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建筑业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绍兴市建筑业也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结构调整和增长转型的新时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但一体两面,绍兴市建筑业紧紧把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为建筑业创造的宝贵机遇,目标明确、领导得当、战略清晰、协作有效,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为“十二五”时期的绍兴市建筑业画上了完满的句号,为其“十三五”发展开启了美丽序幕。
但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行业发展的“拦路虎”不仅在于“不思进取”,也可能在于“标新立异”。“务实”成为了当下不可多得的宝贵品质,更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绍兴市建筑业的务实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创新思路 务实进取 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绍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绍兴市建筑业以“建筑强市”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创新科技为动力、以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为抓手,积极贯彻实施“总承包、品牌化、差异化、国际化和生产化”五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链延伸、提升产业价值、拓展产业市场和提升产业文明,在创新发展中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同时进一步优化了绍兴市产业生态环境,为其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读绍兴市建筑业
“十二五”期间,绍兴市建筑业各项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行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6%左右,4项建筑业核心指标占全省的份额高达27%,稳居全省第一,并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11年12月,绍兴市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唯一的“建筑强市”,下辖的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建筑强县(市、区)”。2015年,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6583亿元,占全省的27.5%;上缴税金200亿元,占全省的29.2%;实现利润147亿元,占全省的24.6%;实缴地税41.16亿元,占绍兴全市地税总收入的14.4%,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绍兴市建筑业为绍兴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二五”期间,绍兴市建筑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建筑企业1050家,其中,特级企业17家,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目前,绍兴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企业队伍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2015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4家,共有15家建筑企业入选“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国建筑业入围企业的25%、占全省建筑业入围企业的50%。与此同时,绍兴市建筑企业坚持以精品工程塑造“绍兴建筑”品牌,在全国各地承建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名优工程。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绍兴市建筑业共获得“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23项,获得浙江省“钱江杯”奖、上海市“白玉兰杯”奖和其他省级优质工程奖320项,获得绍兴市“兰花杯”奖135项、“浙江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170项、“浙江省QC小组优秀成果奖”105项,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4项、省级科研项目75项、省级工法200项,通过建设科技推广项目应用评估45项。
以务实之道走好创新发展之路
基于对国家政策调整与行业发展动向的敏锐体察,“十二五”时期的绍兴市建筑业积极谋求变革与创新,务实而为、顺势而上。
一是引导企业由单一房建向大土木建设工程领域全面拓展。建筑类型的单一性不仅限制了建筑企业的发展步伐,更对行业整体发展形成了诸多掣肘。“十二五”期间,绍兴市积极引导辖下企业走向房建、市政、公路、铁路、水利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全面发展的广阔“蓝海”,实现多元化发展。当前,绍兴市年均新增取得水利、交通、园林等专业资质的企业超过30家。建筑企业的多面开花直接造就了今日的绍兴市建筑业。
二是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是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必由之路。绍兴市在“十二五”时期推出了PPP、EPC等开发模式的多个试点项目,培育了一批试点企业。2014年10月,绍兴市被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列为第一批“浙江省工程总承包试点地区”,目前已有中成、宝业、华汇、环宇和精工等9家企业被列入“浙江省工程总承包试点企业”,并累计实施工程总承包试点项目12个,共计157万平方米。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进一步提升了绍兴市建筑业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三是务实推广绿色建筑。“十二五”期间,绍兴市建筑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8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8项,通过建设科技推广项目应用评估65项,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项目2000多个,面积达到8000多万平方米。绍兴市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奥体中心、朗诗国际住宅小区和华汇科研中心等10余个工程项目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星级标识。
四是深化实施外拓发展战略。对于绍兴市辉煌成就的铸成,其持续稳妥的外埠发展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临行业大变革和大挑战,这一战略在推动“十二五”时期的绍兴市建筑业不断向前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至2015年底,绍兴市建筑企业业务已遍布全国,并形成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天津、湖北、广东、陕西共11个建筑业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省级市场,已有32家建筑企业取得了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宝业建设、精工钢构、亚厦装饰、华汇建设、越烽建设和诸安建设等建筑企业已经在日本、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吉布提、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承揽业务。绍兴品牌现已响彻全国,当下正借助于“一带一路”之东风稳步前行于国际化的征途中。
抓好“特色项目” 带动发展全局
“绍兴品牌”离不开“绍兴特色”。对于绍兴市建筑业的管理,有常态化管理,更有“特色化”管理,正是这些“特色项目”让“绍兴品牌”深入人心,也从整体上带动了绍兴市建筑业的发展。
“特色项目”一: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跻身唯一的“双试点”地级市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战略选择,也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而政府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绍兴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至今,成绩斐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务实推进居功至伟。“十二五”期间,绍兴市政府对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可谓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先后两次出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扶持政策,编制了《绍兴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6—2020)》,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绍兴市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中心,并组建了绍兴市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2014年5月,绍兴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地区”,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双试点”城市。
为保证建筑产业现代化稳妥落地,绍兴市采取“试点+基地”的推进和培育方式,以宝业集团“百年低碳住宅科技示范工程”、 精工钢构科研楼等多个项目的试点运行和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精工钢构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培育,稳扎稳打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截至目前,绍兴市已先后推出10多个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项目,培育了6个试点企业和4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形成7大生产体系,在绍兴和安徽、上海、湖北、广东等省市拥有10多个生产基地。
同时,在监管机制方面,绍兴市建管局造价处会同省造价总站、杭州造价处于2015年1月率先在全省发布PC构件市场信息价,并作为全省的计价依据;根据市场实时动态,2015年8月又重新组织听证会,调整并降低了PC构件市场信息价。绍兴市建管局还出台了《绍兴市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暂行规定》,并正就预制构件出厂前的质量监管问题联合其他部门展开研究。
另外,绍兴市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建筑产业现代化各项工作,并编撰印发《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汇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知识概览》,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的认识;组织人员赴沈阳、长沙、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参加建筑产业现代化博览会或相关培训,增加沟通交流和学习,努力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养;邀请国内权威专家来绍举办技术培训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积极配合本地高校开设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课程,加强人才储备工作。
当前,绍兴市正着力打造“一网一联”,计划采用互联网+建筑产业现代化手段,更好地打造绍兴市现代住建产业千亿元级中高端产业集群,借“互联网+”之东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绍兴建筑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特色项目”二:抓好泥浆渣土处置管理 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建筑泥浆(工程渣土)的处置管理工作是全国性的难题。近期由此频频引发的事故更使其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
绍兴市政府早于2012年就出台了建筑泥浆的《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后又出台了渣土的相关处置办法,并把牵头工作交给绍兴市建管局。两项处置办法自实施以来,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其中,“建筑泥浆规范化管理”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在新常态下绍兴全面实施“五水共治”、“五气合治”和现代水城建设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城市战略作出了贡献。
建筑泥浆管理模式成熟。自2012年以来,通过不懈努力,绍兴市已在建筑泥浆管理方面形成了标准化控源、企业化运输、联单制管理、定点式排放、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管理机制。规范源头,落实包括建筑泥浆运输处置申报、泥浆方量核准等内容的备案制度;规范运输,严格建筑泥浆运输市场准入,制定标准化车船标准和企业规范,引入5家规范化建筑泥浆承运企业;规范市场,确立泥浆运输指导价,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氛围;规范收集,由政府在袍江开发区统一提供建筑泥浆消纳场所;资源利用,成立了由国资控股、民营资本参与的“绍兴市建设副产品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实施建筑泥浆再生利用项目,将建筑泥浆制成建材,实现建筑泥浆的绿色循环应用。
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范。作为“五气合治”的重要环节,2014年,参照建筑泥浆规范化管理模式,绍兴市政府着手规范工程渣土绿色处置,以降低建设工程扬尘污染。同年4月,成立了绍兴市工程渣土处置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绍兴市建管局,并相继出台了《工程渣土企业诚信考核办法》、《工程渣土承运业主满意度回访制度》等规章制度,落实源头备案、规范运载、实时监管等多渠道监管措施。2015年,首批5家工程渣土企业获得承运资格,50辆新型全密闭智能渣土运输车辆投入使用,2016年全面推广使用新型车辆。同时建立工程渣土供需调剂平台,在区域范围内对工程渣土供需进行统筹调剂,减少二次运输,降低扬尘污染。
智慧建管全省范围推广。2015年4月,绍兴市建成了浙江省首个“智慧建管”系统平台。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负责对越城区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实时监控,建筑泥浆(工程渣土)运输车辆、船舶的全过程监控以及建筑工地虹膜考勤(现场人员到岗情况)。自运行以来,中心发挥远程实时监管的优势,有效提升了各项监管功能,并定期编发《工作周报》、《信息月报》,其作用与成效受到了来访者的充分肯定。2016年,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发文要求在全省推广绍兴市“智慧建管”的做法。
以建筑市场规范化、 施工现场标准化为抓手 保障质量安全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按照“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绍兴市建筑业将着力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科技进步型、资源集约型及多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实现“建筑强市”目标。同时,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绍兴市建筑业还将以推进建筑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提升绍兴市建筑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把绍兴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一流、全国知名的建筑强市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为此,绍兴市建筑业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做好“321”(三个试点、两场管理、一个产业)工程。其中,“三个试点”即建筑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工程总承包三个试点;“两场管理”即建筑市场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一个产业”即健康绿色现代的建筑产业。同时,将从“优化建筑行业结构、加快建筑业市场拓展、转变企业发展模式、注重人才体系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质量和安全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深化政府服务职能”八个方面发力,继续深耕建筑市场,坚持以质取胜、保障质量安全,促进绍兴市建筑业稳定、健康、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