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生产技术 » 正文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缺陷有效控制施工工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02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福建省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黄荷山 邱伯荣 张辉山 张飞祥 叶振茂
核心提示: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缺陷有效控制施工工法

  1  前言

  钴-60(60Co) γ辐照装置是辐照加工技术和射线科研应用的主要工具之一。辐照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医疗、食品药品的辐射灭菌等行业。由于发射的γ射线是由波长很短能量很高的光子组成,穿透力极强,能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因而在使用辐照技术时,一定要保证运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福建省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会同重庆大学现代施工技术研究所组成科技攻关组,在进行理论研究与分析,总结目前已有的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预拌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缺陷全过程有效控制体系,提出了混凝土结构施工缺陷有效控制工艺与技术,经科技查新目前国内尚未有采用了预拌防辐射混凝土密度稳定控制技术、厚大防辐射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厚大防辐射混凝土施工及其裂缝控制技术、预留孔预埋件一次设置及迷路施工控制技术、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控制技术、防辐射混凝土结构施工期与使用期沉降观测技术等集成创新技术的防辐射混凝土结构缺陷有效施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报道,其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施工工艺与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厦门万禾园辐照中心钴60辐照车间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在称环境保护部)检测,混凝土结构有效地屏蔽了钴60发射的射线,达到了国家标准,取得了环保总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

  2  工法特点

  2.0.1  本工法从原材料优选、配合比优化、结构设计及构造、施工过程控制、管理等方面综合提出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措施,保证混凝土结构无缺陷,以取得良好的防辐射效果。

  2.0.2  本工法从考虑混凝土防辐射的角度,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提出了专门的混凝土抗裂配比设计、防辐射掺合料设计和保证达到设计要求密度的配制方法。

  2.0.3  本工法系统提供了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缺陷有效的施工工艺与保证措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1  提出了针对防辐射混凝土原材料选择方法和建议标准;

  2  提出了厚大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模板与支撑体系选择方法;

  3  提出了厚大混凝土的浇注、养护方案建议;

  4  提出测温与控温措施、沉降观测措施;

  5  穿过屏蔽结构的预留预埋的孔道、管线一律采取“迷路”方式,并在浇注混凝土前完成。

  3  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缺陷有效控制的施工,以保证混凝土达到防辐射的要求。

  4  工艺原理

  混凝土对辐射的屏蔽作用是通过其材料所含吸收物质对射线吸收完成的。γ射线是一种具有极大穿透力的电磁波,在穿过防护物质时可逐渐被吸收,当防辐射混凝土墙体厚度为常数时,防γ射线的性能与其密度成正比,混凝土的密度愈大,防护性能愈好,当防辐射混凝土达到一定厚度时,γ射线可被完全吸收。防辐射混凝土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防辐射。

  本工法所采用的工艺原理就是从保证防辐射混凝土密实度高,合理设置与处理施工缝,合理控制温度、延缓降温速度防止水化热产生温差过大产生裂缝,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提高混凝土极限抗拉能力,控制蜂窝、麻面等方面采取技术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结构无缺陷,从而使防止辐射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底板模板支设——底板钢筋绑扎——底板混凝土浇筑——墙、钢筋绑扎——墙模板支设——墙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养护——顶板模板支设——顶板钢筋绑扎——顶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养护。

  5.2  操作要点

  5.2.1  施工准备

  1  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及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

  2  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选择合适的原材料,以保证混凝土的高密实性要求;

  3  准备各种原材料及施工用设备;

  4  向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以保证工人按照要求施工。

  5.2.2  模板工程

  由于防辐射混凝土的密度、厚度比普通混凝土大,模板及其支撑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以可靠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及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荷载。通过对模板强度、挠度和支架强度、稳定性验算,来选用模板及支撑体系。

  1  保证模板安装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应按照施工规范和模板设计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

  2  加强对模板清理,浇筑前涂刷液体界面剂,均可减小摩阻系数值;顶板底模、墙体模板滚涂二遍脱模剂,其接触面接近自由滑动面,有利于温度变形的自由释放。

  3  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使混凝土表面有较好的平整度,拆模后几何截面尺寸准确,外形美观、密实,墙体采用七夹板,辐照室顶板采用九夹板胶合模板,钢支撑体系。

  4  为了确保结构截面尺寸和构件尺寸的准确,模板安装时采用轴线和边线两项控制,校核墙、柱、梁的位置。按梁底、板底控制模板的标高。为了保证墙和柱的几何尺寸,除采用松方木支撑加固外,墙体模板应配有不小于φ14对拉螺栓加强固定。

  5  柱、墙、梁板模板支撑及螺栓加固系统的材料规格、间距等应按照模板设计要求和实际荷载进行设计确定。对于墙体模板,内楞间距不大于@500,外楞不大于@500。对于板的底模,内楞间距不大于@300,外楞不大于@500,立杆用定尺钢管支撑,上部均采用可调型顶托,如图5.2.2-1示。
  6  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水平拉杆及剪刀等应按要求位置安装完成后,经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由于防辐射混凝土结构的顶板厚(一般在2m以上),荷载大,模板支撑系统应严格计算。一般立杆间距不大于@500,水平拉杆间距为@1000,并在纵横两个方向设剪刀撑,如图5.2.2-1示。

  7  为防止辐射泄漏,设计要求模板对拉螺栓不得直通。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上分析,对拉螺栓采取在螺栓上焊3片止水片,止水片一般取100mm×100mm×5mm的钢片并且双面满焊,在端部套橡胶塞,其细部构造如图5.1.2-2示,墙体侧模拆除后,再把橡胶塞起出来,将外露的螺栓烧掉,然后用聚合物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把橡胶塞所形成的凹陷部分墙体修补平整。

  8  防辐射混凝土中所有的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9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验收,主要包括:标高、尺寸、垂直度是否满足要求,支撑系统是否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尺寸是否正确。
    
  10  墙体及底板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顶板的模板待混凝土强度达100%才能拆模,拆除时宜从板的中央向四周进行。

  5.2.3  钢筋工程
    
  1  钢筋工程满足一般钢筋质量控制与施工验收的要求。
    
  2  为使钢筋网片的钢筋网格方整划一、间距正确,在进行钢筋绑扎或焊接时,采用卡尺限位,卡尺长4m~5m,根据钢筋间距设有缺口,绑扎时在长钢筋的两端用卡尺缺口卡住钢筋,待绑扎后拿去卡尺,既满足钢筋间距的质量要求,又能加快绑扎速度。

  5.2.4  混凝土工程

  1  混凝土配制

  1)原材料的选择

  (1)水泥

  按防辐射混凝土的要求,宜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矾土水泥、镁质水泥等需水性和水化热较小的胶结材,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减少水化热的角度考虑,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一般不超过250kg/m3。

  (2)掺合料

  考虑抗辐射大体积混凝土抗裂要求高的特点,采用由矿渣微粉、粉煤灰组成的大掺量复合掺合料和高效外加剂复掺技术,优化混凝土微观结构,降低水泥用量和水化热、延缓热峰值产生时间,增强混凝土耐热能力,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产生裂缝。

  (3)外加剂

  外加剂主要加缓凝剂、高效减水剂,延长混凝土的初终凝时间,减少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增加混凝土的致密性,也可以使水泥水化热放热速度减慢,延迟混凝土温峰的出现,有利于混凝土温度的控制。

  (4)骨料

  在施工和易性允许的情况下,粗骨料的粒径和用量应尽可能加大,以达到减少收缩的目的,可以选用5mm~31.5mm的连续级配砾石,施工前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含泥量不大于1%;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2.4~2.9,通过0.315mm筛孔不小于15%,含泥量不大于2%。可加入重晶石,保证混凝土的密度。

  2)高密实度混凝土的配制

  由于防辐射混凝土的密度越大,其屏蔽效果越好,在配合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和密实程度,并结合设计强度要求和施工工艺的需要。因此,配合比设计须满足以下要求:
   
  (1)水灰比控制在0.48~0.52范围内,当水灰比不变时,尽量减少水泥用量,要求不超过250kg/m3;

  (2)防辐射混凝土应尽量避免使用高级别的水泥,因为太细的水泥水化快,水化收缩量大易开裂,水泥一般不超过42.5级,建议使用32.5级水泥。

  (3)粗骨料应避免使用砂岩,因有些砂岩遇水会产生膨胀,失水后会有一定收缩。

  (4)含泥量大的砂石容易引起混凝土收缩开裂,故在选材时对含泥量应严格控制。防辐射混凝土的粗骨料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理想状况不超过0.5%,块泥含量控制在0.2%以内;细骨料的含泥量控制在2%以内,理想状况不超过1%。

  (5)为避免因骨料重而引起骨料沉淀离析,应严格控制坍落度,能满足泵送要求即可。建议坍落度控制在80mm~100mm以内,减少浮浆。
   
  (6)生产混凝土时,可采用二次投料的砂浆裹石或净浆裹石搅拌工艺。即先投入水、砂、水泥、粉煤灰、外加剂搅拌成砂浆,然后再投入石子搅拌均匀,以减少泌水,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界面的集中,使硬化后的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从而使混凝土强度提高10%左右,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

  (7)根据搅拌站的实践经验,搅拌时间应控制在30S左右。

  2  混凝土运输与泵送

  1)    混凝土浇注前与混凝土搅拌站联系,明确浇注时间、方量等,避开交通高峰和管制时段,确保混凝土的运送时间不超过1h,并明确要求混凝土的连续供应,混凝土的间隔时间不大于20min。

  2)    混凝土泵车输送导管距浇筑面的高度不大于2m,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

  3)    混凝土泵送宜连续作业,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需降低泵送速度,泵送暂时中断,搅拌不应停止。泵送先远后近,逐渐拆管。

  3  混凝土浇筑

      1)一般要求

  (1)混凝土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入模坍落度不宜过大,控制在80mm~100mm以内;

  (2)混凝土浇筑时自由下落的高度不超过2m,若超过,应用软管、串桶或溜槽等导入;

  (3)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振捣时间适宜和位置正确,防止漏振、欠振和过振。

  (4)对于墙与板等截面相差较大的构件或结构,应先浇筑较深的部分,根据气候条件静停0.5~1.5小时后再与较薄部分一起浇筑,以防止沉降裂缝的产生。

  (5)混凝土浇筑中应按照规范要求留混凝土试件。

  (6)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使其入模温度在200C以内。

  2)混凝土浇筑方案

  为了扩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积,加快水化热的释放,浇筑方案可以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采用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及斜面分层三种形式中的一种。

  (1)水平全面分层

  在整个浇筑面内分层浇筑,如防辐射室的底板和顶板混凝土浇筑可以用此方案。该方案关键是要做到第一层浇筑完成后,第二层开始浇筑时,第一层混凝土尚未凝固,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毕,每层厚度控制在200mm~300mm。

  (2)水平分段分层

  对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每层浇筑量较大,而混凝土的生产能力不足时,可采用沿水平方向分段分层浇筑的方案。该方案关键做到第二段开展浇筑时,第一段接头处的混凝土还未凝固。

  (3)斜面分层

  对于厚度较大的工程,如防辐射室的墙体混凝土等可采用此方案。此方案关键在于施工时应从浇筑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浇筑层的坡度不宜大于1:3,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此时混凝土浇筑方法采用“一个坡度、簿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的斜面浇筑法。在保证不出现施工冷缝的情况下,适当放缓浇筑速度,以增加散热与热量交换。

      3)混凝土的振捣
   
  (1)为保证结构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连续性,浇筑过程中应重视浇筑接头的停歇时间,接头混凝土施工停歇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为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每个浇筑路线分三道布置:第一道为混凝土卸料点,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面;第二道为混凝土流淌坡脚,保证底部混凝土振捣密实;第三道为混凝土流淌斜坡面,分层捣实混凝土。

  (3)严格控制好振捣时间、移动方向、移动间距及插入深度,确保振捣密实,不漏振。振捣时振动棒要快插慢拔。 振捣棒插入下层中50mm~100mm,振捣时间控制在15S~20S以内,表面出浆为宜,不宜振捣过度,以避免粗骨料下沉分层,影响混凝土的防辐射性能。

  (4)经过振捣和粗骨料沉积,一般大体积混凝土设计标高表面处水泥浆较厚,如不处理,易导致干缩裂缝。在操作中,应将混凝土施工完成面适当提高,再将表面浮浆刮除,使混凝土完成面达到设计标高。在混凝土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二遍,再用木抹子搓平、压实,三次成活,防止混凝土表面龟裂。

  4  施工缝的留设

  1)留设位置

  在辐照结构施工中,一般设两道施工缝,一道是在墙体与底板交接处,另一道设在墙体与顶板交接处。 

  2)留设形式

  根据具体情况,施工缝可以留置成不同形式的断面形式,如平口缝、企口缝(凸缝、凹缝、V形缝、阶形缝),并在施工缝处增加三道铅板或钢板止水带,一般可采用厚3mm~4mm宽400mm的折形钢板,防止射线泄漏,如图5.2.4.-1示,墙体混凝土浇筑入顶板100mm,底板与墙体混凝土施工缝高出底板200mm~300mm。

  3)施工缝的处理
    
  (1)下一次浇筑混凝土时,先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低于1.2Mpa;
    
  (2)清除老混凝土表面松动的混凝土和薄膜;
   
  (3)用水湿润老混凝土但不留积水;
    
  (4)在新老混凝土结合处浇筑一层厚5mm~10cm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砂浆;
    
  (5)浇筑混凝土。

  5  混凝土养护

  1)    混凝土浇筑完毕待其收水后,在顶板的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两层,另加湿草帘或麻袋,浇水养护不少于21d.

  2)    墙板采用湿布覆盖,经常洒水湿润并将迷道的洞口封堵,以防散热过快.以保证辐照室内混凝土养护温度不小于25℃,相对湿度大于90%。

  3)    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不得采用强制、不均匀的降温措施。否则,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6  温度控制

  1)测温范围

  (1)垂直方向,在距混凝土表面100mm及混凝土的中间部位布置3个测温点;

  (2)水平方向,分别在距边缘1m和中间部位布置,可以布置3~5排;

  (3)测温工具可选用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如JDC-2型)或其他仪器;

  (4)测温传感器及传感导线可以固定在钢筋马凳上,并应形成迷路,以防射线泄露。

  2)测温时间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h开始,前5d每隔2h测一次,以后可延长到4h测一次,10d后可延长到6h测一次,测量14d。测量中应及时绘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曲线,从而根据温差变化采取有效的控温措施。

  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接近,大气温度与混凝土中心温度的温差不大于25℃时,可以解除保温,停止测温工作.

  7  混凝土结构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点确定

  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的设置力求纵横要对称,要均匀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一般可沿房屋周围每隔8m~12m设置一个观测点,在房屋的转角处,沉降缝的两侧,纵横墙交接处,都应设置观测点。当房屋的宽度大于15m时,内墙也应设置观测点。

  2)观测要求

  对于有防辐照要求的辐照室要连续观测二十年。在二十年内的沉降不得大于0.1m,倾斜度应小于0.4%。辐照室的源井(反应堆)要求在二十年后与辐照室的相对沉降不得大于0.1m,倾斜度应小于0.2%。

  5.2.5  迷路施工技术

  1  施工基本要求

  1)    各预埋件、管线的位置、尺寸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预留,保证位置准确且不遗漏,绝对不允许事后开凿混凝土;

  2)    预埋件施工应有专人负责,根据图纸要求进行定位、预埋,预埋件应用钢筋焊接牢固,防止移位;

  3)    预埋件安装到位后,在模板施工时,严禁触动预埋件,防止移位;

  4)    预埋的管线应形成折线,不能直通,防止射线泄露;

  5)    混凝土浇筑振捣时,振捣棒不能直接振捣到预埋件。

  2  预埋件安装方法与要求

  1)    竖向构件预埋件的留置采用绑扎(或焊接)固定的方法:用钢丝将预埋件锚脚与钢筋架绑扎在一起,如图5.2.5-1示为了防止预埋件位移,锚脚尽量长一些。

  2)    水平构件(板顶、地面)预埋件的留置:采用将预埋件锚脚做成八字形,与板钢筋焊接。用改变锚脚的角度,来调整预埋件的标高,如图5.2.5-2示。

  3  工程控制系统预埋

  1)    严格按照图纸和工艺要求设置,若要改变设计应得到设计的同意;

  2)    预埋管的内径预留只能出现正误差,即只能比设计要求大;在拐角处要有一定弧度,不能做成死角,弧度要求不小于10倍管径;

  3)    进出辐照室的预埋管埋深不能小于400mm;

  4)    预埋管、线及穿线有专人负责,施工前按照代号、标高、位置、规格、型号、数量等,列出清单并制成表格,方便施工以防遗漏和埋错;

  5)    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预留预埋的位置是否准确、有无遗漏,绝对不允许事后凿混凝土来补漏。

  4  预留孔洞留设

  由于穿越墙板的空洞、预埋套管及其与混凝土结合处是整个防辐射体系的最薄弱环节,处理不当会造成射线泄露。根据射线只能沿直线传播的特性,所以在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

  1)    所有穿墙洞口、管线孔洞形式不能直通,应采用折线处理,形成迷路。

  2)    由于穿越孔洞处减弱了防护层的有效厚度,因此穿越孔洞均用5mm~8mm厚钢板焊成孔套,埋入混凝土中,加大材料密度来补偿这种削弱。

  3)    预留洞口的钢套管应在四周用钢筋焊接成“井”字架卡卡住套管,“井”字架再与混凝土中的钢筋焊接牢固,防止洞口移位。

  6  材料与设备

  6.1  材  料

  6.1.1  一般要求

  1  所有使用的材料应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明、材质证明等。

  2  所有材料在取样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6.1.2  防辐射混凝土应尽量避免使用高级别的水泥,以减少水化收缩量大易开裂,水泥一般不超过42.5级,建议使用32.5级水泥。应符合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

  6.1.3  粗骨料可以选用5mm~31.5mm的连续级配砾石,应避免使用砂岩.施工前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含泥量不大于1%,建议不大于0.5%,同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

  6.1.4  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2.4~2.9,通过0.315 mm筛孔不小于15%,含泥量不大于2%,建议不大于1%,同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

  6.1.5  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

  6.1.6  在混凝土中宜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或磨细矿渣(部分替代水泥),掺量通过配合比设计、试验确定,以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粉煤灰或磨细矿渣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的规定。

  6.1.7  掺加的外加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的规定,并应注意外加剂之间的相容以及与水泥的相容性。

  6.1.8  施工中使用的对拉螺栓应作实验,强度满足要求。

  6.2  设  备

  6.2.1  混凝土运输设备:搅拌运输车、混凝土泵;

  6.2.2  混凝土振捣设备:内部振动器、附着式振动器、洒水养护装置;

  6.2.3  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测温设备等。

  7 质量控制

  7.1  标准、规范

  除按上述施工工艺进行严格操作控制外,还应满足表7.1所列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规范。

  7.2  施工期混凝土质量控制

  7.2.1  原材料的控制

  1  使用42.5号及以下级别低水化热水泥,建议使用32.5级;

  2  建议砂的细度模数为2.4~2.9,通过0.315mm筛孔不小于15%,含泥量不大于2%,建议不大于1%;

  3  建议粗骨料可以选用5mm~31.5mm的连续级配砾石,应避免使用砂岩.施工前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含泥量不大于1%,建议不大于0.5%。

  7.2.2  混凝土质量控制

  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过大,建议控制在80~100mm,在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的同时应控制有合适的坍落扩展度,试验按《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进行。

  7.2.3  硬化混凝土质量控制

  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和外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规定。

  8  安全措施

  8.0.1  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按照《建筑工程安全规程》组织施工,执行《建筑机械使用规程》、《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8.0.2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现场安全保证体系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领导,项目安全员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的管理。

  8.0.3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交底制和奖罚制。每道工序施工前必须逐级进行安全交底,并落实到书面上。

  8.0.4  施工操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应进行安全教育,进场人员须佩戴安全帽,在安排施工任务时进行安全交底。

  8.0.5  特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具及劳保用品,严禁操作人员违章作业,管理人员违章指挥。

  8.0.6  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中,要注意观察模板及支架、混凝土输送泵管等有无过大变形或松脱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8.0.7  机械设备在使用时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接线、调试,其他人员不得私自操作,机械出现故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检修,且不得带病作业。

  8.0.8  施工现场用电必须有专人管理,严格遵守各项用电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非电工人员不得擅自操作用电作业。

  9 环保措施

  9.1  环境管理目标

  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符合施工环保要求。

  9.2  环境管理措施

  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加大施工现场文明管理与环境防治工作,具体如下:

  9.0.1  任务下达前,由项目工程师按国家或地方有关施工环保措施及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必要的培训。

  9.0.2  现场加大管理力度,杜绝混凝土运输车辆遗洒及施工现场的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混凝土运输车辆进出大门时必须清理干净。

  9.0.3  认真执行国家、地方(行业)对减少施工噪声的要求,将施工噪声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在施工现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施工噪声扰民事件发生,如对搅拌机周围搭设隔音棚、尽量将有噪声的放在白天施工。

  9.0.4  固体废弃物实现分类管理,进行回收处理,符合文明施工要求,提高回收自用率。施工中做到日日场清,每日产生的垃圾及时送入垃圾站。

  9.0.5  对施工现场道路进行硬化,现场整洁干净可洒水降尘,防止尘土飞扬,污染周围环境。

  9.0.6  施工中的污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城市管网,严禁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直接排入城市管网的做法。

  9.0.7  文明施工要求

  1  规范施工现场的场容,保持作业环境的整洁卫生。

  2  科学组织施工,使生产有序进行。

  3  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4  保证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10  效益分析

  10.1  社会效益

  10.1.1  该工法的运用满足了防辐射混凝土的高密实度要求,有效控制了混凝土施工期有害裂缝的产生,保证了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达到防辐射的要求,有效保证运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10.1.2  施工中为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或磨细矿渣(部分替代水泥),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粉尘、CO2的产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10.2经济效益

  10.2.1  缩短工期 

  工法提出的施工工艺过程清晰、方案合理、各工种施工措施明确,使施工有条不紊进行,加快了施工速度,缩短工期。

  10.2.2  降低成本

  采用基于全过程控制的混凝土无缺陷综合防治技术,在混凝土配设计时,采用5~31.5mm连续级配的石子并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外掺剂,从而减少水泥用量;模板支撑系统采用定尺钢管、钢管排架上部均使用可调型顶托调节高度,减少了钢管的切割浪费;混凝土养护时,封堵迷道入口,可以保持辐照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减少了对墙体和顶板混凝土的养护等技术措施,降低了施工成本。

  11  应用实例

  福建厦门万禾园辐照中心钴(60)源辐照车间防辐射混凝土结构施工

  11.0.1  工程概况
    
  厦门万禾园辐照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用于食品、药品等消毒的钴(60)源辐照车间,其辐照中心是一座大型的γ射线辐照装置。为了满足防辐射要求,设计采用混凝土屏蔽射线。

  辐照室的墙体的厚度达2.2m,高度5.5m,顶板的厚度为2m,顶板及墙体内配有5层双响钢筋网片,底板厚度0.8m,基础采用PHC预制管桩,承台厚1.5m,迷宫通道宽1.65m。辐照室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设计要求混凝土固结后的密度不小于2.35t/m3,从密度要求看,混凝土属于普通混凝土。

  11.0.2  施工情况与效果

  在本辐照中心钴60辐照车间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针对大体积超厚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难点,本工程从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与配比的确定、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温度监控、迷路施工技术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整个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工程结束拆除模板之后经认真观察墙体没有裂缝,结构不渗不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国家环境保护部门检测,混凝土结构有效地屏蔽了钴60发射的射线,达到了国家标准,取得了《辐射安全许可证》。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