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一条高铁带何以撬动万亿资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2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工业体,拥有32个优势产业集群、工业产值超过1.8万亿。而南广、贵广高铁大动脉,则串起了包括佛山在内发达的珠三角、开放的东盟沿海、广袤的大西南腹地前沿,在粤桂黔三省区聚合之下,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已经风起云涌。精明的资本运营者早已嗅到了这条高铁经济带蕴藏着的巨大商机。

浩荡珠江百转千回,贵广高铁、南广高铁横贯而过。


沿线仅仅佛山一个市,就拥有41.2万家市场主体及5900多亿民间资本。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工业体,拥有32个优势产业集群、工业产值超过1.8万亿。而南广、贵广高铁大动脉,则串起了包括佛山在内发达的珠三角、开放的东盟沿海、广袤的大西南腹地前沿,在粤桂黔三省区聚合之下,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已经风起云涌。


精明的资本运营者早已嗅到了这条高铁经济带蕴藏着的巨大商机。


在汽车、装备制造业闻名的柳州,柳州国家高新区和广东金融高新区计划研究合作成立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以期撬动资本引导珠江-西江产业带大发展。在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希望借力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后援基地”招牌,与桂林深厚的电子信息技术合作,共同打造金融后备中心。


在广西后起之秀贺州,珠三角东莞银行探路,建起了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贺州东盈银行,创新开发了种猪贷、林地贷、矿山开采权股权质押等业务,帮助当地企业和农民融资,并计划在贺州建总部大楼,然后逐步将业务和网点发展到整个广西。


金融资本是个相对活跃的要素,流动起来相对于其他要素更快,因为其受到市场、空间距离、基础设施的限制较少,可以发挥高铁经济带建设中各种要素流动“先行”的作用,推动人才、技术、信息等其他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带动区域一体化合作和经济发展。


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试验区(广东园)规划中所提出的8大具体机制创新中,专门有“投融资制度改革创新”一项,具体内容包括设立高铁经济带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成立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发展民营银行、构建多层次产权交易市场、推广应用多种投融资模式等。一位参与该规划制定的专家表示,推出这些政策希望让“金融先行”,金融合作必将有力促进其他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成为经济带统一规划的先导力量,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不过,要真正发挥金融的先导力量、推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长期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广西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刘澈元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功能要比形式和机构重要。金融合作一定要强调外溢效应,要比直接的金融收益更重要。就金融本身来说,现在各种金融合作的形式创新,或者说机构创新已经很多了,现在应该更重视其功能,注重金融打破盘活区域之间因行政界定产生不活跃的产业要素之间流动的作用。其中特别要注意高铁经济带的特点,首先要建立金融业促进物流业的机制,形成金融带动物流,物流带动贸易,贸易促进分工,分工再促进产业的发展关系趋势。粤桂黔金融合作牵头的一些金融机构,不要太注重金融合作的直接收益,其收益更多的将来自外溢效应,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初期合作的过程中,引导产业的发展,深入进去产业收益才会更大。


第二,市场主导要比政府引导重要。政府要把握好市场的界限。可以成立一些政府主导的产业引导基金,或者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带动投资,让资本深入到各个产业合作内部。一体化的本质是要素流动,流动后要对接,但是当地域限制、或者流动初期市场的区域合作模式还未找到时,政府是特定资源的公共代言人,应当率先介入建立要素对接,然后由市场决定对接的方式和领域。


第三,协调比监管重要。政府以往非常重视监管,但是对于跨省区合作的对接需要空间,在初期政府要帮助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与具体的产业和企业对接,建立一个可信的模式,政府帮助这些跨区域的市场主体建立对接模式和促进机制,不是说政府来帮忙设计哪种模式更好,而是应建立一个平台,把它们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对接起来。金融监管不管跨区域与否,在中国都是垂直监管的模式,由银监会监管它,粤桂黔三省区金融合作中,区域政府要做的就是协调。


把外面区域金融资金引进后,还要特别防止的一点是,后期把资金用于本地的基础设施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和产业引导混合在一起,而应该通过项目等其他手段达到。一定要让金融资本盘活其他的资源要素,否则功能就本末倒置了。


最后,给建立更紧密的区域一体化市场带来契机。高铁的开通,目前三省区已经开始探索,一个建议是,可以先根据高铁经济的特点,从金融、物流这两大产业率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成熟后逐步扩展到经济带中的其他产业,最后纳入到这个共同市场中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