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在混凝土板块的突破赢得了行业人士的赞叹。
在贵州毕节参观了中联重科制造的“全球首套小时处理量500吨干法楼式高品质机制砂生产线+环保型搅拌楼”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子孟评价说,中联重科的此举“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推动混凝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为工程机械行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标杆和表率作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冷发光博士则表示,“参观现场以后,很震惊中联重科在贵州做出了这么颠覆性的模式”。这条生产线让整个商品混凝土行业看到了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新空间。
“标杆和表率”
据悉,这条由中联重科设计完成“全球最大”的毕节磐石生产线,其机制砂生产线为全球首套小时处理量最大的双机互联干法楼式制砂生产线,其小时处理量可达500吨。该生产线不仅设计产能在全球同类设备中最大,同时,由于设备整体封装,生产过程连续、稳定,高效满足建设用高品质机制砂石需求,由于系统采用砂石同出工艺,一次性解决了商混骨料配比需求,各项指标完全满足《建设用砂》和《建设用卵石、碎石》的国标要求。
毕节生产站的数据显示,使用中联重科高品质机制砂石后每方混凝土可以节省水泥10%-30%,每吨干混砂浆可以节省燃煤费用10元。按每年全国生产20亿立方米混凝土和6000万吨干混砂浆测算,至少每年可节约上亿吨水泥和84万吨燃煤。
这也意味着,若全国的商混站和干混站都采用这一解决方案,每年则可以减少1亿吨二氧化碳、1300万吨粉尘排放、22万吨灰渣排放以及35亿吨的河砂开采。而1亿吨二氧化碳则等于2.8万棵树一年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据该方案的使用方介绍,从投入运营至今,中联重科的这条生产线已经生产了12万立方米混凝土。相比外购高品质机制砂,生产成本节省504万元。
“价值重塑”
作为传统板块,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机械占据业绩的近半壁江山。但随着产能过剩、行业不景气加剧,近年来业绩有所下降。2014年,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实现营收1055544.05万元,实现净利润236739.3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0.83%。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8.6%。
产能过剩、利润下滑、原料不稳、应收款居高不下……中联重科的相关人员用“生死攸关”来形容自身所面临的处境。
转型、突围,成为混凝土机械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基于市场发展趋势和行业客户需求,经过几年的钻研改进,中联重科研发的综合性系统解决方案推向市场,毕节生产线就是其中之一。
据悉,这些系统解决方案是中联重科结合中国商混、干混市场需求而打造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国际管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郑波对记者说,中联重科混凝土打造的系统解决方案,不是简单地将三项产品或两项产品摆放在一起,而是两者或者三者的“有机集成”,是新型建材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可根据客户需求及实地情况量身打造全新经营模式,灵活组合、集约生产,最大化发挥系统协同效应,以实现1+1>2的效果。
郑波表示,中联重科希望借此“迎来行业价值重塑的新时代。”
业内人士认为,在机制砂、干混砂浆领域已实现突破,中联重科已在这两个未来年销售规模均有望过百亿元的子产业中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
“颠覆性的模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冷发光给予中联重科极高的评价。
据介绍,使用高品质机制砂可以将混凝土质量和使用寿命由现在理论值70年提升到100年。
这显然是处于“品质低下、资源枯竭、环境压力大增”的混凝土行业所亟须改变的。
冷发光对记者表示,我国混凝土行业的生产和施工比较粗放,加上设计、施工和监督等行业分割和一定程度上的缺位,造成目前我国混凝土行业尚存在众多问题:如原材料质量差(尤其是砂石质量比较差);强度等级偏低;产能严重过剩;绿色生产水平不高;基础研究滞后;质量通病多;很多建筑和结构过早劣化,使混凝土及结构的耐久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了巨大浪费和损失等。
解决混凝土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在力提高性能混凝土。
中联重科再一次走在了行业之前。
专业人士表示,前行的力量,是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根据企业发展实践所倡导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