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G20峰会受到全世界瞩目,“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成为热议主题,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为全球所瞩目。
不过,我国外交成绩单上还有一项不得不提,即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它也为我国对外开放搭建了另一个平台。深度剖析,G20峰会与“一带一路”也有共通之处。
“一带一路”与G20互连互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题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讲话中指出,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呼吁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习近平强调,二十国集团应当树立全球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合作应对挑战,合作实现共赢,加强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紧密互动。
“今年杭州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中重点提出世界经济需要联动,说明当前的全球经济已经联系在一起,在全球价值链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打独斗,各个国家要加强合作,实现全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全球增长的联动效应。其中,重要的是要实现互联互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这与‘一带一路’中我国倡导的五通是一脉相传的,G20与‘一带一路’在互连互通方面存在很大的交叉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张军此前就提高G20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作用撰文时谈到,要倡导联动式发展,让处于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国家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共享发展机遇。要大力促进互联互通,拉近各国之间的距离,建立更加便捷的全球贸易、能源、物流等网络,减少增长的成本。
此外,卞永祖认为,本质上,二者最大的交叉点在于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经济普遍复苏低迷,促进经济增长是各国的普遍共识。而“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众多国家的欢迎,主要原因是我国希望更多的国家能够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实现共同发展。
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坚持G20的一贯宗旨,促进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民众福祉,不仅是G20各国的心愿,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心愿。作为近20年来一直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头羊,这更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基建率先联动
国际商会主席哈罗德·麦格劳三世认为,国际商会代表的商业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是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他认为,中国2016年主办G20峰会,对中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机会,因为全球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将向全球进一步展示领导力。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来也是G20关注的领域。今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始,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是G20财金渠道的重要议题,也是G20各方愿望清单中争议最少的议题之一。
卞永祖表示,中国的经验表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有效拉动经济的增长。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原材料、人工等方面的成本比较低,此时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也会比较低,并有可能随着将来经济的恢复,带来比较高的收益,私人资本也会更愿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带动钢铁、水泥、玻璃以及电信设备、高端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并有可能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中国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首次会议期间就曾表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成为G20国家合作的优先领域。
卞永祖指出,G20峰会一直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中的作用,这也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在2014年10月主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加快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提升全球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数量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相信在这次G20杭州峰会上会有更多实质性可操作的措施出台,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政府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这也有利于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建设。
提供基建资金支持
在8月17日举行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体现出积极态度,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卞永祖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都相对不发达,而且制度也不完善。另外,企业经营也面临较大风险,尤其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多困难,所以想依靠私人部门参与的希望很渺茫。同时,现在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以及巨大的去杠杆的压力。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就是资金问题。
据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这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2%的额外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大量的需求。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亚洲无电人口尚有6亿,未来8-10年,每年的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
为解决资金问题,中国主导并和56个其他国家共同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亚投行已成立运作,并且还开发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塔吉克斯坦四国的首批四个项目。此外,中国还成立了总规模400亿美元、专门支持一带一路发展的丝路基金。
因此,卞永祖指出,为了加快“一带一路”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需要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不同类型资金,满足多元化资金需求,并加快金融创新。让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市场引领的关键作用,在提供长期启动资金的同时,撬动规模更大的私人部门资金,将亚洲国家普遍较高的储蓄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应重视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合作,以发挥国际金融机构的协同作用。
不过目前的融资仍不能完全满足沿线建设的缺口,因此,在投融资方面仍有巨大合作空间。如何利用G20这个国际合作平台进行发展也引人注目。
在中国作为主席国举办的首次财长和央行行长的会议公告中,G20各方财长和央行行长同意加强互联互通对于最大限度发挥国别基础设施的正面溢出效应并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同意将启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 增强基础设施计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G20可以在宏观方面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帮助与支持,但是目前还不能帮助做出全球规划。
今年,中国作为G20峰会主席国,倡导G20在财金渠道推动多边开发机构采取联合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在今年G20的配套活动二十国工商界峰会(B20)中,还专门设立了基础设施工作组。
“G20是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和平台,在今年的杭州峰会上,中国将号召各经济体树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建立新型全球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降低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实现各国的互联互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卞永祖指出。
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席、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升洙近日指出,作为全球治理的平台,G20与联合国及G7等机制形成互补,具广泛代表性,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等倡议将为峰会注入新议题。
不过,卞永祖也告诉记者,其中,加强金融合作,避免金融动荡,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加快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是各国领导的关注焦点。随着更多稳定金融市场的实质性措施的落地,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经济,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建设,创建良好的金融环境,破解其面临的资金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