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情况 » 正文

江苏博特成功举办“与微观结构相关的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国际会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0-28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江苏博特
核心提示:江苏博特成功举办“与微观结构相关的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国际会议” 
  金秋南京,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继成功庆祝我院成立五十周年华诞之后,10月13日,由中国工程院、东南大学、荷兰Delft工业大学和我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A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RILEM和中国硅酸盐协会协办的“与微观结构相关的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国际会议”在古城东郊的国际会议大酒店隆重开幕。会议为期三天,汇集了包括中国、荷兰、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共230余位专家和学者。 

  会议围绕水化反应机理、微观结构形成与发展、在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微观结构演化与劣化机理 、与微观结构相关的复合材料耐久性、水化与微观结构试验与模拟技术、耐久性与服役寿命评价新技术、水泥基复合材料早期变形、智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等相关主题进行了讨论。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和学者先后就自己研究的领域做了主题报告,不时引来会场内的阵阵掌声。同时,与会代表分别在三个分会场进行了论文交流活动。

  场内报告美妙绝伦,场外展示同样精彩纷呈。国内外的公司展示了其与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相关的最新产品、服务和设备。这次展示为参会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水泥基复合材料相关的的商业产品和设备的机会。

  15日,大会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孙伟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的庆祝晚宴中胜利闭幕。会后,组委会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代表们对我公司PCA®聚羧酸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大桥工程做出了高度评价。

  本次会议旨在希望本领域国际上知名的专家和学者能够聚集在一起展示他们在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微观结构以及耐久性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最新的发展以及所面临的相关挑战。通过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相结合,必将促进水泥基复合材料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

  背景材料: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水泥基材料水化与微观结构的基础研究越来越引起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其他新技术的应用,让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这项基础研究工作中来。采用新技术的现代水泥基复合材料,其在微观结构方面的损伤与失效,在宏观方面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逐渐成为建筑工业的核心议题。

  研究人员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关注也激励人们不断开发新颖的数值模拟技术来预测结构混凝土的耐久性。如今,人们可以用水泥基复合材料先进的水化反应过程与微观结构模拟技术来设计高耐久性的混凝土结构。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技术也被不断引入到水泥基材料的研究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功能型的建筑材料。本届国际会议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领域内国际知名的专家相聚在一起,针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微观结构、耐久性以及智能材料等方面的内容,交流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面临的挑战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会议主题:
•水化反应机理
•微观结构形成与发展
•在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微观结构演化与劣化机理
•与微观结构相关的复合材料耐久性
•水化与微观结构试验技术与模拟技术
•耐久性与服役寿命评价新技术
•水泥基复合材料早期变形
•智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组织委员会主席:
   缪昌文,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副主席:
   孙  伟,东南大学
   van Breugel Klaa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叶  光,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委员:
   刘加平,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李小华,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周伟玲,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张亚梅,东南大学
   陈惠苏,东南大学

  科学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Alexander, M.G.,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South Africa
Andrade, C., IETcc (CSIC), Spain
巴恒静,哈尔滨工业大学
Banthia, N.P.,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Bentz, D.P. NIST, USA
Carpinteri, A., University of Parma, Italy
陈惠苏,东南大学
陈延年,Wong & Cheng Consulting Engineers Limited, Hong Kong 
陈益民,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
陈肇元,清华大学
陈振川,台湾大学
程  新,济南大学
Damidot, D., Ecole des Mines de Douai, France
高瑞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Garboczi, E., NIST, USA
顾祥林,同济大学
韩宁旭, Lifeconsult B.V., The Netherlands 
Hanehara, S. Iwate University, Japan
Holzer, L. EMPA, Switzerland
胡曙光,武汉理工大学
Jennings, 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Jensen, O.M.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enmark
蒋林华,河海大学
金贤玉,浙江大学
金伟良,浙江大学
Kovler, K.,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rael
梁坚凝,香港科技大学
Li, V.C.,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刘加平,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陆采荣,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Lura, P., European Patent, Germany
马保国,武汉理工大学
Maekawa, K.,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Marchand, J., Laval University, Canada
Mindess, 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Naaman, A.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牛狄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欧进萍,大连理工大学
钱春香,东南大学
钱觉时,重庆大学
Reinhardt, H.W.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茹继平,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de Schutter, G.,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Scrivener, K.,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Switzerland
Shah, S. P.,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史才军,中南大学
唐明述,南京工业大学
王克进,Iowa State University, USA 
王劲松,Fyfe (Hong Kong) Ltd., HongKong
王培铭,同济大学
Weiss, J., Purdue University, USA
Wittmann, F.H., Aedificat Institute, Germany
吴智深, Ibaraki University, Japan
谢尚贤,台湾大学
刑  峰,深圳大学
徐德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徐永模,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许仲梓,南京工业大学
严捍东,华侨大学
阎培渝,清华大学
姚 燕,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叶  光,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余红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余其俊,华南理工大学
余志武,中南大学
袁  勇,同济大学
赵国藩,大连理工大学
赵铁军,青岛理工大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