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5米的金茂大厦、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正在建设的632米上海中心大厦……这些“上海高度”都出自于同一家建筑商之手,即上海国资的上海建工集团(简称上海建工)。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和中国基建“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上海建工有怎样的设想?将如何深化改革?“其中一个基本的想法是,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上海建工。”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借力资本市场
作为一家已完成整体上市的企业,上海建工在整体上市之后取得了诸多成绩。数据显示,整体上市后,上海建工的营业规模跨上了“千亿平台”,实现了年均“百亿增长”。集团在国际最权威的2014“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排名中跃居第11位,比整体上市前整整提升了18位。
但是,“千亿台阶”之后,如何更上一层楼,是摆在上海建工面前的一个课题。上海建工在上海国企分类中属于完全竞争类企业,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上海建工在提高竞争力方面,如何寻找到更市场化的切入点?
“首先,上海建工虽然已经是一家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但国有股比例还比较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乃至国际的资本市场,发展上海建工。”11月20日,在“对话上海国企领导”访谈中,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如是说。他告诉记者,看似仅仅是资本上的运作,实际上对企业的运营方式、内部管理结构等各方面也会产生变化。
其次,上海建工的目标是成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我们现在也在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首先是提高规划设计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就很难说自己是全生命周期;第二,从建造商的角度来说,需提高总承包能力;另外一个是在后端服务方面的能力。” 徐征说。
他同时指出,信息技术以及工程技术手段的提高,为企业发展成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创造了很多条件,为完成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不过,企业内部机制等方面还有改善的必要。“同时我们要更多地与市场做一些对接,寻找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徐征说。
组团出海
谈到“走出去”,徐征首先给记者介绍了上海建工最近承建的两个国家援外项目:援汤加综合办公大楼和援肯尼亚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事实上,近10年来,上海建工已经在20多个多国家和地区建造了141个项目。
“上海建工要‘走出去’,要逐步‘走进去’。”徐征表示。上海建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项目,而是稳定的海外区域市场。现在,上海建工已经形成了柬埔寨、特多人、厄特3个初具规模的比较稳定的海外根据地。
“未来,我们可能还会扩大到5—6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市场点,进而辐射到更大的市场。”徐征充满自信地表示。上海建工与当地、国际同行都开展了积极的合作以寻求“走进去”,在绘好“中国名片”的同时给当地带去就业、先进管理和技术。“上海建工已经覆盖厄特市场份额的80%,合同金额达到5亿多美元,并且成功辐射至肯尼亚市场。”
除了顺应国家“出海”战略,为继续深化“走出去”,徐征还提到组团出海。徐征透露,上海建工正在积极跟上海的国资商谈组团走进海外市场,发挥上海国资的整体优势,寻求产业集群效应,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同时发展自己。
上海建工超前地意识到自己取得的海外市场不仅是建筑市场,更可以将上下游产业的企业聚集,带来产业集群效应。徐征给记者展示了一个数据:在国际工程总承包市场中,每发生一笔工程费用,对国内建材、设备等相关产业能都将产生4倍的拉动效应。
“上海建工已在外经营多年,拥有很多的商业机会,合作可以为其他国企、为上海建工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徐征如是表示。
事实上,上海建工已有了“组团出海”的成功尝试,比如在厄特与水产集团成功合作过,也与华为合作过。“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与百联、锦江等的海外市场合作。”徐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