参加展会、准备进军该国市场时,被所在国市场份额最大的同业企业以涉嫌侵犯外观设计为由告上法庭。


“以2008年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两家全球最大的高空作业机械制造商同时起诉申锡公司,不应诉对方就将把‘战火’烧到全球、我们将面临无休止的国际争端,应诉了则要耗费大量成本、国际官司胜负难卜。”顾薇薇说,在反复权衡中,申锡公司逐渐认识到了这场官司关乎企业乃至国内所有相关工程机械企业同类产品的前途,因此派出多名工程师数十次往返中美两地,搜集整理了企业科研开发的1900多页原始记录,终于在涉诉产品的外观是否具有功能性这一案件的关键点上找到了突破。在历时近800天、花费180多万美元诉讼费后,美国内华达州地方法院最终驳回了原告对于申锡公司的诉讼请求,申锡公司胜诉。


破局还需专利布局


实际上,不只是三一重工和申锡公司,历数近年来“走出去”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无论是中联重科、徐工集团,还是山河智能、南方路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知识产权纠纷或存在这方面的隐忧。如何破解“走出去”的困局,成为从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要在国际市场中博弈,就要懂得并遵守国际市场的规则。光有技术不行,企业的全球化,首先应该是知识产权布局的全球化。”中联重科总工程师付玲告诉本报记者,为了妥善应对“走出去”可能遇到的风险,中联重科在2008年时就制定了“深入研究、提前布局、攻防兼备”的知识产权战略,培养了一支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专业团队,建设了涵盖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400余万条专利文献的检索分析平台。截至去年年底,中联重科已累计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837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275件。知识产权的“高投入”“广布局”一方面让中联重科在国际并购活动中知识产权的运用方面独具特色,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在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遭遇低潮时能够“一枝独秀”。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但相较国外大型跨国集团,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在液压系统、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方面还缺乏核心专利的布局和运用,要想在海外突围,大量高精尖的专利是基础保障,只有构筑知识产权之盾,才能有效抵御“出海”过程中的“风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