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外加剂技术 » 正文

当前国内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的研发现状分析之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30  来源:上海情报服务平台http://www.istis.sh.cn  作者:杨薇炯
核心提示:当前国内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的研发现状分析之一
    混凝土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 外加剂又是混凝土必不可少的组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几经更新换代已发展到聚羧酸系高性能外加剂这一最新科技成果,它不仅用作混凝土高效减水剂,而且可用作防水剂,以及混凝土泵送剂。
 
    高效减水剂又称超塑化剂,它有改善混凝土施工性能、减少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节约水泥,减少混凝土初始缺陷等作用。上世纪60年代的高效减水剂主要产品有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NSF和三聚氰铵磺酸盐甲醛缩合物MSF,虽然该类产品减水率较高,但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快,耐久性较差而不能达到制备高性能和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目的。
 
一、研发现状:

      80年代日本首次研发的新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NSF、MSF的较为理想的减水剂,即使在低掺量时也能使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并在低水灰比时具有低粘度和坍落度保持性能,且与不同水泥有更好的相容性,是目前高强高流动性混凝土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混凝土向高强、高性能方向发展,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分子设计理论不断取得新进展,对减水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研究方向已由传统的萘系、三聚氰胺系等减水剂向新型的羧酸聚合物减水剂发展,并已成为混凝土材料中的重要产品。国内近十多年来,新型高效减水剂和超塑化剂的研发主要产品还是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与氨基磺酸盐缩合物等,而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无论是从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或是提高性能方面都起步较晚,虽然国内研究者通过分子途径探索聚羧酸系减水剂产品已取得一定成效,从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文献,以及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来看,国内对聚羧酸系减水剂产品的研发大多处于实验研制阶段,真正形成产品的厂家还很少,远不能满足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聚羧酸系减水剂将更多地从混凝土的强度、施工性、耐久性及价格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随着合成与表征聚合物减水剂及其化学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聚羧酸系减水剂将进一步朝着高性能多功能化、生态化、国际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分子设计与合成方法: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分子结构设计是在分子主链或侧链上引入强极性基团羧基、磺酸基、聚氧化乙烯基等,使分子具有梳形结构。如下图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获知,目前总体上可将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马来酸酐为主链接枝不同的聚氧乙烯基(EO)或聚氧丙烯基(PO)支链;另一类以甲基丙烯酸为主链接枝(EO)或(PO)支链。其合成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    可聚合单体直接共聚:此法一般先制备具有聚合活性大单体(通常为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然后将一定配比的单体混合在一起直接采用溶液聚合而制得。这种合成工艺看似简单,但前提是要合成大单体,中间分离纯化过程比较繁琐,且成本较高。

(2)    聚合后功能化法:该方法主要利用现有的聚合物改性,采用已知分子量的聚羧酸,在催化剂作用下与聚醚在较高温度下通过酯化进行接枝。但目前限于聚羧酸产品种类与规格有限,调整其组成和分子量较困难;且聚羧酸与聚醚的相容性较差,酯化过程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

(3)    原位聚合与接枝:该法是为弥补聚合后功能化法的缺陷而开发的,以聚醚为羧酸类不饱和单体的反应介质而进行的反应。该反应集聚合与酯化于一体,有效避免了聚羧酸与聚醚相容性不佳的问题。我们从文献角度来分析,目前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所选的单体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不饱和酸——如马来酸酐、马来酸和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
二是聚链烯基物质——聚链烯基烃及其含不同官能团的衍生物等;
三是聚苯乙烯磺酸盐或酯等;
四是(甲基)丙烯酸盐、酯或酰胺等。
 
    从文献调研角度分析,共聚反应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以水为溶剂,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的话,目前的文献报道一般有两种合成方法:(1)种子聚合法:将部分单体及部分溶剂和少量引发剂加入反应瓶中,加热使聚合反应开始后继续将剩余单体、溶剂和引发剂连续加入反应瓶中。(2)一次加入法:将全部单体及全部溶剂加入反应瓶中,加热后连续加入引发剂反应。

返回主页面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