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生产技术 » 正文

从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角度看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1-24  来源:建筑发展导向  作者:张伟(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提示:从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角度看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
摘要:分析了商品混凝土在工程实际的应用,指出水泥工业的发展应合理布局、控制总量,不宜盲目发展,要走节约效益型的路子。

关键词:发展方向,生产,应用,混凝土,水泥工业
 
     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水泥生产大国,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由于我国能源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水泥工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我国建设部最近修订了“推广应用十大新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是其中之一。水泥在混凝土中是耗能最大的原料。从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来指导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水、水泥、砂、石、掺合料、混凝土外加剂等。商品(预拌)混凝土的推广和普及,使高标号水泥主要是42.5级(含)以上等级用量越来越大。这是由于各混凝土公司从技术上,经济上来考虑的。胶结材(包括水泥) 用量越少混凝土外加剂用量也就越少,胶结材用量大不仅混凝土的收缩有增加的趋势而且也不经济。矿渣水泥容易造成混凝土的泌水和滞后泌水,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泵送性能及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所以现在混凝土搅拌站已很少使用。使用32.5级水泥配制商品混凝土越来越没有技术经济优势。所以,在大中城市立窑水泥工厂生产的水泥用量将日趋减少。综观水泥工业的发展,42.5级(含)以上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将成为市场主流产品。而以前作为水泥混合材的粉煤灰、矿渣,将加工磨细成为绿色混凝土的掺合料而被大量利用。
 
     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流程图,见图1。

图1 高性能混凝土生产流程图
 
     从生产流程可以看出,水泥工业只大量生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即可。把水泥工业所利用的混合材分离出来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加以利用。当然这种掺合料是被充分加工激发活化过的绿色材料。这种掺合料已经成为高性能混凝土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之一。粉煤灰具有“形态效应”、“活性效应”、“微集料填充效应”,而磨细矿渣粉的活性比粉煤灰高,二者双掺可以发挥协同叠加效应,优势互补。当然,这种助磨激发剂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要好。
 
     经济基础较好的大型水泥工厂因地制宜,可以自己加工碎石或机制砂骨料,自己生产混凝土掺合料,建立商品混凝土工厂,实现水泥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在外地可以建立粉磨站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做到企业资源利润最大化。从目前我国水泥市场来看,东部地区不宜再建大型干法生产线,立窑要逐步淘汰掉,建立水泥粉磨站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参与市场竞争。
 
     当然,大型水泥企业可以成立集团公司,下属水泥粉磨站和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骨料供应基地和混凝土外加剂厂等企业。多元化经营是每个大集团公司发展壮大所必经之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水泥工业和混凝土工业分属两个不同的行业, 造成了很多的弊端,对于市场经济的今天现在是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考虑了。像法国的拉发基集团,日本的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都有自己的水泥,混凝土工厂和企业的研发中心,在科研领域把水泥和混凝土技术综合起来考虑,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国内这样的水泥集团公司还很少几乎没有。
 
     国内的海螺水泥集团,华新水泥集团,山水集团应该说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可惜都还停留在水泥工厂的扩建,扩张和水泥粉磨站的建设,还较少涉及到混凝土领域,还没有建立自己集团公司的水泥和混凝土研发中心。所以与世界跨国集团公司比较,我国的大型水泥集团公司在技术和经营方面还有不少的差距。
 
     就水泥品种而言,我国最大量生产的应该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至于矿渣水泥和复合水泥应该停止再生产。把粉煤灰和矿渣粉加工后做为混凝土掺合料应用于混凝土之中。水泥工厂可以利用自己的磨机设备来生产绿色混凝土掺合料供应给商品混凝土公司。当前,国内的一些重点工程对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及耐久性能要求是越来越高。随着商品混凝土的推广普及,混凝土外加剂已成为混凝土的必需组分,而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也是越来越难调整了。这其中就有水泥本身品质的差异性。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有利于混凝土外加剂更好与之适应。反之,水泥品种越多,施工单位与技术人员越难于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最终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旋窑和立窑比例约为7∶3才算合理。生产42.5 级及以上标号的水泥是大势所趋。当然,考虑到农村市场及低标号混凝土(C10~C30),32.5级水泥应该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目前乃至将来很长的时间里,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不会彻底改变,所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立窑是我们建材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当然,新型干法窑生产线要合理布局,控制总量,不能盲目扩张,要走到管理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路子上来。
 

附:国内外一些重点工程典型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见表1。

表1 国内外一些重点工程典型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单位/(kg·m-3)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