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装配式建筑的“热潮”和“冷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22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张雅丽
核心提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建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在政策红利下,行业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企业纷纷抢占技术高地抓紧布局市场。

从8月1日到4日,由中国建材报与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携手发起的“绿色建材万里行”活动采访小组在首站湖南进行了全面的“行走”。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远大住工的采访。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先行者,他们的探索之路值得深入思索。


提及“建筑工业化”,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将凡是能在施工现场分解出来的部件,都事先在车间的生产线上按照统一标准做好,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


而这部分事先做好的部件即PC(Precast Concrete)构件,也就是“预制装配式住宅混凝土构件”,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住宅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而在建筑业革命风起云涌的今天,作为建筑工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建筑中国正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装配式建筑“多点开花”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建筑工业化就已经进入中国。六十余年过去了,中国建筑业依然停留在手工砌筑的时代。而在欧美和日本,建筑工业化的比例已高达50%~70%。


事实上,部分独具战略眼光的民企走在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前列。如远大住工作为我国首家践行建筑工业化的企业,在20年前就开始探索建筑工业化,总裁唐芬曾坦言过去的历程就像“孤独的探路者”,而在利好政策之下,建筑工业化的路上终于有了更多并肩同行的人。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成为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关键的政策拐点。《意见》中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在建筑工业化成为国家战略之际,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如深圳市率先提出,2015年起深圳市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房项目全部使用产业化方式建造。上海市也要求,2016年上海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要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十年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提升到30%,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机遇。业内人士指出,这将是建筑领域下一个“蓝海”。


随着像中民筑友等新“闯入者”试水建筑工业化,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纷纷跟上脚步,加大了建筑工业化投入力度,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建筑节能的发展,行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不仅在城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建筑产业化也瞄准了巨大的乡村市场。比远大住工的两大发展体系之一就为“Bhouse”,主要针对乡村住房改善,通过标准化的工业住宅建造,把美宅带到原乡,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


此外,工业化不仅在全国各地“多点开花”,更有多家企业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向海外市场进军,助力中国建筑工业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热潮背后的思索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建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在政策红利下,行业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企业纷纷抢占技术高地抓紧布局市场。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以轻钢结构为主的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并在住宅集成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记者了解到,在各地“高歌猛进”布局装配式建筑的同时,仍存在投入成本高、社会认知低、发展掣肘多、市场秩序乱等问题,制约着行业发展,亟待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助力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在装配式建筑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需要适当地泼一些“冷水”。


首先,装配式建筑在理念上推行起来阻碍重重。对于几天或者几个月造就的房屋,很多消费者难免产生“不安全”的感想。对此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引导社会认知,只有从观念上真正接受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的市场才有扎根的土壤。


其次,装配式建筑应该朝着全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多位受访人士表明,建筑工业化跟传统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整体性”。因此,和传统建筑中设计、施工泾渭分明不同,为了做到质量、成本、工期可控,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生产、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捆绑在一起,上下游承接是个难点。


特别是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尚未建立,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不同类别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标准等尚不健全;标准缺失导致很多环节处于监管空白。因此,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至关重要。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存在大量固有的链条甚至是利益的格局,建筑工业化必然要打破原有的格局。为此,在破局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中必须徐徐图之,而非急功近利。


为防止出现一哄而上,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建立统筹规划、政策激励的运行机制,研究出台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和导则,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逐步引导更多企业进入,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对于推动装配式建筑,甚至是建筑工业化的有序发展很有必要。


同时,相关企业呼吁对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消费给予财政节能奖励。此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政策、法规,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安装及验收、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建立起相关规则。


建筑业的绿色革命


正如远大住工董事长张剑在公开发言中多次强调的,中国正在迎来一场装配式革命。


而这场革命必然是一场促进传统建筑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绿色革命,也是促进建筑行业向创新发展向;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


相关数据显示,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一半左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降低建筑能耗是必然之举。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向节能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在转型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想要实现装配式建筑的节能降耗,必须从“头”入手。也就是说,要从建材的选用手。绿色建材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是建筑实现节能降耗的不二之选。


在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建材的今天,要想实现绿色建材产业的深入发展,就必须跳出建材产业,将目光更多投向建筑业,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从原材料入手,不能只局限于生产流程的集约化。如果不能做到全流程的绿色节约,装配式建筑难以真正实现产业化。绿色建材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大有可为。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带队在中国建材集团调研时曾指出,出台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规划,在此过程中,建筑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要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同时推动建材革命。


从原材料入手推动这场革命是内在的命题。淘汰落后的建材产品,减少建材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浪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发挥绿色建材、新型环保建材向建筑业、住宅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优质需求的作用。


对于绿色建材产业,践行“三品战略”是应有之义,要把建材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放在首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大机遇,在保证装配式建筑对绿色建材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的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将会以更活跃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在装配式建筑迎来热潮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这就要求政府、企业、消费者多层次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装配式建筑在中国会真正开花结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