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武汉市通过《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武汉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项目达到当年开工面积的15%,试点示范项目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并建设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加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近期也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将每年提高2%-3%,到2025年江苏50%以上的新建建筑都要以这种方式来建造。
对此有专家指出,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等一系列绿色通道。记者发现,目前除武汉、江苏外,多地已开始纷纷试水这一浪潮,已有超过20多个省市出台了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方案,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建筑业改革,将“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首要目标,打造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的产业。
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日前表示,住宅建设必然要走集成集约、绿色低碳、产业高效的道路。发达国家的产业化建筑比重一般高达60%~70%以上。相比之下,国内的住宅建设产业化处于较低水平,必须通过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节约能源资源等发展战略目标。
数据显示,若采用建筑产业化,通过标准化设计、预配件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方式,每层工序所需的人工仅为同体量传统住宅的6成,并可将工期缩短近三分之一。
“成本、工期因素将倒逼建筑产业化占领市场。”作为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认为,在此情况下发展建筑产业化,可让建筑行业实现从“人海战术”粗放型生产向工厂集约型生产的根本性转变。
其中,钢结构建筑正是建筑产业化的典型代表。“造一栋30层的高层住宅,传统混凝土建筑需要2年左右,而用新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只需要1年。”单银木告诉记者,2013年底全国范围内传统混凝土建筑工人平均工资是2010年的1.65倍,且材料成本高昂。而当前钢结构用钢价格却十分稳定,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大部分现场人工操作转为工厂批量生产,建筑工人成为产业工人,现场拼装施工,安全快捷,且不受季节影响。”杭萧钢构副总裁陈瑞介绍,钢结构建筑作业中可将构件垂直精度由传统施工方法的“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大大提升了建筑质量安全性。
有分析人士表示,身兼建筑产业化和绿色建筑“双重身份”,“轻、快、好、省”的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商品住宅建设市场上可谓是如鱼得水。
据悉,杭萧钢构“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已经投入使用, 该体系具有社会化贡献、低成本建造、短交期交付、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可以模数化设计、标准化制造、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定制化开发以满足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建筑垃圾、缩短建造周期、增加使用面积、抗震减灾、节能减排,让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消化钢铁产能,实现“藏钢于民”等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凭借完善的设计、生产、施工环节,钢结构‘绿色工厂’打造‘百年住宅’不是梦。”陈瑞建议,政府可进一步通过积极的市场培育,提高社会对钢结构建筑等建筑产业化的认知和认同,规模发展、降低成本、完善技术,使其逐步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得到推广,形成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