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省工程建设市场中桥隧比例的逐年攀升,外加剂种类及用量也日新月异,外加剂在混凝土工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对我省外加剂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此外,即将实施的混凝土外加剂标准GB8076-2008和交通行业标准JT/T523-2004,存在诸多不同,因此,笔者对1997年和2008年颁布的两部国标差异,针对2004年的交通行业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0.概 述
对于水泥混凝土而言,外加剂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外加剂质量控制对确保混凝土结构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混凝土外加剂有了“质”和“量”的飞跃,2007年外加剂产量接近500万吨,其中,仅减水剂就达289万吨;此外,外加剂种类也越来越多,诸如不同性能的减水剂、膨胀剂、速凝剂、锚固剂以及泵送混凝土使用的泵送剂,在交通行业结构物中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不仅如此,外加剂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例如减水率可达到40%聚羧酸类高性能减水剂,从2006年的15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41.3万吨,
近年来,随着我省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大量省界通道项目的开工建设,高速公路中桥隧比例逐年攀升,外加剂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仅减水剂年均使用量就达5万吨,按照1%掺量计算,添加外加剂混凝土方量可达500万吨;聚羧酸类高性能减水剂也已进入我省公路市场。
外加剂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是也随之带来诸多问题,尤以目前我们使用的行业标准JT/T523-2004是在GB 8076-1997基础上,考虑到行业特色建立的,其主要内容和GB无明显区别,那么在新的GB 8076-2008启动实施后,如何看待行业标准,就出现一个技术真空问题,对现场工程质量控制造成一定的混乱。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有此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与GB 8076-1997相比,JT/T523-2004:
1.1 增加了引气高效减水剂、引气缓凝高效减水剂;
1.2 用于道面混凝土的外加剂增加了抗折强度比、磨耗量的技术指标;
1.3 所有外加剂只有一档技术指标,相当于GB8076-1997一等品或高于一等品,取消了合格品的技术指标,不再考虑分级;
1.4 所有含高效减水的剂种,减水率指标由不小于12%提高到不小于15%,其中引气高效减水剂和引气缓凝高效减水剂减水率由不小于12%提高到不小于18%;
1.5 当混凝土外加剂用于路面或桥面时,其基准混凝土和掺加外加剂混凝土的用水量,应使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40mm±10mm;其它情况混凝土坍落度仍控制在80mm±10mm。
显然,行业标准是在借鉴国标基础上,兼顾了行业特色,确定了上述规定。
2. GB 8076-2008与JT/T523-2004对比
2.1在外加剂品种方面,JT/T523-2004有如下几种:
行业标准外加剂共11项,其中8项内容和减水剂有关,而GB8076-2008分类更简单,将高性能、高效、普通这三种减水剂又做了细分,GB2008新增高性能减水剂与泵送剂等两种外加剂。显然此种分类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2.2 在外加剂项目方面,GB8076-2008较行业标准JT/T523-2004又增加了1h经时变化量(经时坍落度损失、含气量损失),这主要考虑到水泥混凝土的适应性,由于混凝土组成材料变化显著,加之水泥中的外掺料质量波动大,因此,对于外加剂。
2.3 在匀质性方面,GB8076-2008比行业标准JT/T523-2004减少了水泥净浆流动度、砂浆减水率、表面张力、还原糖。
2.总结
JT/T523-2004与GB8076-2008的主要不同点:
①GB增加了引气高性能减水剂、泵送剂;
②GB增加了1h经时变化量等指标;
③GB中减水率仍低于行业标准,然泌水率、含气量、抗压强度比、收缩率比较行业标准略高,因此,提高行业标准将势在必行。
3.我省外加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省内外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中桥、隧比例逐年攀升,混凝土外加剂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众多建筑行业的外加剂企业也进入省内高速公路建设市场,在此情况下,了解分析我省混凝土外加剂使用情况,规范省内市场,对确保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1.1准入门槛低,企业规模小、无序竞争严重
由于外加剂生产企业的投资小、门槛低,仅我省外加剂生产企业就有二百余家,加之大量的贴牌企业以及代理商,数量非常大,省内外加剂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混乱、信誉度欠佳等问题,而外加剂使用部位均是重要工程或工程重点部位,因此,外加剂质量控制业已刻不容缓。
3.1.2新国标强调企业自律、弱化控制,不适合交通行业特点
《混凝土外加剂》标准是1987年制订,1997年第一次修订,2008年第二次修标,此次为强制性标准。由于,建筑行业加剂市场已日趋完善,因此,新标准对外加剂匀质性要求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详见下表所示。
匀质性指标
试 验 项 目 |
指 标 |
氯离子含量/% |
不超过生产厂控制值 |
总碱量/% |
不超过生产厂控制值 |
含固量/% |
S>25%时,应控制在0.95 S~1.05 S;
S≤25%时,应控制在0.90 S~1.10 S |
含水率/% |
W>5%时,应控制在0.90 W~1.10 W;
W≤5%时,应控制在0.80 W~1.20 W |
密度/(g/cm3) |
D>1.1时,应控制在D±0.03;
W≤1.1时,应控制在D±0.02 |
细度 |
应在生产厂控制范围内 |
pH值 |
应在生产厂控制范围内 |
硫酸钠含量/% |
不超过生产厂控制值 |
注1:生产厂应在相关的技术资料中明示产品匀质性指标的控制值;
注2:对相同和不相同批次之间的匀质性和等效性的其他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注3:表中的S、W和D分别为含固量、含水率和密度的生产厂控制值。 |
由表1可见,匀质性指标中的氯离子含量、总碱量、细度、pH值和硫酸钠含量的指标均为“不超过生产厂控制值”。
规范制定者的解释是一个良好企业会重视产品信誉,而且以前指标规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考虑到我省外加剂企业存在的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无序竞争严重等现状,此种规定形同虚设,如若照此执行,没有不合格的外加剂。
3.1.3含碱量、氯离子含量限制形同虚设——加强重点参数测试
此外,对于氯离子含量以及含碱量两个指标,新近颁布的国标认为控制混凝土中上述物质的含量更为准确。但在实际应用中,没有此项规定,又如何能够限制外加剂中的含碱量以及氯离子含量,又如何能够确保低碱、低氯离子含量的外加剂进入陕西市场?就如同我省是水泥大省,但是,2005年对省内常用免检水泥的测试结果显示,全部超过0.6%的规定,正因为业主缺乏对产品自身的检验。
此外,关于含碱量和氯离子含量问题,安全碱含量,国内外有关标准规定不得超过3Kg/m3,氯离子含量也按照混凝土结构类型有相关规定,但是,实际工程项目中很少进行相关测试。
3.2对策分析
3.2.1规范市场,建立企业档案,强化交通行业需求
开展省内外加剂质量调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整改意见对保证混凝土结构安全至关重要。强调交通行业要求,根据行业需要,委托省内交通行业权威机构,跟踪省内外加剂企业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产品档案,以推动省内外加剂市场的规范化。
3.2.2加强专项检查力度,掌握省内外加剂使用现状及存在不足开展省内外加剂质量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3.2.3强调中间控制,源头控制不合格品
外加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原材料选择、复配工艺等因素发生改变,加之混凝土中原材料质量波动,都会造成配置混凝土性能的变化,因此,外加剂使用中的匀质性跟踪测试,以及现场拌和混凝土的适应性特性,均需加强控制。
3.2.4重视关键性参数测试,确保混凝土长期使用质量
加强混凝土总含碱量、氯离子含量耐久性指标测试,确保混凝土长期性能。
参考文献
[1] 田培 王玲.国家标准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 JT/T 523-2004 公路工程混凝土外加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8076-1997 混凝土外加剂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8076-2008 混凝土外加剂
[5] 混凝土外加剂定义、分类、命名与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5年1月19日发布.2005年8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