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情况 » 正文

中联重科“深耕”中国农业现代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13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联重科
核心提示:2015年1月6日,湖南长沙,袁隆平与中联重科一起启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一个是不重名利、奉献社会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勇攀高峰、致力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农机龙头。

2015年1月6日,湖南长沙,袁隆平与中联重科一起启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一个是不重名利、奉献社会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勇攀高峰、致力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农机龙头。


农业现代化“短板”凸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快速发展期,而农业机械化则被视为加快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此前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强化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与后续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


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的矛盾正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块明显“短板”。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目前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矛盾凸显。”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对此深有感悟。


“保证我国粮食有效供给,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而我国粮食耕、种、田间管理和收环节的稳产高产措施对机械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就日益迫切。” 刘宪介绍。


国内外的相关经验表明,推进农业现代化,如果没有农机农艺融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


以水稻机械化为例,40多年前,我国就发明了水稻插秧机,却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导致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而日本虽然起步晚于中国,但由于实现了育秧与机插秧结合,一跃成为当今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在当日的启动仪式上,袁隆平表示,要实现粮食丰收,让农民朋友颗粒归仓,需要做好农机农艺融合深度研究,全面改善机收效率。


据了解,双方合作期间,国家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将利用自己在水稻育种、栽培、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对中联重科如何生产出更适合高产水稻需求的农业装备提出技术指导和建议,同时也科学改良农艺适应农机特点,提升效率。而中联重科则从水稻种苗培育阶段就开始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并持续不断进行验证、改进,全面提升农机产品可靠性和适用性。


中联重科的融合“之长”


中联重科是中国农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国内产品线最全的民族品牌农机企业。目前,中联重科经营业务已基本覆盖国内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储存等生产全过程。在农业装备的研发中,中联重科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也始终关注与农艺的有效融合。


早在2012年,中联重科农业装备研发团队就与袁隆平领军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强强联合,正式启动了“国家杂交水稻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并向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付农机农艺融合项目首批用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首个由农艺专家和企业携手合作的农机农艺融合项目。


袁隆平对此合作称赞有加:“中联重科不断升级水稻全程机械化系列产品,为农民兄弟提供了高性能、高效率、技术领先的农业机械,实现了收获水平和收获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是一件值得欣慰和高兴的事。”


事实上不止是水稻机械化系列产品,在甘蔗、棉花等生产领域,中联重科也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的有效融合。


在去年10月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中联重科推出的AS60甘蔗收割机就是农机农艺有效融合的又一典范。据了解,该产品针对中国甘蔗农艺条件,在吸收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研发而成,相比其他同类产品,有着更高效、更可靠、更舒适三大优点。


一位参与此次项目合作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表示,中联重科农机能够“后来者居上”,成为国内领先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模式功不可没。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阐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并指出农业现代化要靠创新驱动。此举表明,加快农机农艺融合,补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已经迫在眉睫。这也让各界对“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的启动以及中联重科农机装备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