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从处置“僵尸企业” 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国企改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3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赵美辰
核心提示:本文从“僵尸企业”的提出出发,探讨其危害,并讨论其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以及其对国企改革的意义。同时对“僵尸企业”、“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最后对改革给予肯定。

本文从“僵尸企业”的提出出发,探讨其危害,并讨论其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以及其对国企改革的意义。同时对“僵尸企业”、“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最后对改革给予肯定。


谈谈“僵尸企业”


1.“僵尸企业”的含义


什么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zombie enterprises)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并没有办法找出哪些是“僵尸企业”,因为没有具体的定量指标,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怎么判断哪些是“僵尸企业”呢?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根据会议内容,“僵尸企业”至少有3个特征:产能过剩、连续亏损3年以上、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这样就给国有“僵尸企业”贴上了清晰明确的识别标签。


2.“僵尸企业”的危害


在了解什么是“僵尸企业”之后,我们会想,“僵尸企业”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或者说,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缘由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它们连续亏损吗?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知道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市场的完善程度要看其资源配置效率,要把资源优先分配到效率最高的企业。而“僵尸企业”的存在却打破了这种平衡,它们长期亏损、效率低下,甚至资不抵债,但银行或政府的资源仍然往这些企业输送。就像跷跷板一样,社会总资源是有一定容量的,一些地方分配的多了,总会有另一些遭受到损害,这样就会造成“优汰劣胜”的怪现象,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第二,虽然银行或政府不断给予“僵尸企业”各种支持,但由于企业本身产能过剩或者其他问题,它们不可能恢复得如同正常企业一般,只会不断的亏损。投入的资金并不能得到回报,这就引出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


第三,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僵尸企业”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毋庸置疑,国民经济会毫无生机可言,效率低下的“僵尸企业”如同“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做后盾,国家建设从何谈起?所以,“僵尸企业”的存在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


“僵尸企业”与“供给侧改革”


1.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随后1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又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那么,“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很容易理解,“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概念。“需求侧”有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创新四大要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供给侧”的四大要素都是经济增加的潜在条件,也即是说,对“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创新”进行改革,可以创造经济增速的潜在条件,配合“需求侧”可以实现经济增速的显性化。从而得出,“供给侧改革”也即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对四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增速。


2.“僵尸企业”的“出清”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首先,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改革”工作的一部分,怎么理解呢?“僵尸企业”的“出清”主要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而产能过剩与“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资本、创新”三大要素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法之一是企业进行裁员同时出售固定资产,因为这样可以很快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使市场需求与产能重新保持平衡。其中,“裁员”与“出售固定资产”就是对“劳动力”和“资本”的重新配置。而且,在“供给侧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也是落实改革方案的一个重要步骤。再比如,对于“僵尸企业”中落后的产能,直接选择“关闭破产”,这是“供给侧改革”中对创新的改革。不破不立,不把落后的产能淘汰掉,新型企业就无法创立,创新的动力也就无法推进。同时,这也与改革中的资本要素有关,资本要素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盈利,而淘汰落后产能,创建新产能正是企业提升盈利的方法。可见,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操作性实施。


其次,“供给侧改革”对“僵尸企业”的“出清”给出了理论依据。我们经常说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一个方案,必须要有理论依据的支撑才会让人信服。我们觉得“僵尸企业”不应该存在,是因为我们了解“僵尸企业”带来的很直观的危害,它们长期亏损,它们占用资源,但却很少去从经济结构层面去考虑“出清”的顶层理论依据是什么。“供给侧改革”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提供了战略理论依据,这使得“僵尸企业”对有关政策的推行变得更加稳健有力。


由此可见,“僵尸企业”的出清与“供给侧改革”一个实践一个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由处置“僵尸企业”看国企改革力度


2015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正式出台。《意见》指出“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人们希望国企改革,虽然不了解真实的内部情况,但对于国企,我们知道它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我们期盼的不仅仅是改革方案的出台,而是能否真正的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革。


1.“僵尸企业”改革的难处


国企改革中处置“僵尸企业”,指的是处置国有“僵尸企业”,很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处置的难度不仅在于其大,难处置,更在于其牵连甚广。


首先,“僵尸企业”之所以能够存活,主要是因为银行贷款或政府补贴,从他们的角度,并不希望看到他们“苦心经营”的“僵尸企业”被处置,或许是因为这些企业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或许是为了社会稳定。不管银行或政府的担忧何在,处置“僵尸企业”都会使他们“元气大伤”:银行贷款收回的希望完全破灭、企业倒闭导致税收减少政府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所以想要他们主动配合改革需要解决他们对利益损害的担忧。这期间又会涉及很多问题。


其次,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有三种方式: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无论哪一种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相同的一个结果:裁员。很多国企,不管是营利性质的还是公益性质的,他们往往肩负着比一般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当地政府或银行可能会从当地就业率考虑,不愿意看到这些企业倒闭,实际上它会引发整个社会的不稳定,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如何进行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2.由处置“僵尸企业”看国企改革魄力


从古至今,由外到中,没有哪一次改革是不难的,既然是改革,总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但,不破不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改革总要进行。有多大程度承担改革结果的自信,就有多大程度的改革魄力。


改革魄力不仅在于知道改革的方向是对的而无所顾忌,更在于可以妥善处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比改革本身更重要。处置“僵尸企业”只是国企改革的一部分,但却是改革的一大难点,政府的痛点。它不仅本身牵连广泛,还涉及改革的多个层面。改革的进行应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对“僵尸企业”采取硬处理就是改革力度的一个体现。“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僵尸企业”必须有“壮士断腕”的智慧,才能推进国企改革质的发展。


启示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国企改革对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供给侧改革”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处置“僵尸企业”给出理论依据,针对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重点在于结构的调整。国企改革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给出了处置“僵尸企业”的方向,针对的是国有“僵尸企业”,重点在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那么,对于“僵尸企业”问题而言,“供给侧改革”与国企改革是否重复了呢?其实不然!两个改革从不同的方向对“僵尸企业”的处置给出指导意见,这样就避免了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根据两个约束条件,找出问题的最优解,也可以达到利益损害的最小化。


同时,“供给侧改革”与国企改革,二者也是相互渗透的。“供给侧改革”对国企改革有很现实的经济结构指导意义。而国企改革在很多方面都必须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比如,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实现国企股权多元化,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等。


2.展望


改革需要时间实施,也需要时间检验,“僵尸企业”问题在整个改革中虽然只是一个点,但“水滴石穿”、“海纳百川”,足够的、全面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改革的成败也在于做好改革中的每一个点,这并不容易,但也正因为不容易,才称之为改革。为万丈荣光点亮每寸微光,我们相信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做到,每一份努力都是我们的底气,而我们一直在努力。


注:本文是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多元股权制衡、董事会治理与整合信息披露研究”(项目批准号:14JGB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