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应用技术 » 正文

浅析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20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郑放 孙斌 郭军
核心提示:浅析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摘要:对现浇楼板存在裂缝问题,从施工现场管理角度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楼板裂缝;原因;预防措施 
   
  前言: 

  一直以来现浇楼板存在裂缝的现象较为常见,尤其是目前由于楼板裂缝而引起的屋面、楼面渗漏水的情况已经成为房屋交付过程中用户投诉的一个热点问题。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45度斜角裂缝,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另外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板跨中也是经常出现裂缝的部位。在这里根据近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现从施工现场管理角度进行简单分析,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 

  施工过程中导致现浇楼板产生裂缝的因素常见的有: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楼面板的配筋施工不规范、保护措施不到位及板中预埋管线的设置不当,砼的水灰比控制及浇捣后的养护不到位等。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1、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房屋建成后由于基础的设置不当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如后浇带的设置、浇捣时间以及桩基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等都可造成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房屋楼板产生裂缝。 

  因此在设计阶段应针对不同土质及房屋结构选择相应的桩基。主要应考虑以下方面①保证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不能超过地基的承载力,以便使地基有足够的安全系数。②控制基础的沉降,使之不超过地基的允许变形系数。 

  在压缩性有显著差异的土中、地基形式不同处、转折部位、平面复杂、高低差异部位、局部有地下室的边缘处等设置合理的沉降缝、后浇带。对房屋中的后浇带应控制好相应的浇捣时间,一般宜在两边不均匀沉降基本稳定后浇捣。 

  2、楼板配筋设置及预埋管线不当 

   1)现浇楼板钢筋施工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当引起楼板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受力主要承受抗拉作用,以抵抗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的产生,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设置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且不太容易跑位。但当垫块设置数量不足、间距过大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垫块间距必须按规范要求控制在1个/m2左右。相对楼板下层钢筋而言,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1、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设计采用小规格,大部分为圆钢,并且现有的设计大多只配支座处的负筋,而板跨中只配单层底筋;2、上层钢筋网的钢筋撑脚设置间距过大,甚至漏设的情况,就更容易使上层钢筋弯曲变形;3、在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交叉作业安排不当,造成面层钢筋施工基本完毕后仍有其他工种人员频繁行走踩踏,自然就存在钢筋弯曲、变形、下坠的情况。4、现在商品混凝土已经普及,泵送混凝土的泵送管在楼面施工过程中需拆卸、移位,同时泵送软管又需不少人员来移位以摊铺混凝土。这必然对成品钢筋造成相当大的破坏,严重的几乎可以使上下层楼板钢筋网片几乎粘连在一起,既减少了有效截面又破坏了保护层的设置,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上述四项原因均可导致上层钢筋砼保护层厚度无法保证,进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在上述原因中,第一个是客观存在的,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如果把楼面负筋规格加大,钢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工程造价会提高。但后三个原因却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施工单位加大自身的管理力度,监理单位加强验收、督促加以改进。根据近几年的现场监理的经验,上层钢筋网的钢筋撑脚设置间距过大,甚至漏设的情况比较普遍。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设置钢筋撑脚,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1米。特别是对于Φ8一类小规格的圆钢,撑脚的间距应适当进行加密,并且撑脚要求用铅丝绑扎固定以防止跑位,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意识,避免设置间距过大、漏设的情况发生。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施工人员踩踏后弯曲、变形、下坠的情况,建议采取下列措施加以解决: 

  ① 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安装工种的预埋电管线和木工的模板收头、修补工作应及时穿插完成,尽量做到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其他工种人员的认为踩踏。 

  ② 在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简易通道或铺设脚手片、旧模板,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行走。混凝土泵送管必须用钢管搭设支架,严禁将管子直接置于钢筋上。 

  ③ 加强对各相关班组的技术交底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对楼板钢筋的成品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梁或简易通道行走,不得随意踩踏中间部位钢筋。 

  ④ 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在砼浇筑前及浇筑过程中及时进行跟班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应重点整修。 

  2) 预埋线管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预埋线管,特别是目前的住宅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配套管线数量日益增多,诸如强电、通信、网络、楼宇对讲等等。多根线管的集中布置是砼截面受到较多削弱,由于应力集中,是容易导致裂缝产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或者数量相当集中,开间宽度又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建议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能够考虑分散各类管道的走向,避免过于集中地在楼板内敷设预埋管线。 

  现场施工中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各类管线的集中处,应按技术规范要求增设垂直于管线走向的钢筋网片或钢丝网片进行加强。管线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规范要求采用接线盒、过路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中处尽量采用放射形分散分布,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浇注质量和振捣密实。 

  3、砼的水灰比控制及浇捣后的养生 

  1)混凝土水灰比的控制 

  高层泵送混凝土因考虑泵送需要出厂时施工坍落度已经比较大,在高温季节施工因快速失水,引起混凝土收缩相当容易产生裂缝。再加上混凝土运输车在运输途中擅自加水或者现场浇注过程中操作人员为便于泵送、加快施工速度,偷偷加水。这既影响混凝土质量也进一步促使混凝土裂缝更容易产生。 

  因此,在现场施工管理上,必须加强对送至现场的商品混凝土的级配控制,随时抽检坍落度、观察混凝土质量,严禁操作人员擅自加水。同时,按规范规定做好试块的取样制作,以便检查混凝土的质量。高温季节施工,由于混凝土初凝时间较短,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安排足够的操作人员紧跟做好抹面收头工作,确保不脱节。相反,对于冬季施工,由于混凝土初凝时间较长,在完成一遍抹面收头后,应在混凝土初凝后安排人员进行二次抹面收头,也可以有效减少初期收缩裂缝的产生。 

  2)砼浇捣后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砼的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早期的认真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初期收缩裂缝发生。但实际工程中,为了加快进度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对于楼面砼往往缺乏充分、及时地浇水养护,即使养护了也无法确保足够的持续时间。很多楼板裂缝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由此可见,施工中加强混凝土的养护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并持续保湿养护一周左右,可以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对于大面积的楼板,相当容易收缩裂缝,因此养护就显得更为重要。施工单位应安排足够的劳动力员,及时做好浇水养护,避免混凝土脱水,在高温季节,建议可以采用蓄水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二、结论 
   
  对于混凝土楼板的施工,只要从设计方案地控制;施工前做好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确保方案可行、切合实际;施工中做好对钢筋质量的检查、验收,正确设置保护层垫块、撑脚,加强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后,坚持做好楼板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工作。总结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楼板结构施工中只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管理、措施到位,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各种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在采取了上述事前、事中、事后防治措施后,仍有可能出现楼面裂缝的情况。对于这些楼板裂缝,应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之前必须预先做好裂缝的修补、处理工作,确保无渗漏后再进行装饰工程。住宅楼地面上部的粉刷找平层较厚,可以先对裂缝进行高压注浆或采用凿“V”型槽环氧树脂注入的方法修补,然后通过在建筑层中增设钢丝网或钢筋网片进行加强。相对来讲,板底粉刷层较薄,修补裂缝后容易暴露,影响美观并引起投诉,所以此类裂缝应小心处理,确保不影响外观。板底裂缝建议委托专业单位进行修补,目前采用碳纤维等轻、薄的新型高强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较为多见。碳纤维抗拉强度高、材质轻、薄,既能起到良好的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果,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裂缝修补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启发 《建筑施工知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余胜光《建筑施工技术》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江见鲸、陈希哲、崔高浩《建筑工程事故处理与预防》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