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天下大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翻阅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发现,最近三年的政府报告均提到绿色、环保、新型建材。建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既有自身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重任,还肩负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材料支撑的重要使命。因此绿色发展已成为“十三五”建材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年多来,工业信息化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为推动绿色建材发展颁布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等重要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障绿色建材发展的政策体系。2016年3月18日,工业信息化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又发出《关于加快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抓紧安排部署各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通知》特别强调,根据工作安排,京津冀地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已经启动,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的加快推进绝非偶然,这是因为“十三五”期间,基本建设对绿色混凝土的加快发展充满着期待。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绿色走出去”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机遇,它的沿线遍布着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践行“一带一路”战略,唯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带来的大机遇。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十三五”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而且也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在“产能合作绿色转移”中,绿色建材任重道远。当前,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今年的五大任务之首,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去产能和保转型的大势面前,愈发刻不容缓。但是加大国际产业合作必须走绿色转移的道路,绝不允许“污染项目或产品”走出去。数据表明,未来十年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要8.7万亿美元。“一带一路”的发展有一条“绿色门槛”,这就是制定钢铁、水泥、新型建材、混凝土及其制品、铁路的绿色标准,让这些产品在达到绿色标准后,戴着绿色的标识走出国门。
固体废弃物与建筑垃圾的绿色资源化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指将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例如砖石、废弃混凝土块等,通过资源化的处置,变成可以继续使用的绿色建材产品,运用到新的建设项目中,使真正的建筑垃圾的排放量无限接近于零。例如:通过建筑垃圾破碎、筛分设备处理,将建筑垃圾变成可再生利用的各种骨料。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骨料可以取代天然骨料来配置普通混凝土或者普通砂浆;也可用于道路修建工程中的路面基层及底基层;或者作为原材料用于生产非烧结砌块或者非烧结砖,例如再生透水砖、再生护坡砖、再生空心砌块、保温砌块等等。
海绵城市的绿色“海绵体”
海绵城市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和“释放水”的城市。它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可透水道路、水系、绿地广场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前面提到建筑、可透水道路、水系、绿地广场等都可以成为城市的“海绵体”。城市雨水就是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绿色的“海绵体”就是再生透水砖、再生护坡砖、再生空心砌块、保温砌块等混凝土制品。还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再生景观透水砖,它也是以再生骨料、水泥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外加剂、颜料、加水搅拌后压制成型。
地下综合管廊中的“绿色长廊”
住建部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纳入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将投351亿元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地说,就是将现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种市政管线统一安放到一个共同的“房子”里,维修和管护转入地下,管线得到更安全的保护。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它是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住建部会同财政部开展了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确定了内蒙古包头等10个城市为试点城市,计划三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今年开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住建部以试点示范带动了全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积极性。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69个城市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地下综合管廊的主体就是绿色混凝土制品与管道的集合。
3万公里高铁工程中的“绿色基础”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要扩充至3万公里,覆盖全国80%以上的大城市。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1.9万公里,根据国家对未来城市的规划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超过3万公里,这意味着未来5年,国内高铁还要新增至少1.1万公里,高铁产业链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长达9600公里,占全球的百分之六十;我国高铁保有量约为1300余辆,数量为世界之首。不仅如此,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表,高铁产业也积极输送海外。高铁建设分为基建、铺轨、车辆、电气化配置、运营及维护五个阶段,基建包括桥梁隧道建设,所涉及主要产业有工程机械、水泥混凝土、建筑材料。这一过程建设周期最长,因而在产业投资中最为受益。在高铁这条大动脉中,作为基础的绿色混凝土举足轻重。
万里新增公路中的“绿色躯干”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实现通车里程11.2万公里,2015年底估计可达到12.3万公里。“十三五”期间是高速公路加快成网的关键时期。据悉,2016年我国将新增高速公路4500公里左右;新改建国省干线1.6万公里左右;力争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万公里。高速公路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交通要发挥其支撑和引领作用。下一步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但是由于大的存量网,一些重点和方向会适当变化。一是加快高速公路的成网。特别是对省际间的断头路尽快贯通,要发挥高速公路系统通道的整体作用。二是要支撑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按照三大战略要求尽快建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类的一些重要的境内通道、省际内的通道,连接沿海沿江的重要港口公路,连接重要口岸公路的建设,为三大战略实施提供支撑。三是要服务于新型城镇化。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规划有21个城市群,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城市和城市间互联互通所需要的高速公路网也是建设重点。四是要支持扶贫攻坚。中央建议已经明确2020年要实现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地区都要脱贫。我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贫地区,主要在山区和内陆地区,交通是薄弱环节,所以要建设一批高速公路,打通这些贫困地区和重要城市间的联络,使得外界的市场能够进入到这个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五是着力提高运输效率。要加快推进智能高速公路建设,利用互联网+ 和新技术推进高速公路智能化,ETC联网今年年底全部实现,可以加快通行效率。在目前的公路建设中,绿色混凝土已是高等级公路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
装配式建筑中的“绿色骨胳”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要求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数据显示,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归纳起来有几种模式,如以万科等为代表的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模式适合于多层、小高层办公、住宅建筑,在传统技术框架和框剪基础上侧重于外墙板、内墙板、楼板等的部品化,部品化率为40%~50%,并延伸至现场装修一体化,成本进一步压缩,已接近传统技术成本,可以做到约五天建一层。又如以东南网架、中建钢构、杭萧钢构等为代表的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模式适合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建筑,部分应用到住宅建筑,在传统技术核心筒的基础上,侧重于钢结构部品部件尽量工厂化,还延伸至现场装修一体化,部品化率为30%~40%,强调集成化率。装配式建筑的主体都是用高性能的绿色混凝土所构建。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前景
今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要求“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方针,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城市计划,加速光纤入户,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园区。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和工业余热供暖,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建设循环型城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实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制定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努力提高优良天数比例,大幅减少重污染天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型,引导工业集聚区规范发展。”我们相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正是绿色建材和绿色混凝土大显身手的过程。
除了上述提到的国家级的战略与工程外,从需求端展望:“十三五”期间,还有房地产加速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2016年将改造保障性住房4500万套。农村基建方面 ,“十三五 ” 期间将翻新20万公里农村公路等等。在新华网披露的“十三五”体现中国国家战略的100 大工程项目中,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其中与绿色建材和绿色混凝土相关的项目有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建设 川藏铁路沿边铁路、建成北京新机场,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大力推进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建设城市群交通圈、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工程。扩大天然铀储备规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建设引黄入冀、引江济淮、引汉济渭、滇中引水、引大济湟、引绰济辽等多项重大引调水工程。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建设西藏拉洛、浙江朱溪、福建霍口、黑龙江奋斗、湖南莽山、云南阿岗等大型水库、建设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新疆阿尔塔什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基本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244条重要河流治理、推进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推进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培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生中小城市、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一批示范性绿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管廊(网)、建设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建设5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和1个高放射性废物处理地下实验室、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核心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推进边疆地区国土综合开发、防护和整治、改造建设百万公里农村公路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十三五”对绿色混凝土的呼唤与期待。绿色混凝土是指在全生命期减少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预拌混凝土作为绿色建材的重要分支,其绿色评价标识工作亦已箭在弦上。我国绿色建材发展从1995年提出,绿色建材概念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历程。自1995年以来,我国建材行业绿色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水泥、玻璃、陶瓷、墙体材料、预拌混凝土等主要原材料产业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期间,绿色建材及绿色混凝土发展提速已势不可挡。虽然我国的绿色建材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宣传不到位让消费者非常困惑,不知在市场上如何识别急需的绿色建材家居产品,如何找到可信赖的绿色建材家居供应商。因交易信用成本的增加,这些困惑不但淹没了潜在的消费,甚至使这些消费流失到海外。因此,绿色建材家居产品标准、标识的制定已是刻不容缓。有了绿色标识,消费者可轻松购买;以“物联网”方式建立绿色建材家居产品追溯机制,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物联网应用开发,实现对万物“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唯有如此,才能让潜在的需求得以释放,让流失海外的消费回流,才能从供给侧保障绿色建材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