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孔祥忠:新常态下更需要水泥企业家对市场的理性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8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转载
核心提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下行,水泥产能过剩加剧,产品需求萎缩,市场价格低迷,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如何应对市场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修正市场经营策略,以稳定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有利行业转型升级为己任,是需求我们企业家去理性的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的。企业家的理性在于对不确定的环境中表现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正确解读。理性的企业家会从全局制胜的企业发展战略层面思考,很好地运用机会成本,创造预期收益。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下行,水泥产能过剩加剧,产品需求萎缩,市场价格低迷,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如何应对市场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修正市场经营策略,以稳定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有利行业转型升级为己任,是需求我们企业家去理性的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的。企业家的理性在于对不确定的环境中表现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正确解读。理性的企业家会从全局制胜的企业发展战略层面思考,很好地运用机会成本,创造预期收益。


一、水泥产能过剩将是长期的,并会不断加剧


过去10年,大规模的集中投资建设水泥项目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为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正在设法使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维持GDP增长7%指标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单从经济增长指标来看,水泥需求进入平台期。但现实并非如此,数字水泥网分析:今年1~4月份,全国累计水泥产量6.36亿吨,同比大幅下滑至4.81%,是本世纪以来同期首次出现负增长。4月份,全国单月水泥产量2.09亿吨,同比下降了7.25%。全国31个省、市、区,近四分之三的省份前四个月累计水泥产量同比出现负增长,只有8个省份出现同比小幅上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同比水泥销量、产品价格一路下跌,客观上就是一个产能过剩不断加剧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投资房地产的谨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调,2015年围绕房地产和基本建设的相关产业产能过剩加剧,水泥、混凝土、玻璃、钢铁、家具,甚至煤炭等行业面临残酷的淘汰战。今年一季度以来,虽然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而经济增速却回落的现象也印证了经济减速还在延续。因此,水泥企业不要幻想国家在基础建设、房地产投资上带来新的、更大的水泥产品消费增量。也许有人寄希望于今年四季度消费高峰期会弥补前三季度的利润损失,我认为那是过去式,是在消费有增量的前提下,没有大的消费增量,希望必落空。


不管是谁酿下的产能严重过剩苦果,今天的水泥企业,不论你规模是大是小都得咽下。按中医的说法,一般苦的食物可以降火,品尝了产能严重过剩的苦果,企业对盲目集中投资就会更谨慎,这又变成了好事。但还是有个别企业无视国务院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遏制新增产能的规定,加之有关政府部门对违规建成企业的“准入合法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违规建设依然存在。计划生育超生是要罚款的,对违规建成企业没有任何处罚措施,并帮助它合法准入,助长了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是帮了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倒忙。


经济下行,政府比企业更着急。从政府的近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放宽监管的三者结合来看,政府“稳增长”的决心和信心是强大的。近六个月内,三次下调基础利率,两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为企业兼并重组和“走出去”提供融资服务,这些降息、降准的放宽举措都意在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为经济的短期增长带来支撑。


投资搞大基建,首当要解决地方债问题,政府近期推出了PPP(官民合作投资)、ABS(信贷资产证券化)、地方债成为银行抵押品,都意在拉动投资需求。但产能过剩,企业无效益,也就不敢再投资,没有投资项目,政府放贷增加的流动性很多都进股市了。


今年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1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0%;销售额5716亿元,增长13.3%。第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 9935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 27%,比上年同期占比水平高0.6 个百分点。房地产的表现将在短期内给经济带来支撑,这也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房地产投资中的水泥消费占水泥总产量的40%,房地产的崩盘也就意味着水泥行业的崩盘,大企业死的更快。关注房地产的政策动向和数据信息对于水泥大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投资是企业家的天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去投资是遏制新增产能、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主导区域市场格局,通过限产求得供需相对平衡,维护行业基本利益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利用行业协会的平台,企业家的理性思考可以放大影响力,南方夏季用电高峰限产,北方地区错峰生产都是很好的例证。销量不增长,如何保效益?需要企业家的理性思考,主动限产是企业唯一能做到的事。将限产保效益作为行业自律的行为,让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地方行业协会就要发挥作用。一个省做了还不行,还要放大到一个大区域联动,直至成为整个行业的自律行为。


需求萎缩,市场竞争加剧,更显企业的竞争实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费以控制生产成本;通过管理提升,努力降低财务成本是应对市场价格战的基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企业应对经济下行时的需要。“以静制动”的企业早晚会被淘汰出局。


在市场竞争中靠打价格战是最低级、最传统的营销策略。它说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经营者的意识和无奈。绝大多数水泥企业都有“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融于行业利益”的概念,这也是水泥行业在我国现今制造业中还保持较好利润率的根源。靠低价抢市场份额为同行所憎恨,更何况现今的水泥市场需求与价格高低已没有更显然的直接关系。最让人担心的是大企业之间的价格战,让利下游,自己兄弟两败俱伤,相煎何太急!做一个在行业中受人尊重的企业,做一个以德服人的企业家,建设一个有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企业,路还远。


面对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家和大企业是可以有主动作为的。化解产能过剩最终靠的就是企业家的理性和大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


二、环境成本会越来越高,财务成本也会加大


虽然水泥生产用的煤炭和销售中的物流成本暂时有所下调,使局部地区水泥和熟料的价格降低到200元/吨以下,但未来在生产中的环境成本和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还会逐步上升。


2013年12月27日,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13),新建企业自2014年3月1日起,现有企业自2015年7月1日起,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新标准规定执行。一个月后,所有水泥企业都将面临一次环保核查,不达标的企业就得停产改造。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汞污染都将进入核查内容,明年碳排放控制也将进行水泥企业的环境控制内容,还有矿山的绿色复垦,无组织排放,地方政府也会根据当地情况在GB 4915-2013基础上提出更严的排放控制指标。所以水泥企业环保的环境成本会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福利的提高,企业的用人成本在提高;产品的低价销售带来了企业现金流的紧张,尤其在停窑限产的常态化后,企业的财务成本也会增加。


企业对环保问题只能主动早投入,不能被动应付。利用地方政府控制环境负荷总量的要求,也是企业停窑限产的机遇。加强行业自律,细分区域市场,讲究企业诚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是降低市场恶性无序竞争的正确做法。新常态下,行业协会的市场协调服务,大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必须很好发挥。


人力成本的增加也是不可避免的。企业限产停窑,职工权益还必须保障。多数企业在生产安全方面还需投入设施、培训职工,这也会加大财务成本,但这又是必须要做的。


降低企业环境和财务成本在于技术创新,在于两化融合的应用,将环境和财务成本的压力变为企业创新的动力。


环保的投入是成本,但有些也可以变成新效益的回报。如降低废气排放的余热发电,RDF、低氮燃烧、能源智能管控、未来的碳减排带来的碳交易都会给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管理者和操作者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职培训有投入,但也会带来工作效率提高、安全事故降低、重大疾病减少,这也会减少企业经济负担。


理性的、辩证的对待环境成本和财务成本的提高,总能为企业找回新的效益。


三、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两项政策建议


1、新一轮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建议。


10年前的化解产能过剩是以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立窑等落后产能为主的产业技术结构调整,今天,几乎全是新型干法技术生产线,只有规模大小,难有太大技术差别。去产能是必须的,也是长期的任务。像当年淘汰立窑企业一样,对现有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启动新一轮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也许是必要的。


有法可依的是:污染排放指标不达标的、能源消耗限额指标不达标的、不符合设计规范没有自备矿山资源的,还可以考虑劳动生产率指标过低的、设备的年运转率低于50%的等等。新的政策建议,中国水泥协会正在调研起草中。


2、调整水泥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建议。


“资源综合利用的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税收政策是否该调整?”


这项鼓励水泥企业多消纳工业废渣的优惠政策,在今天看来更多的偏向了低标号水泥的生产企业,造成了市场不公平竞争,所以许多大企业提出要取消32.5强度等级水泥标准。


现今的粉煤灰已接近水泥熟料的价格,它还是废渣吗?粉煤灰早已资源化。水泥企业很难拿到一级粉煤灰,许多企业只能采购的二级及以下的粉煤灰,其活性也大为降低,利用价值大打折扣。将粉煤灰像矿渣一样从优惠政策的目录中剔除,并不影响水泥企业对各种废渣的综合利用,市场竞争会更公平,淘汰落后产能速度更快,这也比直接取消32.5等级水泥也许更有效。中国水泥协会将深入企业调研,听取大小企业的意见,慎重考虑是否向工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提交这份政策建议。


一切都是为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为了维护行业整体利益。


四、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寻找新的动力源


水泥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内容是:


规模转型,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


功能转型,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和余热供暖,为城镇化发展服务;


产品转型,研发和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开拓水泥基新材料产品市场;


市场转型,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中国水泥的跨国公司;


服务转型,建立以方便用户使用和确保工程质量为目标的服务体系。


转型升级是国家实施改革的大政方针,在中国做企业,研究和理解国家政策是非常有益的。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国家的政策引导相配合才是做强企业的正确选择。2006年,国家政策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一批愿意投资新型干法水泥做大规模的企业,获得了“国家重点支持12家大企业”的名单,金融投资政策的支持使得这批企业迅速壮大;“十一五”水泥产业发展政策将企业兼并重组放在重点位置,以中国建材为主的一批企业大胆收购兼并了众多小企业,组建了今天的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这些企业都是利用政策,抓住机遇,发展了企业。


在新常态下,今年政府为了“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增效益”正陆续出台改革措施,值得我们水泥企业好好研究和利用。


今年5月15~16日,“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六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价格等改革。政府投资审批权限进一步放宽,企业在项目投融资方面的自主权将放大。投资什么项目?怎么融资?靠企业决策者的理性和智慧。水泥产业链的延伸和多元化发展必是新的选择。


二是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深化国企国资、重点行业、非公经济等改革。国企和垄断行业的改革,鼓励引进民间资本,为有实力的民企拓宽了投资渠道,水泥业民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围绕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为水泥企业新项目的投融资带来利好。


四是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深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科技、生态文明等改革。城镇化改革一是给水泥市场需求带来持续增量,二是生态文明对水泥企业提出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


五是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对外开放。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与装备合作体制机制,为水泥行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新途径。


六是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深化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体制改革。民生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公务员涨工资了,水泥企业在难盈利时如何给职工涨工资?所以,国家要保基本、兜底线,企业根本是要有盈利,牢固树立“利本位”的经营理念才能增加水泥企业的盈利。


今年5月19日,国务院刚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她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这其中,9项都与我们水泥产业有关。


我个人对国家改革政策学习后的理解是:水泥企业在经济下行、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不是固守资产不动,而应顺应政策加大投资,争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理性的思考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求真的过程,面对新常态的水泥市场,需要我们认识和适应新常态,转变发展思路和方式,寻求发展的新动力新需求。


大企业要带头停止违规项目建设,在今后长期的需求下降过程中,集团应该修正对下属企业经营考核指标,有利于企业主动参与所在地的行业自律活动,在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不失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给企业经营者更多的自主权,谋取企业更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家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创业的过程,顺境逆境创新、创业不停。创新就是一种应变能力,创业就是一个不断主动获取资源、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挑战和机遇无时无处不在,理性思考,规避风险,付诸行动才能更显企业家的智慧与风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