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4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核心提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是事实。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一季度普遍乏力的投资数据中,交通等基建投资呈现较快增长。可以预见,在结构调整和稳增长的背景下,基建投资将成为政策的热点。

在一季度中国经济以7%的增速开局的情况下,近期的“稳增长”政策似乎正在持续加码。继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以改革的新成效、新红利支撑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后,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继续“点题”稳增长政策,提出“以促改革、调结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从此次会议透露的内容来看,有三个信号值得重视:一是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显示当前宏观政策仍将就业作为重要区间调控目标,也是今年政策变动的最重要的风向标;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立法,对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一大利好,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让民间资本有说了算的机会,无疑会大大推动公私合作PPP机制的落地以及地方平台公司的市场化改革;三是清理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有利于激发促进市场活力的政策快速落地。


在笔者看来,相比于鼓励创业、清理整顿中介乱象而言,政府放开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更具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市场化经济的重要表现,将极大地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社会资本介入PPP项目会更有信心。正如会议所指出的那样,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重要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可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经济发展“双引擎”。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是事实。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一季度普遍乏力的投资数据中,交通等基建投资呈现较快增长。可以预见,在结构调整和稳增长的背景下,基建投资将成为政策的热点。


客观而言,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中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再加上许多地方政府进入还债高峰期,靠政府财政一肩扛起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力有不逮,引进社会资本利用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笔者以为,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越应当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带动宏观经济“稳增长”。


事实上,政府在推动PPP模式上很积极,但能否厘清政府和项目企业之间的关系,在项目招标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接受法律的监管以及广泛的社会监督,这些问题的切实解决直接关系到能否激起社会资本足够多的兴趣。特别是作为对PPP项目进行规范的顶层设计,《特许经营法》应当尽早出台,使得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有法可依。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充分激励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才能在舆论和社会上形成有利于PPP项目推出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体现了各方利益、被各方认可的《特许经营法》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高民间资本参与PPP的动力。


而由于特许经营立法涉及到的各方分歧较大,国务院先出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提出五方面的政策举措,目的就是厘清政府和企业的边界,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到垄断行业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中来。诚然,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这些新举措对于想要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社会资本来说,有利于缓解融资难题。


当然,引入PPP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想获得成功,除需要通过法律明确私人资本的利益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在PPP模式的运作中还需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也就是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以及具体项目的选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一家说了算,而应当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让参与其中的私人资本甚至是社会公众与政府共同参与讨论,来决定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规模,并保持社会公众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持续监督,这样才能够通过PPP模式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减轻财政负担。否则,PPP模式将很难成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又将陷入政府一肩挑的境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