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于建筑行业来说,真正体会到了经济下行带来的寒冷与残酷。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严峻挑战下,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创下了24年来的新低,部分建筑企业利润呈现出断崖式下跌态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如是说。李秉仁表示很为建筑行业出现的这种状况感到担忧,“但是也不要抱怨,因为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人口红利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必然会带来这种状况。此外,成本上升也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伴随着过去十多年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增长,多数房地产建筑企业主业单一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建筑行业不积极进行转型,未来这场寒流还将不断蔓延,进而会波及到建筑业的整个产业链。存在问题——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某种程度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决定了建筑市场的规模。因此,建筑行业发展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密切相关。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从2005年的46%逐年递减,2014年占比为35.2%。
实际上,建筑行业的困境在前两年就已经出现了。在谈到建筑市场形势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经济新常态下,也是建筑行业企业的缩量、重组和优化调整过程,这个过程是必然要发生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到福建省调研时发现,当时一些资质比较低的建筑企业在市场上都接不到活儿。还有些省份的建筑企业,即使是手中接了任务有活儿干,但任务量比照往年来说还是缩减了30%。
“建筑企业利润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建筑业分化的时代到来了。”某建筑企业的负责人也不无担忧地透露,由于一些建筑企业的精细化、集约化能力还很低下,根本无法进入到下一阶段的低成本竞争中。在目前的情况下,低资质的房屋建筑承包商和分包企业处于休眠中,而一些较高资质的房屋建筑企业则在艰难地支撑着,也有个别建筑企业在探讨裁员的问题,而这些现象的存在也让整个行业非常纠结。
有业内人士不无惋惜地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倾诉说,“这些年来,建筑业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建筑企业搞房地产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相当于是优势互补了,但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的一道行政命令,不准施工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从而扼杀了建筑企业的“生财之道”。2009年,为应对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10大行业振兴规划,可是建筑业却处于“靠边站”的境地。由于建筑业没有产业地位,作为第二产业相应的产业政策,如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也一概享受不到。
近两年来,住建部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深化建筑业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这种状况下,建筑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建筑企业当以战略转型来突围,以实施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动企业向新兴业务、高端业务和投资业务转型。北京中建政研集团董事长梁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说,建筑企业亟须快速调整战略规划,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某种程度上,建筑业服务模式的创新就是一个深挖需求、建立新的盈利模式的过程。
据了解,在建筑行业中,绝大部分大型高资质等级的企业虽然出现业务的结构性增减,但总体形势还算稳定。反而是那些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传统能源建设等建筑产品的企业,正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在面临着生死抉择时,也有很多企业在积极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机遇所在。比较明显的事例是,建筑行业中的一些龙头企业,正在向着高端化、国际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龙头企业已经适应了新常态,并高度融入了国家新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还有一些建筑企业,正在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利用新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来主动满足市场的需求。解决路径——由房屋建筑领域向基础设施领域转移。
在新形势下,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已然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筑行业本身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态势中,国家出台的“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也日益成为2016年建筑行业发展的希望和机遇所在。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原所长罗云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建筑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当前中国经济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为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特别是加大了投资力度,以发挥其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关键”作用,这也为与投资关联度非常紧密的建筑业带来了福音。
“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个刚性的需求,包括对住房、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建设等,都是巨大的需求。”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由房屋建筑领域向基础设施领域转移,是为数众多的勘察设计、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首先,整个“一带一路”战略辐射60多个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从长期来看这个战略的实施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商机。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一个热点,整个建筑行业必须重视和关注这个市场。继续在国内外拓展房屋建设,包括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的市场份额,是建筑企业稳定发展的应有之策。最后,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能力资源,从相关基础设施市场争取更多的任务量,也是诸多建筑企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谋求发展——抓住PPP机遇在建设融资中有所作为
建筑企业转型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资源运作过程、能力积蓄的过程,关键是方向准不准。未来的建筑市场竞争是综合能力的竞争,而国内外的建设需求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
“过去企业靠关系靠资本竞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企业更为关注的是如何从资源型向能力型转变、如何从单一化向综合化和专业化过渡。”中建政研工程建设领域规划咨询专家杨贺龙分析说,在核心能力建设上,很多企业开始关注PPP模式下的核心能力转型,包括组织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等,都在进一步地提升。要么是成为一个有规模的大型企业,要么是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承包企业,通过专业化来提高利润。
要想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杨贺龙介绍说,一些建筑企业以前注重的主要是拿项目,希望拿到更多的项目在量上取胜,而很少考虑战略规划和运营模式。在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必须注重战略规划,明确自身的发展基调,必须改变以往靠规模和速度的扩张发展模式,要注重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来推动建筑企业各个板块和业务的协同创新发展。
在采访中,一些建筑企业纷纷表示要在2016年抓住PPP的机遇。“PPP项目的知名度远高于一般工程,企业在PPP项目上的成功运作,将会带来良好的品牌效益,这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诸多好处。”鲲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毛晨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建筑企业要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同时也要选择好的项目,而选择好的项目非常重要。
“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资本运营,解决好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北京海方格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顾问、星云资金创始合伙人王树海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从2015年开始,国家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都要求采用PPP模式,这对企业的融资能力、资金整合能力以及资本运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将运作模式由BT模式转向PPP模式,如果还没有关注PPP模式,就意味大量业务要流失。对于建设施工类企业来说,抓住PPP这种模式,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帮助企业持有稳定现金流资产的业务。从投资的角度来看,PPP模式也是一种工具,建筑企业能借助PPP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在洛政新龙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寒看来,推广PPP模式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契约精神,这将推动整个商业环境的改善。现在工程领域存在的拖欠款现象,是真正制约施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而随着PPP模式的推行,政府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行中长期预算管理,势必将有效地履行契约要求,增强相关部门和行业履约的信用。在这种趋势下,PPP投建一体化模式是建筑企业转型的契机,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