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夕,又一家中国500强企业跨界加入建筑工业化行列。
2月16日,我国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三一重工宣布: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建筑工业化项目投资协议,计划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成立“昆山三一住工有限公司”,从事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销售和总承包施工项目等。
热点升温并非偶然
据记者跟进了解,此次三一重工在昆山投资的产业化项目分五年进行,总额为60亿元,计划于5月份投产,力争在今年形成不低于100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建筑产能,实现国内外订单额10亿元。到2020年,形成产业化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年产能,产值达到300亿元。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向本报透露,此次投资得到了苏州和昆山政府的大力支持。昆山方面表示,将该项目列入2016年重大产业项目给予支持,同时拿出更多优势资源向建筑工业化项目倾斜。在签字仪式上,苏州市副市长、昆山市委书记徐惠民,昆山市市长杜小刚等当地官员悉数到场。
此前,另一家建筑工业化老牌龙头企业长沙远大住工也与河南省首家获得特级资质的建筑龙头骨干企业——河南新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市政工程甲级设计单位——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签署了建筑工业化合作协议,三方决定发挥各自的领军作用,在河南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在研究、设计、生产制作、施工装配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优势资源的有效融合,打通设计、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河南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效率与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与水平。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一位资深专家认为,建筑工业化之所以在“两会”前夕升温,绝非偶然,而是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先锋”,建筑工业化不仅能有效应对和减少建筑业的产能过剩,也可成为房地产去库存的“利器”。他举例:如果采用工业化手段建造当前市场看好的绿色低碳建筑、智能住宅、健康住宅、被动式房屋、集装箱房屋,不仅可增加建筑、住宅的个性化、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可提供更多建筑、住宅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吸引产业链的不同企业共同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据了解,二战后,发达国家已广泛运用建筑工业化投入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手段运用,并不局限于民众住房条件的提升与改善,更为“一石两鸟”的是,还可成为拉动和刺激经济的手段。但我国的建筑与住宅建造仍以现场浇筑等传统作业手段为主,新建建筑产业化程度不高,装配式建筑比例甚至不足5%。一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另一方面,也没能很好地发挥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对投资的有效拉动和需求的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与去库存“利器”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一位专家认为,尤其是当前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适时推出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等财政、税收配套政策,不仅可配合供给侧改革政策的落地,降低企业的各项税费,加速房地产业的集中度,还可增强大型品牌房企的经营活力,进一步通过跨界合作,与互联网、智能技术展开合作,丰富房地产企业的投融资、销售渠道。
同时,建筑工业化可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促进。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可让更多农民工转变为“蓝领”,甚至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市民身份,而这种身份的改变,一方面可使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中,作为新的产业工人生产制造出更多绿色低碳和智能建筑;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制造业工人身份的转变增加收入,反过来在大城市卫星城、三四线城市以新市民身份购买住房,这同样有利于去库存。
中国建筑业协会有关人士认为:“建筑工业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可将‘中国制造’与‘中国建造’黏合在一起。”如三一重工此前在昆山产业园就拥有“三一重机”、“三一动力”、“三一矿机”等多个项目,加上现在的“三一住工”,就能够集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与中高端建造结合的名副其实的产业基地。显然,这是三一重工作为全球装备制造业领先企业的又一次产业延伸和新的跨国战略布局。
向文波赞同这种共享与融合的观点。他认为:“三一重工之所以将昆山三一住工项目放在重要位置,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融合与对接有关。”记者发现,就在春节前夕,三一重工专门邀请了非洲11国驻华大使进行座谈。在这次座谈会上,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段大为表示:“虽然三一重工早在2002年就进入非洲市场,但过去只是单纯的工程机械等产品的销售,现在,我们要将住宅工业化、先进和绿色的部品部件打入非洲市场。”据了解,此次签约的昆山三一住工将作为三一住工的海外总部,带动更多“中国建造”走出去。
除了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先锋”、房地产去库存的“利器”外,向文波认为:“建筑工业化还可转变生产方式,使住宅产品更环保,资源利用更合理。”三一重工经过实验的数据显示,通过工厂化生产,现场垃圾将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同时,失误率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低于0.01%,精度偏差以毫米计算,小于0.1%。更有效的是,建造人员减少89%,建造周期缩短70%。
地方政府期待其拉动有效投资与需求
正是建筑工业化在现阶段中国经济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两会”前夕,地方政府对其进行了密集型调研考察。1月26日,青岛市副市长徐振溪带队参观考察了长沙远大住工,希望促成建筑工业化在山东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提高青岛及莱西地区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水平。
开封市副市长贺全营率队实地踏看了远大住工的PC生产线,认为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节能、保温、防渗漏,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施工的质量顽疾,对河南这样的人口和住宅大省很有实用推广价值。
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周正英则独辟蹊径,带着宜昌市旅游局、旅游企业代表,实地了解远大住工的工厂化生产全流程,希望将建筑工业化的技术运用在旅游地产上。据了解,宜昌市正在与亚洲最大的公寓民宿预订平台途家网进行合作,希望能在当地旅游度假市场方面有所作为,并共同利用工业化手段,开发宜昌的“美宅产品”系列,以提高住宅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让老百姓分享更多产业化的科技、人文成果。
据了解,这只是远大住工推广建筑工业化“联合计划”以来与地方合作意向的一部分。“联合计划”发布以来,远大住工已牵手7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分布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等广泛地区。
历史良机不容再失
目前,业界与社会对推进建筑工业化尤其是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越来越统一。从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传出的权威消息:成本、技术、工艺、材料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认识到位不到位,政府下不下决心的问题。
“两会”前夕,据记者了解,上海市已要求从今年起,所有外环以内的新建民用建筑都必须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也表示,将有效利用建筑工业化引导建筑业、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住宅产业化水平。该厅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省辖市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开工的成品住宅,力争占新建住宅面积的80%”。
权威人士认为,在中国,力争用10年时间,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突破,特别是将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支点,撬动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全面快速发展,到202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的目标,不仅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宜居性”的最好贯彻,也是一次不能错失的历史良机。错失了这次良机,将是全行业的重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