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贵州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建设“5个100工程”等重大发展平台的推动下,新型建筑建材产业一路高歌,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共有建筑企业1668家,从业人员82万,吸纳农村人口就业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20%。近3年,全省建筑业提供农民工工资2400亿元。建材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进入千亿级产业,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目标。
优势 产业发展力量源泉
坚守“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贵州省委、省政府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将其纳入五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产业,正是贵州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的选择。
贵州省能源资源富集,具有煤电结合、水火互济的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用于水泥与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矿探明储量36亿吨,潜在资源量约有360亿吨。
底气,还源于政策的支撑。
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新型建筑建材产业培育成为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全省建筑业和建材产业迎来后发赶超、推动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的贵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空前力度投入,对建筑业和建材产品的需求量巨大,为新型建筑建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建材行业是吃渣利废的主力,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建材产品有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贵州省对投资发展新型建材项目也将给予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建材项目建设。”贵州省经信委党组成员、省委国防工委委员丁军生告诉记者,支持全省建筑业和建材产业的一系列措施将很快“出炉”。
“其中包括研究制定行业规范条件,强化规划引导,严格投资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加大各项资金投入;坚持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制订有关标准和设计规范,加快新型建材推广应用;加强新型建材技术研发,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建材产品知名度。”
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相结合,为该省新型建筑建材产业的崛起插上了翅膀。
成绩 奏响绿色发展乐章
贵州省型建筑建材产业加速崛起,成绩不可谓不精彩。
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该省住建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70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完成30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
2014年,全省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1043.45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工业增加值217.43亿元,同比增长23.4%。
2011年至2014年,建材产业总产值由278亿元增加到1043亿元,工业增加值由61亿元增加到217亿元,年均增长52%。增长速度居于十大产业前列,规模以上建材行业占工业总产值10.87%。2011年至2014年,累计完成投资1634亿元,提前三年超额完成2017年1300亿元的目标计划。
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技术进步步伐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对水泥、墙材等传统建材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同时,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取得积极进展。
到2014年底,全省机立窑基本淘汰完毕,建成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83条,熟料产能8318万吨,水泥产能达到10565万吨。2014年水泥产量9387万吨,散装水泥供应量4112.38万吨,散装水泥率达到43.8%,比上年提升7.18个百分点。
2011年至2014年,贵州全省累计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004.4万吨。建成投产一批工艺技术先进、示范带动性强的新型墙材生产线,新型墙材占比达到60%以上。以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粉煤灰砖等为主的非烧结类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约占全部墙材制品的35%。全煤矸石、高掺量粉煤灰页岩烧结空心砌块在烧结类产品中比重逐年提高。复合自保温砌块、粉煤灰陶粒及制品等产品填补该省空白。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纯低温余热发电等高效粉磨技术迅速推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明显下降。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站41座,装机容量238兆瓦,年可发电12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40万吨,全省已有52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脱硝设施建成投运。建材企业综合利用各类工业固废3000多万吨。
一方面实现“井喷式”的发展,一方面坚持以节能减排守住绿色底线,这是贵州省新型建筑建材产业阔步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蓝图 引领产业未来发展
蓝图展开,贵州新型建筑建材产业的明天让人更加期待。
用3到5年时间,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建筑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到2017年,实现县县有二级总承包企业、镇镇有三级总承包和建筑劳务企业的目标。
对100个建筑业骨干企业、示范县和示范镇,简政放权,一企一策,“量身定做”支持措施。
实现农村劳动力建筑技能培训率50%以上;农民从事建筑业纯收入,占年均纯收入30%以上。
将节能、环保、低碳和绿色的发展理念融入建材产业的发展之中,贵州省建材产业将谱一曲绿色发展乐章。
加快传统产业工艺装备的节能减排改造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新兴产业走产业融合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依靠工业设计和应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建筑部品业,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研发设计创新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加快发展从非金属矿地质勘查、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到工程总承包的建材工程建设服务产业链,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