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原因分析:
1.1混凝土配合比
(1)水泥用量增大:C20~C60泵送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通常采用为350~550 kg/m~,为便于管道泵送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的泵送混凝土的水泥单方用量,比普通混凝土多10%~15%,水泥用量的增多,使混凝土的收缩量也相应增大。
(2)水灰比加大: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常采用0.4~0.6.小于0.4则泵送阻力增大,众所周知,水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最主要原因。混凝土中用水量越大,坍落度越大,则干缩越大。水灰比为0.6的混凝土收缩值比0.4的收缩值增加约40%,因此严格控制水灰比是十分重要的。
(3)粗骨料粒径减小:为满足管道顺畅地输送混凝土.粗骨料的粒径不宜超过管道内径的l/4,粗骨料粒径减小,在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其用水量或水泥用量相应增加,从而使混凝土的收缩相应增大。例如,粒径5~25Film碎石或卵石的混凝土比25~40 Film粒径的粗骨料,水泥用量增加15 kg/m0,用水量增加6--8 kg/m。。
(4)砂率增大:为保证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粘取聚性和保水性,便于泵送和浇筑,常采用的砂率为38%~45%,比普通混凝土增大6%以上,砂率的加大,混凝土中粗骨料用量相对减少,而粗骨料在混凝土中是抵抗收缩的主要材料。因此,在配合比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砂率的加大,混凝土的收缩率也随之增大。
(5)掺~'HJll剂和掺合料:泵送混凝土中掺有减水、塑化、引气、缓凝作用的泵送剂,不仅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由于水灰比的降低,对提高泵送混凝土的强度,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都有积极作用。 粉煤灰、磨细矿渣等混凝土掺合料的加入,能改善泵送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泌水、离析,改善可泵性;同时,在相同坍落度情况下,混凝土用水泥降低,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密实度,减少收缩裂缝。
1.2环境方面
施工时的气象条件也是影响混凝土裂缝(主要是板面裂缝)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干燥和大风季节,混凝土浇灌后不覆盖立即开裂。据介绍,风速为16 m/s时,混凝土中水分蒸发速度为原风速时的4倍,相对湿度10%时,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为90%的9倍以上,如果将风速作用和湿度影响叠加,则可推算出此时混凝土干燥速度是通常条件下的10倍之多。因此,表面较大的楼板就极易产生裂逢,这种开裂一般对楼板刚度及承载力降低影响很小。
1.3施工方面
(1)混凝土振捣时间过长,石子下沉,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浮浆层,因而降低了楼板表面粗骨料含量,加大了收缩,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网状裂纹。
(2)混凝土振捣后,未及时搓毛和抹压,使沉缩裂纹得不到及时愈合就硬化了。
(3)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不及时覆盖浇水养护,表面水份迅速蒸发,会产生干缩裂纹。
(4)厚大体积基础底板不按热工计算采用温控措施,会使混凝土内外温差升高且>25℃,因而产生较大温度应力而开裂。
(5)混凝土梁板工程模板支承不牢,刚度不足,会使混凝土梁板变形导致裂缝。
(6)楼板上部架立筋保护层过小,一旦混凝土产生沉降塑性收缩,板面极易沿钢筋方向产生裂纹。
(7)梁板结构支撑过早拆除或过早上荷载,会因混凝土强度不足,使梁板产生裂纹。2防治裂纹技术措施
2.1混凝土生产质量的控制
(1)砂:采用细度模数大的细骨料,严格控制含泥量≯290。
(2)石子:采用级配良好卵石,并控制含泥量≯2%。
(3)水泥:采用矿渣水泥或低热水泥。
(4)减少水泥用量,经计算,每减少10 kg水泥用量,水化热下降l℃,可采用掺加粉煤灰等措施,取代部分水泥。
(5)严格控制水灰比,尽可能减少用水量。
2.2施工质量控制
(1)布料:混凝土布料应均匀,防止一处集中堆料,造成混凝土过振。
(2)振捣:混凝土振捣时振动棒移动间距宜为400 mm左右,每次振捣时间一般以10~20 S为宜,振捣时间过长,粗骨料下沉,混凝土表面砂浆层过厚,表面易产生裂纹。混凝土浇灌后l~2 h,有条件的现场可对其进行二次复振,复振可提高强度5%~15%,同时复振时混凝土液化可愈合混凝土早期裂纹。
(3)抹压:除复振外,还应在表面水基本收干前后,适时用木抹子磨毛搓生两遍,拍打、愈合裂纹。
(4)养护:混凝土表面经过二次抹压初凝后,轻微洒水润湿,混凝土终凝后浇水养护,每天分几次浇水保持水浸润混凝土表面7 d,必要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帘、湿麻袋,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5)幼龄混凝土保护:目前各工程都处在快节奏、短工期的施工条件下,三五天一层楼,因此往往楼板施工完几小时就上荷载,个别缺乏素质的施工队伍,将模具、脚手架、钢筋过早集中堆放在楼板上,造成楼板开裂,因此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6)拆模: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及支撑过早拆除,容易造成梁板结构开裂,因此拆模前应根据不同龄期混凝土自然养护试件强度,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拆模。
3结束语
商品混凝土结构裂纹的控制是涉及原材料质量、配合比,混凝土生产质量、气象(风力、气温、空气湿度)、施工、设计诸多因素的课题,需各单位、各部门共同努力。精心配合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