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常态新思维推动云南水泥行业转型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20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核心提示: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土地面积位居全国第八位,其中山地面积占84%,地形地貌复杂。2014年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12814.59亿元,全国排名24位,人均GDP排名29位。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云南水泥工业呈现出显著的地方特殊性。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土地面积位居全国第八位,其中山地面积占84%,地形地貌复杂。2014年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12814.59亿元,全国排名24位,人均GDP排名29位。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云南水泥工业呈现出显著的地方特殊性。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云南工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前正值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云南水泥工业的发展如何按照云南省委的部署主动适应并融入经济新常态,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又能很好地把握发展新机遇,真正助力中国梦云南篇的完成,是值得云南建材人深思和不断探索的。


云南水泥行业发展现状:水泥生产情况截至2014年年底,云南省共有水泥企业227家,水泥生产能力为1.6亿吨,熟料总产能为9147万吨,新型干法占比为89%。2014年云南省共生产水泥9492.64万吨,同比增长5.4%,水泥产能发挥率为59.14%。实际生产熟料6474.59万吨,同比增长3.9%,熟料产能发挥率仅70.77%,其中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发挥率为66.05%。


年一季度,云南与全国水泥行业情况一致,水泥生产量价齐跌。累计生产水泥2043.10万吨,同比下降3.5%;熟料产量1351.67万吨,同比下降4.2%。


(二)水泥区域分布情况由于受交通条件的制约,云南省水泥经济运输半径较小,除沿广西、四川、重庆交界地区有外省水泥进入外,云南省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水泥市场。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输成本的制约,省内又形成了几个典型的区域市场。


当前云南水泥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新型干法比重相对较低,熟料企业主体数量过多,存在无序竞争云南省通过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迅速提高,达89%,与以往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旧远低于全国98%的平均水平,尚存在立窑等落后产能1000万吨。同时,云南还是全国熟料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熟料企业主体数量过多,多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非理性、无序竞争的情况。一些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配套不完善,产品质量波动较大,环保成本居高不下,综合成本相对较高,而立窑企业相对生产灵活,在质量控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更易“钻”政策的空子,经营成本较低,在乡镇市场仍有较强的竞争力。2014年,全省熟料产能发挥率为70.77%,而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发挥率仅为66.0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水泥熟料产能局部过剩问题突出,行业效益低下近年来,云南省水泥熟料产能增长迅速,2014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1条,新增水泥熟料产能1200万吨,新增规模居全国第二位。截止到2014年,云南水泥熟料产能超过9000万吨,位居全国第6位。产能过剩、运转率低、区域过度竞争导致云南省水泥行业平均效益偏低,2014年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65%,与全国31个省份比较,排名倒数第5位,企业亏损面接近50%。


(三)企业盈利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云南省水泥企业在上世纪湿法水泥生产、立窑水泥生产,以及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方面曾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在新型干法水泥预分解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节能煅烧工艺、大型原料均化、节能粉磨、自动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先进企业的差距逐渐加大。在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创新过程中,云南更是鲜有企业能参与其中。企业商业模式单一,同质化程度很高,企业的盈利模式仍然延续传统的扩大规模、增加产能。截至目前,云南省内还没有出现以水泥为主要产品,利用自身矿山资源优势、资本优势、规模优势,而实现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或多元化协同发展产业链的企业。


新常态下云南水泥行业发展的契机年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对云南发展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云南省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支持,为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提供了难得机遇。云南省将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将云南打造成对外开放新高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云南省将大幅提升连接相邻省区、周边国家的综合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强力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建设“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八出省五出境”铁路骨架网和“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到2020年营运里程铁路达5000公里、高速公路达6000公里、航道达5000公里。


大量的改革红利正在释放,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正在凸显,各地一大批重大项目将逐步进入密集建设期,并形成市场需求。


新常态下,水泥行业的发展必须要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引领行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根据行业普遍共识,水泥行业已进入发展平台期。具体到云南省,在8~10年期间将会保持1亿吨左右的高水平产量需求。云南省水泥行业必须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发挥好固有优势,努力克服局部产能过剩、节能减排、环保压力等对行业发展的约束和不利影响,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整体效益、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建设大局。


对云南水泥行业新常态下发展战略的建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水泥作为投资拉动的传统产业,必然进入需求量高位盘整一段时期后逐步减少的过程。现阶段水泥发展市场需求增速趋缓,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又面临资源获取成本上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水泥企业努力走出同质化发展的泥沼,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方式,将成为构建良性市场竞争秩序的必然选择。


(一)实施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在行业发展的平台期,通过推进并购重组,提升市场控制力和整体运营质量,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更加凸显。目前,除在云南市场一直发展良好的中国建材集团、昆钢水泥建材集团、拉法基瑞安建材集团外,华新水泥、红狮水泥、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等建材龙头企业已先后入驻云南,并不断扩大各自产能规模。2014年,云南省水泥企业中前三家熟料产能集中度为46%,前十家熟料产能集中度超过60%。但与全国相比,云南水泥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企业间兼并重组的空间仍然很大。


除前期大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的兼并形式外,目前水泥行业的并购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加快,二是水泥龙头企业间的互相参股。企业合作不再走底层路线,而是从上层大企业间寻求合作,大企业合作后共同推进无效产能出局,以达到市场的动态平衡、维持合理利润水平。如:2015年5月,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与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届时,水泥产能将超过2700万吨。随着下一步双方具体合作细节的披露,必将对云南省水泥市场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二)深耕区域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大企业合作的目的是推进无效产能出局、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实现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行业合理利润水平。而云南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区域市场范围较小,市场容量较低,且各区域内水泥市场规模参差不齐,区域内水泥需求量除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外,同时受区域内是否有大型工程的影响。大企业集团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区域市场进行结构性细分,规划企业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业务结构,慎重考虑区域市场的区划分布,经济合理地布局旗下子公司,同时对于旗下经营效益持续较差的加盟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帮扶,确保新加入公司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后续的加盟业务提供良好的品牌效应。


另外,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下,一些具有差异化资源优势和拥有技术优势、且能根据市场即时需求,实现柔性化生产、快速反应市场需求且能实施定制化服务的中小型企业将能在规模化竞争中生存下来,例如,特种水泥市场、特殊原燃材料开发等。基于此,对于规模上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可结合自身资源,聚焦差异化市场,进行技术突围,实现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持久经营效益。


(三)推进“互联网+”,提升运营效率新常态下,经济减速换挡,转方式调结构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变化,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倒逼管理,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运营质量,提高市场控制力。水泥企业要在精细化运营管理方面提高管理水平,重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和产品管理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人、财、产品的资源整合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行动计划融合在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管理过程中,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组织上,强化设备的日常运行监管,优化经济技术指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在原燃材料采购过程中,依据供求趋势把握好采购节奏,降低采购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疲软期获得比同行企业更大的盈利空间;在销售模式上,积极探索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型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对建材产品的终端销售拉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开发营销渠道,挖掘出更广阔的市场。


(四)创新盈利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水泥企业要保持快速稳定发展态势,必须延伸水泥产业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转变依靠单一水泥产品规模实现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通过优化技术、品牌、管理、资源、市场等要素配置,着力做强以水泥熟料为龙头的主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多元化发展,开创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可利用矿山优势和资本优势,进入混凝土骨料市场,以发展绿色矿山为契机,提高混凝土骨料市场导入成本,占领当地骨料市场;利用资源协同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在商品混凝土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中,抢占制高点,成为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的主导者。二是,在多元化发展方面,统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服务、商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完善产业链,拓宽产品结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降低市场风险。


(五)转型绿色环保产业,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水泥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水泥行业大规模推行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政策及考核标准,逐步甩掉了“高污染”、“高耗能”的帽子,并成为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的重要行业。水泥产业若能在环保产业中占据关键点,将成为行业向环保功能产业、绿色循环经济产业转型,推动实现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六部委联合发文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探索解决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面临的技术、装备、标准、政策等突出问题,规范技术工艺路线,建立标准体系,探索运营模式,为“十三五”科学推进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奠定基础。西南地区贵州遵义、重庆忠县、贵阳清镇等地的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项目先后投运,形成了示范效应。华新水泥、海螺集团等拥有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企业集团也在云南展开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我们相信云南第一条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生产线也将于不久后建成。


经济新常态下,建材行业面临许多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同时更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许多促进发展的有力支撑。云南省水泥企业应结合建材行业当前面临的5大矛盾和挑战,找准转型升级路径与支撑点,破解发展瓶颈,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同时充分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明确企业战略定位,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积极作为,为推动全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