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15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华尔街见闻
核心提示: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巴曙松近日提出,这一轮的产能过剩,跟1997年、1998年相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上游产业,上游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去产能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1998年主要是一些下游产业产能过剩,比如纺织。但在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后,整个经济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支持有活力的新经济发展。知往鉴今,本轮去产能和1998年比有何不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本轮去产能会更艰难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作为2016年五大重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后,中央就推进产能过剩密集表态。1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化解过剩产能。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巴曙松近日提出,这一轮的产能过剩,跟1997年、1998年相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上游产业,上游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去产能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1998年主要是一些下游产业产能过剩,比如纺织。但在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后,整个经济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支持有活力的新经济发展。


知往鉴今,本轮去产能和1998年比有何不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本轮去产能会更艰难吗?


98年产能过剩


当时,高速信贷投放导致纺织等行业出现大量过剩产能,资源严重错配,国企大面积亏损。此外过热投资导致通胀率攀升影响了94-96年间货币政策从紧,叠加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需求减少。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央以纺织业为突破口,推出组合拳,包括,较之前收紧货币政策,倒逼企业去产能、去杠杆;使用行政手段,终止重复建设、清理过剩产能;促进企业债权转股权,金融政策兜底,由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债务;实施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推进房改、税改、汇改等需求端改革,释放新需求。


在98-02年期间去产能出现了显著效果,微观经济层面去产能出现显著变化,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亏损企业数目减少,劳动生产率提升。同时,银行坏账大规模剥离,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进。也造成了较大规模的下岗潮。


本轮去产能


本轮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主要表现在需求下滑,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下滑,经营性现金流骤降,行业资产负债率全线上升,存货周转率下降叠加存货公允价值下跌。


本轮万众瞩目的去产能难点众多,包括,大宗商品价格逼近成本线,压力无法再向上游传导,面对现金流压力和债务压力行业自身去产能压力加大。公共财政收入增速由2012年的30%左右快速下行至当前的 8-9%,财政对冲压力增大。尤其是地方大中型企业承担了较大的吸纳地方就业和充盈财政收入等角色,地方保护加大了去产能难度。


此外,我国经济体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政策已经具备对世界产生较大溢出效应的能力,进而对我国产生明显的负反馈效应。 全球贸易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去产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带一路”和积极构建“城市群”消化过剩产能真正落实都需要较长的缓冲期。


98年VS本轮去产能


兴业证券唐跃团队在《知往鉴今:历史上“供给侧改革”所述说的故事》详细比较了两轮去产能:


从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角度看,98年产能过剩主要来自于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热情高涨;本轮产能过剩主要来自于外需疲弱叠加房地产“黄金十年”已过导致的地产投资需求持续下滑。


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98年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纺织和家电等生活资料的过剩,本轮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煤炭和有色等生产资料的过剩。


从产能过剩的化解难易程度讲,98年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融资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产能过剩具有较大的内生性特性,适度收缩信贷既可以使得产能逐渐得到出清。但本轮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有关,而且大量可贸易品部们产能过剩主要来自于经济外生性, 去产能复杂度较高。


可以认为,本轮上游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去产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相较于98年难度有增无减。推进过剩产能出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与中央明确的顶层设计,去产能过程中的难点、风险点都需要未雨绸缪以及更明确的措施以防止更大的风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